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概述(8)
(四)多罐法 即多罐并用,适宜于病变范围广泛或敏感反应点多的病证。根据经络与解剖特点,辨证选2~3个或多至数十个罐。
1.排罐法 沿某一条经络或某一肌束的解剖位置上顺序排列拔罐。如坐骨神经痛沿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等穴置罐;强直性脊柱炎沿风门、心俞、膈俞、胃俞、大肠俞等穴置罐。该法多用于慢性陈旧性病变、内脏气血瘀阻、神经肌肉疼痛等病症。
(1)密排法 数量多而紧密,间隔1~2厘米,否则罐间相互牵拉而致局部疼痛。该法多用于身强力壮,症状明显,反应剧烈,范围广泛的病患者。
(2)疏排法 数量少而稀疏,间隔5~7厘米。该法多用于年老体弱,大病重病之后,儿童,反应不剧烈,症状模糊,耐受能力差的患者。
2.散罐法 又叫星罐法,适应用一人多种疾病或一病多种表现,反应不明显而零散选穴拔罐的病症。如肩周炎选肩井、肩、肩贞、天宗、肩前、曲池等穴位。
(五)走罐法 又称行罐、推罐,宜选用罐口厚而平滑的玻璃透明罐操作。先在走罐区位或罐口涂润滑剂(以刮痧润肤油为佳)。用闪火法或抽气法将罐吸拔在皮肤上,循着肌肉骨骼走行或经络循行路线行走,动作柔和,移动时手握着罐体稍倾斜,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稍提起,速度可快可慢,如此往复左右来回移动,以皮肤出现红色并成鲜红色或紫黑色为度。该法多用于急性热病或深部组织的气血瘀阻之疼痛、肌肉痿缩、麻痹等证。
1.直行走罐 是以单手握住罐体作直线移动,多用于背部脊柱双侧的肾经和膀胱经。也用于下肢股四头肌及比目鱼肌处。
2.旋转走罐 是以单手握住罐体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式移动,多用于腰骶、腹部或肩关节等部位。
(六)摇罐法 该法是对所留之罐均匀而有节奏的摇动,使罐体与皮肤产生松紧变化,患者进一步放松,产生不同程度舒适感。如此对穴位反复牵拉,增大了局部刺激,如同按摩与拔罐同时进行,提高了临床疗效。其方法是手握罐体或底,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均匀摇动罐体20~30次,力量均匀柔和,动作协调松快,如患者能耐受,可逐渐加大摇动角度和力量。
(七)转罐法 该法是在摇罐基础上,增大摇扭旋转力量,手法较剧烈,牵拉程度更大,以促进血液循环,局部肌肉放松,增强治疗效果。多用于软组织损伤、深部无菌性炎症所致的肌肉局部紧张疼痛的病症。其方法是选用罐口平滑的罐留罐,单手摇罐,并逐渐向左旋转90~180°,然后再向右旋转90~180°,如此罐口局部肌肉皮肤一同牵拉旋转20次左右,手法要轻柔和缓,以患者耐受为度,切不可强摇硬转,以免造成伤害。 (八)提罐法 该法也是坐罐发展而来。将坐罐罐体向上轻缓提拉,力量强度逐渐加大,以不脱罐为宜,上提后放松,然后再提,如此反复20~30次,提罐使肌肤上下移动振荡相应内脏鼓舞内脏功能,增强其功能。常用于腹部,对消化系统之胃脘不适、食少纳呆、腹痛泄泻、小儿疳积、胸胁满闷胀痛以及妇科痛经、月经不调等有良好效果。, http://www.100md.com(王敬)
1.排罐法 沿某一条经络或某一肌束的解剖位置上顺序排列拔罐。如坐骨神经痛沿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等穴置罐;强直性脊柱炎沿风门、心俞、膈俞、胃俞、大肠俞等穴置罐。该法多用于慢性陈旧性病变、内脏气血瘀阻、神经肌肉疼痛等病症。
(1)密排法 数量多而紧密,间隔1~2厘米,否则罐间相互牵拉而致局部疼痛。该法多用于身强力壮,症状明显,反应剧烈,范围广泛的病患者。
(2)疏排法 数量少而稀疏,间隔5~7厘米。该法多用于年老体弱,大病重病之后,儿童,反应不剧烈,症状模糊,耐受能力差的患者。
2.散罐法 又叫星罐法,适应用一人多种疾病或一病多种表现,反应不明显而零散选穴拔罐的病症。如肩周炎选肩井、肩、肩贞、天宗、肩前、曲池等穴位。
(五)走罐法 又称行罐、推罐,宜选用罐口厚而平滑的玻璃透明罐操作。先在走罐区位或罐口涂润滑剂(以刮痧润肤油为佳)。用闪火法或抽气法将罐吸拔在皮肤上,循着肌肉骨骼走行或经络循行路线行走,动作柔和,移动时手握着罐体稍倾斜,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稍提起,速度可快可慢,如此往复左右来回移动,以皮肤出现红色并成鲜红色或紫黑色为度。该法多用于急性热病或深部组织的气血瘀阻之疼痛、肌肉痿缩、麻痹等证。
1.直行走罐 是以单手握住罐体作直线移动,多用于背部脊柱双侧的肾经和膀胱经。也用于下肢股四头肌及比目鱼肌处。
2.旋转走罐 是以单手握住罐体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式移动,多用于腰骶、腹部或肩关节等部位。
(六)摇罐法 该法是对所留之罐均匀而有节奏的摇动,使罐体与皮肤产生松紧变化,患者进一步放松,产生不同程度舒适感。如此对穴位反复牵拉,增大了局部刺激,如同按摩与拔罐同时进行,提高了临床疗效。其方法是手握罐体或底,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均匀摇动罐体20~30次,力量均匀柔和,动作协调松快,如患者能耐受,可逐渐加大摇动角度和力量。
(七)转罐法 该法是在摇罐基础上,增大摇扭旋转力量,手法较剧烈,牵拉程度更大,以促进血液循环,局部肌肉放松,增强治疗效果。多用于软组织损伤、深部无菌性炎症所致的肌肉局部紧张疼痛的病症。其方法是选用罐口平滑的罐留罐,单手摇罐,并逐渐向左旋转90~180°,然后再向右旋转90~180°,如此罐口局部肌肉皮肤一同牵拉旋转20次左右,手法要轻柔和缓,以患者耐受为度,切不可强摇硬转,以免造成伤害。 (八)提罐法 该法也是坐罐发展而来。将坐罐罐体向上轻缓提拉,力量强度逐渐加大,以不脱罐为宜,上提后放松,然后再提,如此反复20~30次,提罐使肌肤上下移动振荡相应内脏鼓舞内脏功能,增强其功能。常用于腹部,对消化系统之胃脘不适、食少纳呆、腹痛泄泻、小儿疳积、胸胁满闷胀痛以及妇科痛经、月经不调等有良好效果。, http://www.100md.com(王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