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信息
编号:10214688
研究生集体大贬值(一)
http://www.100md.com 2003年8月11日
     从1980年至1998年,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增长了两倍,研究生则增长了8倍,在清华、北大等学校,研究生人数已经占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到2005年,在校研究生将突破100万。

    而实际上,在研究生不断扩招的同时,研究生"含金量"遭到各方质疑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细观研究生的学习环境也会发现,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着的"惯性"正使研究生培养"积重难返"--研究生学历正在经历着"集体贬值"。研究生教育确实该"研究研究"了。

    今年是研究生就业压力最大的一年。随着用人单位的胃口越来越高,文凭招牌难以一劳永逸,单位更加注重实用能力,研究生也没有那么从容了。

    山东医科大学的一位王姓研究生不久前从济南来到北京,奔波于各大人才交流会上,在求职大军中同样被挤得焦头烂额,频遭"滑铁卢"。"单纯的一纸研究生学历难以居高临下,如今的时代是靠实力说话,也得现实点。"说这话时,王刚跟一家医院达成初步意向,尽管薪酬只有预想的一半。几番周折之后,王更清楚现实的处境。

    与小王一样,更多的研究生开始认识到了研究生"含金量"在减少,就业压力也在日趋增大。据统计,仅在北京,今年研究生毕业人数比去年增长27.1%,达到2.3万人。而要么考证增加就业砝码,或者选择读博士成为许多硕士研究生的出路。

    北京某高校一研究生告诉记者:从进入大学的那一刻起,他们就以"压力之下无惧色"这句话作为自勉,而如今这句话似乎离自己已越来越远了。记者从北京部分高校了解到,一些研究生普遍期望能拿到月薪6000元以上,实际上3000元就可签约,严峻的形势让研究生就业的期望值也在不断调整。

    "真论实际操作能力,如今的研究生还真很难说水平能高出多少,如今企业已经不需要靠学历撑门面,我们还是看实力。"北京一家IT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这样对记者说。他甚至认为,毕业研究生的"稀缺性"在下降,高学历人才的"消费虚热"已开始降温,硕士与学士没有完全体现出层次上的差异性,培养目标和社会需要的脱节是影响社会对研究生评价的关键因素。而且目前有些学校的研究生培养中的浮躁之风正让研究生质量在打折扣,高学历人才的就业压力也清晰地表现出来。

    1-2-3-(待续),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