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00md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资料 > 相关其它 > 教育科研 > 继续教育 > 中医科 > 10
编号:10302529
近代名家治疗中风特点(一)(4)
http://www.100md.com 2003年9月26日 好医生
     二、张士骧《雪雅堂医案》

    (一)分析病因病机,阐明血冲脑气筋之说

    张氏分析河间主火,乃五志过极,热气郁结,壅滞气阻,水不能制火,阴气暴绝,阳气孤竭不能宣通。东垣主气,但治法却和脏腑,通经络,攻邪药多于扶正。丹溪亦赞同河间水不制火者极是。立斋、养葵等均言真水竭、真火虚、肝郁脾虚以及诸虚所致。阐发《素问·调经论》“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理论,并通过“锥伤二兔之前后脑”,证明西医所言中风症为血冲脑气筋,人身知觉运动专由于脑的观点。从而说明西医脑气筋与《内经》“大厥”等理论暗合,皆由“水火内动,肝风上扬,血气并走于上,冲击前后脑气筋,昏不知人”,并提出对于中风一病的命名, 应采取读平声和去声两种读去声,如矢石之中人,邪由浅入深,外必有恶寒恶风等症。读平声,谓肝风内动,并无恶风恶寒等症。治疗上应注意真水枯竭不宜用风药,也不可误用参芪术之类。张山雷则认为张氏伯龙为二千年来破天荒之第一名论:“蓬莱张伯龙著《雪雅堂医案》,其论内风昏仆,谓是阴虚阳扰,水不涵木,木旺生风而气升、火升、痰升,冲激脑神经所致,是以顷刻瞀乱,神志迷蒙,或失知觉,或失运动,皆脑神经为之震扰,而失其功用之病。西医谓之血冲脑者,正与《素问·调经论》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之旨吻合。”并提出北方中风多阳虚证,南方中风多阴虚证的临床观点。

    (二)木火上冲,有虚有实,辨证施治,类风为主

    张氏通过十余年的临床观察,认为类中有虚有实。然实者甚少,间或有之,用清火通便药数服即可,切不可用风药再行升散,愈散愈动。其虚者甚多,为真木枯竭,水不涵木,肝风内动而上扬,冲动脑筋,应用潜阳、镇摄肝肾法。初期选用龟板、磁石、阿胶、甘草、乌豆衣、女贞子、生熟地、蝉蜕。其中见微热者加石斛;小便不通加龙齿;大便不通用麻仁。三日后再加归身,效果较好。不能用续命汤及附子四逆汤,东垣参、芪、术易壅塞血脉,轻症还重,也不可妄用。并言熄风潜阳,亦不过补救于万一,若误治拖延,上升之血凝滞不行,脑筋朽坏即成偏枯之症。通过几例类中病人分析“中风一症,肾水虚而内风动者,多若真中风,则甚少。……外中者,风邪由外伤人,由渐而入难至虚者,亦断无毫无所觉”,指出“西医又有显微镜窥之,分得清楚,故知经络,俱由脑中出脑如树根筋,如枝叶,根一动,则枝叶未有不动者,此是西医之长,学者宜宗之耳”。在临床治疗时, 宜镇肝熄风养水以统治景岳非风之内伤颓败,立斋养葵之真水枯竭,批评汉唐以来,将内风、外风混为一谈,习用小续命汤等温散之误。指出今人所谓中风即《内经》之“厥证”,景岳之“非风”。候美玉等对张氏的治疗中风经验进行了归纳, 其治法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清肝潜阳,镇静熄风;养血益阴,熄风镇逆;泻火涤痰,开窍通络;固气祛痰,调和营卫;豁痰生津,宣痹活络。基本上概括了张氏的学习思想。, 百拇医药(杨金生)
上一页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