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相关其它 > 教育科研 > 继续教育 > 中医科 > 10
编号:10302511
中风病概念及辨证规律(4)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6日 好医生
     3.《素问·风论》“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此“内风”之“内”,非内外之内,专指房事。故此“内风”也与后世所云风阳内动之内风迥异,不可不识。还可以进一步说,《内经》所言之风,概指外风,包括此“内风”以及病机十九条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等,皆无例外。汉·唐《金匮》、《千金》等皆本《内经》,所治之风亦皆为外风,直至宋代才渐有内风之说,丰富和发展了《内经》的风病理论。

    4.《素问·遗篇·本病论》“久而化郁,即大风摧拉,折损鸣紊。民病卒中偏痹,手足不仁。”其所言卒中是指外感大风发病急促之痹证。而《医学纲目》:“其卒然仆倒者,经称为击仆,世又称为卒中”“卒然暴厥……,卒然不醒人事,全如死尸,但气不绝,脉动如故。”是指突然发病,同时有神志意识改变的中风病。

    三、中风病病因病机简述

    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历来论点不一。唐宋以前主要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以“内虚邪中”立论。唐宋以后,以金元四大家为首的“内风”学说引人注目。刘完素力主“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正气自虚”,朱丹溪主张“痰湿生热”,这是中风学术史上的一大转折。之后,王安道类归“真中”、“类中”,张景岳倡“非风”之说,叶天士阐明“肝阳化风”,王清任创立“气虚血瘀”,张山雷辨明“气血冲激入脑”等,均从不同角度深化和发展了中风的病因病机学说。为进一步探讨中风病因病机,综述历代各家之论,按其发展过程经历的三个阶段叙述如下:

    (一)唐宋以前─以外风立论为主

    在唐宋以前,对于中风的病因病机的阐发主要以外风立论,其代表著作有《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等。

    (二)宋至明朝─以内风立论为主

    在宋至明朝,祖国医学进入了一个兴盛的时期,诸多医家都从不同角度对中风学说展开了论述。如刘完素重热极生风,李东垣主气虚中风,朱丹溪创痰湿生风,薛己倡阳化内风,皆从内风立论。其代表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脾胃论》、《丹溪治法心要》、《景岳全书》、《医经溯洄集》等。

    (三)清朝以降──内风外风并论

    在明代以前,各医家对中风的论述各有所偏执和侧重,没有一个统一完整的认识。到了清代,认为外风和内风都可致中风,两论不可偏废而把两论相合阐述中风学说。其代表著作有《医宗金鉴》、《血证论》、《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风斠诠》、《医学纲目》等。通过对中风病因学说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即外风立论阶段、内风立论阶段、外风内风两纲立论阶段)的探讨,认为直至清代才形成了比较完善而统一的中风病因病机学说。近代对于病因病机的研究资料虽多,但多无创新,仍在古人的基础上引申或展开。归纳为“虚火风痰气血六端,以肝肾阴虚为其根本”,其病变部位在脑。实验医学和动物模型学的介入,使中风的研究更加深入。特别是瘀血与中风的关系,认为是中风病的病机关键。同时也对气候变化、五运六气、自然环境、情绪因素、饮食劳倦、年龄性别以及烟酒等对中风病发病因素的影响做了深入的观察和研究。, http://www.100md.com(杨金生)
上一页1 2 3 4 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