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头养生术
原载于《养生月刊》2002年第7期
中国人之讲究摄生延年,源远流长。见载于各种文献中的养生术,五花八门,其中有些“招数”颇具独异怪谲的意味,不妨归诸“另类”一路。清人徐一士所撰《一士谈荟》,即记有如此发噱的一则:光绪年间的体仁阁大学士余庆,正白旗满籍,字云甫,号小汀,嘉庆朝举人,道光时进士,曾两度入揆,加太子太保衔。“其养生之术颇奇,乃以磕头为妙法”,自云“每日磕头一百廿,起跪四十次”。这位翁同龢的座师可谓“不倦悔人,不吝赐教”,将自家的“磕头养生术”也原原本本地传授给了高足。翁氏于宰执任上遭慈禧“开缺”回到常熟故里,据说“每夜必在房行三跪九叩头五次乃卧”,也就是磕头四十五次,起跪十五次,较之其师,只乃“八分之三”;翁晚年“气体极健,自谓其甚得力于斯”。可惜他遵师训不尽彻底,磕头术打了个折扣,寿数亦吃了折扣。全庆享年八十二,去世时光绪“著赏给陀罗经被”,翁同龢则岁登七十五焉。
磕头在中国是为古礼,祭祀天地祖宗,晋谒君长父老,乃至平辈同侪之间会面,都须施以不同的叩拜之礼。始自春秋,即有“九拜”之规。《周礼·春官·太祝》言:“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说得形象点,所谓“稽首”,就是人跪下后,双手着地,磕头及土,再停留一段时间,此系拜礼中之最重者;“顿首”,则引头至地,稍顿即起,为拜礼之次重者;“空首”,是双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乃又次者。这三拜属“正拜”,其余几种均是正拜的变通,磕头时身体起伏幅度较小,额头井非必须触地,或者仅仅俯身屈膝,拱手作揖即可。
事实上,这“磕头养生”的“发明专利”并不归全庆。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记述着一位名叫张廷琪的西蜀老汉:“世居江源,年七十余,步趋拜起健甚,自言夙兴必拜数十,老人气血多滞,拜则肢体屈伸,气血流畅,可终身无手足之疾”。可见至少在900多年前的南宋,便已经有人把磕头养生付诸实践了。虽然此招数不免殊奇怪异,但确实调动了人的全身肢体运动,有益于滑利关节,活络经脉,通畅气息。如果执之有度,坚持不辍,其强身健体、抗衰延寿的功效自不可否认。, http://www.100md.com(service)
中国人之讲究摄生延年,源远流长。见载于各种文献中的养生术,五花八门,其中有些“招数”颇具独异怪谲的意味,不妨归诸“另类”一路。清人徐一士所撰《一士谈荟》,即记有如此发噱的一则:光绪年间的体仁阁大学士余庆,正白旗满籍,字云甫,号小汀,嘉庆朝举人,道光时进士,曾两度入揆,加太子太保衔。“其养生之术颇奇,乃以磕头为妙法”,自云“每日磕头一百廿,起跪四十次”。这位翁同龢的座师可谓“不倦悔人,不吝赐教”,将自家的“磕头养生术”也原原本本地传授给了高足。翁氏于宰执任上遭慈禧“开缺”回到常熟故里,据说“每夜必在房行三跪九叩头五次乃卧”,也就是磕头四十五次,起跪十五次,较之其师,只乃“八分之三”;翁晚年“气体极健,自谓其甚得力于斯”。可惜他遵师训不尽彻底,磕头术打了个折扣,寿数亦吃了折扣。全庆享年八十二,去世时光绪“著赏给陀罗经被”,翁同龢则岁登七十五焉。
磕头在中国是为古礼,祭祀天地祖宗,晋谒君长父老,乃至平辈同侪之间会面,都须施以不同的叩拜之礼。始自春秋,即有“九拜”之规。《周礼·春官·太祝》言:“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说得形象点,所谓“稽首”,就是人跪下后,双手着地,磕头及土,再停留一段时间,此系拜礼中之最重者;“顿首”,则引头至地,稍顿即起,为拜礼之次重者;“空首”,是双手拱地,引头至手而不着地,乃又次者。这三拜属“正拜”,其余几种均是正拜的变通,磕头时身体起伏幅度较小,额头井非必须触地,或者仅仅俯身屈膝,拱手作揖即可。
事实上,这“磕头养生”的“发明专利”并不归全庆。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记述着一位名叫张廷琪的西蜀老汉:“世居江源,年七十余,步趋拜起健甚,自言夙兴必拜数十,老人气血多滞,拜则肢体屈伸,气血流畅,可终身无手足之疾”。可见至少在900多年前的南宋,便已经有人把磕头养生付诸实践了。虽然此招数不免殊奇怪异,但确实调动了人的全身肢体运动,有益于滑利关节,活络经脉,通畅气息。如果执之有度,坚持不辍,其强身健体、抗衰延寿的功效自不可否认。, http://www.100md.com(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