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相关其它 > 教育科研 > 继续教育 > 感染内科 > 07
编号:10300571
感染性腹泻新病原体(下)(1)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6日 好医生
     三、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

    1977年Kanowalchuk等首次提出,某些大肠杆菌能引起人类出血性腹泻。1982年美国俄勒冈和密执安州分别发生了一起出血性肠炎的爆发流行,并从一名患者粪便中分离出大肠杆菌O157:H7。1985年kamali认为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的发生与该菌株有关。1983年Riley等指出:出血性肠炎系由此种新发现的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H7引起,并将该菌命名为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Hanowalchuk等发现EHEC可产生一种能引起Vero细胞毒效应的物质,故又称之谓Vero毒素型大肠杆菌(VTEC)。近年来由EHEC O157:H7引起的感染性腹泻有明显上升趋势。

    1.病原与流行病学
, 百拇医药
    O157:H7大肠杆菌属EHEC。从目前资料与分析,具有产生Vero毒素的大肠杆菌菌株与其O血清型别有着特殊关系。最早报告产生Vero毒素的大肠杆菌主要为O26血清型,而后发现常见血清型为O157:H7,占此类菌株的80%。EHEC O157:H7革兰染色阴性,属于肠杆菌科埃希菌属,在pH2.5或3.0,温度37℃时能耐受5h而不失去生存力,它能在冰箱内长期生存,但它不耐热,加热到75℃以上1min即被杀死。许多EHEC O157:H7具有转铁蛋白,这有利于在体内生长和繁殖。EHEC O157:H7除不发酵或迟缓发酵山梨醇外,其它常见生化特性与大肠杆菌相似。EHEC有一个显著特征是可产生大量的Vero毒素,毒性实验显示Vero毒素在细胞的蛋白毒素与肉毒杆菌和破伤风杆菌毒素相匹敌,是细菌产生的最强毒素的一种。毒素结构的完整性是致病的必备条件,完整的毒素由一个毒素的活性中心A亚单位和5个无毒性的B亚单位组成。与致病性密切相关的基因群位于染色体82分位上的致病岛。EHEC感染是一种食源性疾病,也是人兽共患病之一。该菌主要通过食品以消化道感染宿主,并通过食品予以传播,最近发现人与人的密切接触也可传播EHEC。EHEC O157:H7感染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6~9月份。7~8月份为发病高峰,11月份至次年2月份很少发生。人群普遍易感。男女均发病,病后无持久免疫力。儿童和老年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年龄组,而且容易并发HUS和血栓形成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国内自1987年以来,在江苏,北京、山东、新疆等地已发生了EHEC O157:H7感染的散发病例,并已分离出EHEC O157:H7,并发现非O157:H7血清型的EHEC菌株。
, 百拇医药
    2.发病机制

    当EHEC侵入机体肠腔,主要依靠质粒介导的粘附因子(菌毛)局限性地粘附在盲肠和结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上并损害微绒毛,同时紧密地结合在肠上皮细胞的项端,这种损害被为"粘附和消除"。这与随后被称之为EAE的染色体基因有关,EHEC和EPEC均能导致这种损害。Vero毒素通过肠壁的细胞糖脂性受体GB3的介导至靶细胞,由于GB3受体广泛地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红细胞、肠上皮细胞、肾和神经组织细胞等,因此这些细胞都受到了Vero毒素的影响。Vero毒素的致病机制可能是:①当EHEC在机体肠腔繁殖产生的Vero毒素与肠敏感细胞(结肠和盲肠上皮细胞)上特异性受体结合,通过受体介导的内在化,作用于60s核糖体,从而抑制了蛋白质合成;②由于结肠、盲肠功能不全,造成吸收障碍,且不能自动分泌,即可导致水样腹泻;③毒素进入血流与内毒素协同损伤血管内皮,并发HUS;④Vero毒素可导致肠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致使单位时间内血液特循环量减少,从而引起肠壁局部毛细血管内凝血以致中枢神经系统、肠道、肾等脏器纤维蛋白沉着,此等现象相继出现,即可引起毛细血管病变而呈溶血性贫血、血栓形成以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进而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障碍及肠局部出血性坏死而形成出血性肠炎;⑤Vero毒素引起HUS的机制是因为HUS患者血液中存在着聚合型垢第Ⅷ因子,而毒素可损伤内皮细胞,促使内皮细胞第Ⅷ因子释放。此外,经质粒检测发现,无论散发或爆发的菌株,所有的EHEC O157:H7均具有一65质粒,Karch等报道,EHEC O157:H7菌株有菌毛存在,编码菌毛的基因位于分子量为65~70左右的大质粒上,含有大质粒的菌株,可粘附到Henle-407细胞,而对Hep-2 细胞无粘附作用,推测这个大质粒可能在EHEC的致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大质粒与细胞定居关系的有待证实。, http://www.100md.com(聂青和)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