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势打造“京药”辉煌
作者:王雪飞 来源:《健康报》2003.08.25消息
振兴首都经济的重中之重
2002年,北京市政府确立生物医药产业在振兴首都经济中的重中之重地位。
“盘点”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业绩,人们发现,2002年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同期增长速度远高于经济总体增长速度(10.2%),达到21.7%。其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年增长更是达到24.4%,居北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之首。2002年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位于全国第9位和第4位。
创新实力在全国首屈一指
创新是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所拥有的最大优势资源。目前,北京是生命科学领域全国最大的研发基地和成果产出最多、创造力最强的地区。
, 百拇医药
北京地区医学类国家级重点学科数占全国总数的31.9%,是理、工、医、农四类学科中占全国比重最高的学科;北京地区生命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共有16个,占在京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的1/3,占全国生命科学领域总数的41%。
基于雄厚的研发基础,北京的新药研发多年保持在全国领先的地位。2002年北京研发的新药数,占到全国新药总数的8.9%,其中Ⅰ、Ⅱ类新药约为1/5,显示了北京强大的创新能力。
业内专家也指出,尽管北京具有很强的生物医药创新能力,但是与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区比,北京产业对成果的吸纳能力还稍显不足。其他地区生产新药数与研发新药数基本持平,甚至超过研发新药数,而北京则刚刚过半。地处北京的国家重要新药研发机构的成果也多流向外地。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2002年获得新药证书18个,在北京本地转化的只有3个。北京强大的创新能力与现实生产力和产业规模的不相匹配由此可见一斑。
融合与发展成为产业趋势
, 百拇医药
目前,北京在生物医药领域着力要做的是,进一步支持创新与产业融合,把科学家、重大项目和企业融为一体。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的成功转制和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所与企业成功建立“战略伙伴”合作关系等,都是在这方面的有益探索。
引人注目的是,2002年,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领域在全市科技立项中率先采用招标制。2002年度“快速追踪化学创新药研究开发”重大项目在采用招标制的基础上,将市科委科技经费作为北京企业的权益,借此调动企业资金早期介入重大项目的研发:同时确立支持两大集团的思路——重点支持北京医药集团建设药物制剂技术平台,支持同仁堂集团建立同仁堂研究院,促使企业尽早成为创新主体。
此外,以体制和机制灵活见长的民营中小生物医药企业已经成为创新的主要力量。2000~2002年,中小企业所获新药证书占北京企业获得新药证书的比例已经分别从48%提高到100%(化学药),64%提高到100%(新生物制品)。
, http://www.100md.com 中药产业发展有待突破
目前,化学药、天然药物和生物技术药品占了世界药品市场97%的份额。联合国提供的数据表明,天然药物的市场增长率达到13%,高于化学药7%的增长速度。
即将出台的《北京市关于落实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北京发展中药现代化、壮大中药产业的新思路———“促存量、抓增量、出大药”。即在进一步完善产业环境的基础上,依托北京丰富的中药创新资源、中医临床资源,从市场需求出发,培育北京中药大品种。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北京中药产业目前面临严峻的挑战,北京中药工业的销售收入由1998年的全国第3位下降到目前的第11位。此外,中药中小企业成长不快,品牌优势利用也不足。北京有享誉世界的同仁堂制药集团,有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构成的国家中医药创新体系的核心,有西苑医院、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和北京中医医院等多家医院。这些良好的中药产业基础、品牌知名度、雄厚的科研实力、丰富的临床资源,都应该是北京市中药产业超常规发展的潜力。, 百拇医药
振兴首都经济的重中之重
2002年,北京市政府确立生物医药产业在振兴首都经济中的重中之重地位。
“盘点”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业绩,人们发现,2002年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同期增长速度远高于经济总体增长速度(10.2%),达到21.7%。其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年增长更是达到24.4%,居北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之首。2002年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分别位于全国第9位和第4位。
创新实力在全国首屈一指
创新是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所拥有的最大优势资源。目前,北京是生命科学领域全国最大的研发基地和成果产出最多、创造力最强的地区。
, 百拇医药
北京地区医学类国家级重点学科数占全国总数的31.9%,是理、工、医、农四类学科中占全国比重最高的学科;北京地区生命科学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共有16个,占在京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的1/3,占全国生命科学领域总数的41%。
基于雄厚的研发基础,北京的新药研发多年保持在全国领先的地位。2002年北京研发的新药数,占到全国新药总数的8.9%,其中Ⅰ、Ⅱ类新药约为1/5,显示了北京强大的创新能力。
业内专家也指出,尽管北京具有很强的生物医药创新能力,但是与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区比,北京产业对成果的吸纳能力还稍显不足。其他地区生产新药数与研发新药数基本持平,甚至超过研发新药数,而北京则刚刚过半。地处北京的国家重要新药研发机构的成果也多流向外地。如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2002年获得新药证书18个,在北京本地转化的只有3个。北京强大的创新能力与现实生产力和产业规模的不相匹配由此可见一斑。
融合与发展成为产业趋势
, 百拇医药
目前,北京在生物医药领域着力要做的是,进一步支持创新与产业融合,把科学家、重大项目和企业融为一体。北京制药工业研究所的成功转制和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所与企业成功建立“战略伙伴”合作关系等,都是在这方面的有益探索。
引人注目的是,2002年,北京生物工程和新医药领域在全市科技立项中率先采用招标制。2002年度“快速追踪化学创新药研究开发”重大项目在采用招标制的基础上,将市科委科技经费作为北京企业的权益,借此调动企业资金早期介入重大项目的研发:同时确立支持两大集团的思路——重点支持北京医药集团建设药物制剂技术平台,支持同仁堂集团建立同仁堂研究院,促使企业尽早成为创新主体。
此外,以体制和机制灵活见长的民营中小生物医药企业已经成为创新的主要力量。2000~2002年,中小企业所获新药证书占北京企业获得新药证书的比例已经分别从48%提高到100%(化学药),64%提高到100%(新生物制品)。
, http://www.100md.com 中药产业发展有待突破
目前,化学药、天然药物和生物技术药品占了世界药品市场97%的份额。联合国提供的数据表明,天然药物的市场增长率达到13%,高于化学药7%的增长速度。
即将出台的《北京市关于落实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北京发展中药现代化、壮大中药产业的新思路———“促存量、抓增量、出大药”。即在进一步完善产业环境的基础上,依托北京丰富的中药创新资源、中医临床资源,从市场需求出发,培育北京中药大品种。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北京中药产业目前面临严峻的挑战,北京中药工业的销售收入由1998年的全国第3位下降到目前的第11位。此外,中药中小企业成长不快,品牌优势利用也不足。北京有享誉世界的同仁堂制药集团,有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构成的国家中医药创新体系的核心,有西苑医院、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和北京中医医院等多家医院。这些良好的中药产业基础、品牌知名度、雄厚的科研实力、丰富的临床资源,都应该是北京市中药产业超常规发展的潜力。,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