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动态 > 探讨
编号:10294949
CCTV健康之路周刊 安乐死还是安乐活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10日
     8月3日,我国安乐死第一案当事人王明成在癌痛的折磨下离开了人世,他生前二度提出安乐死的请求再次掀起了社会上对安乐死话题的热烈讨论。

    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开始赞成安乐死,显示出中国人对于生死观念的日趋理智与开放;然而,法律是严谨的,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匆忙去立法会导致一些不可预测的严重的后果,何况安乐死本身至今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争议,这也正是迄今为止仅有荷兰一国通过立法的原因。

    王明成临终前最后喊出的一句话是“ 我好想活”。不论怎样,每个人实际上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

    荷兰有一篇报告详细调查了3000位相继去世病人的死亡情况,指出导致病人要求“安乐死”最主要的五种原因是:丧失尊严57%,疼痛和无意义的等死各占46%,依靠他人和厌倦生活各占33%。其中还指出,如果疼痛只是单纯的痛觉感受则仅有少于5%的人会要求安乐死。

    换句话说,痛苦是一种社会的、心理的、生理的、精神的综合感受。疼痛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它常常提醒患者所患的疾病以及死亡的来临,因为疼痛,患者常常丧失希望,认为病情在无情地恶化,如果早期处理不当,患者到晚期就会出现很多与恐惧、抑郁和焦虑相关的事件,种种情绪也从始至终地影响到他的亲人。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82年就提出 “到2000年让癌症患者基本不痛”,而我国占世界五分之一的癌症患者目前只有3%的人能够真正享受到这样的治疗。除了经济原因,主要是人们的认识较差。尤其是提到止痛三阶梯中使用“吗啡”的问题时,大多数人会立即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恐怖感,连医务人员甚至药剂专业人员也大抵如此,惟恐病人成瘾。实际上我国长期使用的杜冷丁因其较大的副作用在国外已基本被淘汰,国际经验表明,用吗啡治疗产生心理依赖者实属罕见,不能将吸毒者的经验和癌症患者的用药等同起来。

    目前 “姑息治疗”及其涵盖的临终关怀、宁养服务在医学界正得到逐渐推广,

    这种支持系统应用于慢性和绝症患者的全程医疗和护理,为病人和家属赢得最好的生活质量,使患者在临终前过一种尽可能主动的无痛的生活。它注重生命,而不是死亡。

    作家余华在他的小说《活着》的韩文版序言中写道: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如果止痛治疗真正进行到底,我们便无需如此坚韧地忍受。

    没有了彻底绝望的存在,便不会有许多人那么执着地想死。

    给安乐死降点温,看我们如何能够安乐地活下去,请关注CCTV-1 9月10日15:25播出的〈健康之路周刊〉。,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