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相关其它 > 教育科研 > 继续教育 > 骨科 > 01
编号:10301241
使用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的(1)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6日 好医生
     寰枢椎融合术是解决寰枢椎不稳的根本措施,后入路手术被更多地选用。到目前为止,文献报告过的后路融合术都是在寰枢椎间置入内固定物,然后植入髂骨块以达到融合的目的。本文介绍的方法不用内固定,借助于头环背心外固定,在寰枢椎后部植入颗粒状自体松质骨,简化了手术操作,提高了融合率。

    一般资料

    一、 临床资料

    自1993年2月~1996年1月共治疗了34例寰枢椎不稳的病人。产生不稳定的原因分别为:齿突不连13例,寰椎横韧带断裂7例,齿突骨折不愈合4例,齿突发育不全1例,寰枢椎结核2例,寰椎骨折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寰枢椎旋转固定脱位5例。其中有脊髓损害的14例,脊髓症状均逐渐出现,其中2例影像学资料显示有脊髓压迫,其余的均有明显的寰椎不稳定。还有1例寰枢椎不稳造成椎基底动脉受损形成小脑及脑干梗塞。在34例病人中男性29例,女性5例。年龄最小的7岁,最大的67岁,平均33岁。
, 百拇医药
    寰枢椎不稳定分为两类情况,一类在屈颈时寰椎前移位,颈后伸时能完全复位。另一类不管颈屈或伸,寰椎均处于前移位的位置,由颈屈、伸时所摄侧位X线片看寰椎相对于枢椎有轻微的活动,但不能复位。前一类病人在装头环背心时应将头环调整固定在寰椎复位的位置上。后一类病人则先装上头环做持续性颅骨牵引,尽量改善寰椎的位置,再用全套头环背心装置维持复位。如经牵引不能改善寰椎的位置,且MRI见脊髓腹侧受到来自齿突或枢椎体后上角的压迫,则先在此位置上行寰枢融合,如症状无改善今后可再行经口腔的前路减压术。

    手术前3~5日嘱病人练习俯卧体位以增加手术耐受性。术时仍用头环背心固定,俯卧位,头环置于与手术床相连的头架上。大多数病人采用局部麻醉,个别呼吸功能很差的病人或儿童用全麻。

    做以寰椎为中心的枕颈部纵切口,自枕骨下项线水平至第三颈椎棘突,分开枕下小肌群暴露出寰椎后弓和枢椎棘突、椎板,注意保护第二、三棘突间的韧带连结。将寰椎后弓和枢椎椎板的皮质骨用高速磨钻磨去,做成渗血的粗糙面,其范围在寰椎后弓有3cm宽,在枢椎遍及全部椎板及关节突的背面。由一侧髂骨后上嵴的附近开3~4cm2的骨窗,用刮匙刮出松质骨,总量约25克。将松质骨剪成颗粒状,约2~3mm2大小。将松质骨颗粒覆盖在寰椎后弓、枢椎椎板和关节突的背面及其间的区域,使分布均匀,并稍加压力使颗粒间紧密接触。伤口深部置引流管,皮肤另切口引出,接负压引流瓶。缝合枕下小肌群关闭伤口,术后48小时内拔除引流管,准许病人起床活动,伤口愈合后即可出院。以后定期摄X线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如有骨性融合影像即可拆去头环背心,治疗即告结束。
, 百拇医药
    二、 结果

    在已治疗的34例病人中有31例获得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0个月。在随访的31例中有29例获得了融合,融合的成功率为93.5%,手术中的平均出血量为373ml。融合成功的29例病人术后头环背心的平均固定时间是13周。在31例病人中有脊髓损害的症状体征。术后症状明显改善的有7例,略有好转的有2例,均为寰椎能复位的病人。症状无变化的有4例,其中2例为复位不完全融合后仍有脊髓压迫的病人;第3例术前由于寰椎不稳至椎基底动脉梗塞,小脑及脑干大面积脑组织变性;第4例上颈椎不稳同时伴有C5的不稳定,术前难以明确症状来自上颈椎还是C5。有1例以一侧的枕大神经痛为主要症状,融合成功后症状完全消失。有1例因寰椎前脱位下颌活动范围受限,经牵引复位行融合术后下颌活动范围恢复正常。, 百拇医药(王超)
1 2 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