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杏苑杂谈
编号:10322612
[原创]病中的一点思考
http://www.100md.com 2003年8月27日 新浪网
     这场感冒缠绵达半月之久,实在是我没想到的。

    现在治疗已经进入中药调理阶段,病势日趋缓和,症状一日日减轻,也就有了闲暇来思考一些治疗过程中所遇到的现象。

    住院是我主动要求的。发烧到第三日,已觉有些支撑不住了,故前往医院就医。女医生听我讲完症状,测了下体温,三十九度一,于是微笑着开给三天的输液。我因入了医保,门诊无法报帐,主动要求住院,女医生笑容更盛,欣然同意。预交费用三百。

    随即转入住院部,收入传染科(非典后遗症),劈头第一句就是:“你交了多少钱?”在详细询问了诸般情况后,医生再一次说道:“你这点钱恐怕不够,明天得再交。”然后才开始检查。这句话,成了我在病房中听得最多的一句。

    病房中有三张床,我32,30床是个五十左右的妇女,第四日31床进来一位84岁的太婆。那句掷地有声的话也就此起彼伏地在病房中响起:“交钱……交钱……再交钱……”
, 百拇医药
    到第三日,我已累计交纳1100元,30床达1300元,在医生又一次要求30床交1000元时,她丈夫勃然大怒,查帐发现帐上尚存500多,回来就和医生大吵了一架,拒绝交纳;31床的太婆首付300元,第二日被要求再交,她见烧已退,立刻出院,共用去400多。我第六日出院,费用单上赫然列出:963.24,其中药费316.49,治疗费260.75。

    其间发生了两件事:一是我在门诊时,有一中年男子手按腹部来求医,自诉服用该院一医生的中药后大汗淋漓,时冷时热,恶心欲呕,心慌不已。因他未能提供药方,医生只好开了针抗过敏的针剂给他。该男子呻吟不止,坐立不安,其状甚是可怜。二是30床的丈夫提出要中医治疗,医生正色道:“我们医院没中医科,也没有专门的中医老师,方是可以给你开,不过效果不如中医院的医生。”

    这就怪了!既然没有中医科,没有中医老师,也敢给病人开方?

    四川盆地自立秋以来,十日中未有三日有阳光,气候阴湿,患感冒的人急剧增加,我住的那间医院门诊简直是门庭若市,把路都堵了。我总在想:“他们为什么不找中医呢?”
, 百拇医药
    不是不找,而是有相当难度。我发烧的第二天去乡医院求诊时,诊室上的招牌写着“中西医门诊”,然而医生听我讲完病症,马上提笔开青霉素。后来我才知道,该院有一位中医大夫,每隔两日来一次,她不在就连中药也没法抓。

    中医讲究“防患于未然”,在病势初起时,若能及时进行中医治疗,我的病不会严重到这种程度,问题是:上哪找中医去?

    中医其实有很大的生存发展空间,这个空间在哪里?就在费用上。低廉的费用就是一块磁石,能牢牢将患者吸引住。以我的病为例,若是第二天就能及时进行中医治疗,就算不能马上好,费用也不会到如此惊人的地步吧?可是,还是问:上哪找中医去?西医的触角能达到的地方,中医却达不到。

    一方有巨大的市场和需求,一方却乏人问津,明明可以双赢的局面,却落得双方吃亏。病人和中医之间,缺少了一条将他们串在一起的线。

    病患不了解中医,就算有了这种要求,也会在强大的环境压力下,转向西医治疗。他们未尝不知道中医的治疗费用低,不知道中医对某些病有十成的把握,可也许因为找不到中医医疗点,也许因为觉得中医治疗麻烦,也许因为铺天盖地的西药店,也许因为潜移默化的西医影响,他们自然而然地选择了西医治疗。
, 百拇医药
    这里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就是“中医来得慢”。相当大一部分患者受一这种思想的误导,认为西医可以迅速消除症状。从这次感冒中我发现,事实并不是如此。我入院后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输液,才退烧,到第六天出院时,除了退烧,其它症状依然存在,甚至还因输液出现了一些新的症状。这样看起来,西医治疗也并不快。

    在治疗感冒这类病症上,丧失了阵地,这才是中医最大的悲哀。

    这跟中医能不能治疗疑难杂症,是完全无关的。就算中医能治疗癌症、白血病、糖尿病等等,患了感冒的病人,仍然会跑去西医院,令身体和荷包双重受罪。

    中医的现状,是错综复杂的原因赞成的,不是某一个环节上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这次广东用中草药治疗非典,费用低疗效好,其经验却无法在全国推广,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我们能做什么?我依然认为:普及。

    告诉每一个人,中医是什么,中医能做什么,从中医的角度看来,这个问题是什么性质。一百个人里,或许只有十个人能听听看;这十个人里,或许只有三个人生病时会想起中医;这三个人里,或许只有一个人最后能找到中医,这就是成功。

    一点一点的努力,埋头去做,不等,不靠,不怨天,不尤人,十年,二十年,五十年……

    走得慢不怕,只要在走,一步一步地,总有一天能走到--这是一位去峨眉山朝香的太婆告诉我的,她用她的小脚走在海拔四千多米的山路上。

    我们能做的,仅此而已。, 百拇医药(斑竹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