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涎腺疾病研究50年回顾(2)
国内尚未见到有关涎腺癌化学治疗的系统报告。
非肿瘤性疾病
非肿瘤性疾病主要是腮腺的慢性炎症性疾患,而有关这一疾患的分类和诊治,国际和国内都比较混乱。90年初邹兆菊等将慢性腮腺炎分为儿童复发性腮腺炎、成人复发性腮腺炎和慢性阻塞性腮腺炎。但从腮腺造影的影象学表现,后两者和舍格伦综合征(sjǒgren’s syndrome)如何区别,仍是值得临床研究的课题。
在我国,明确认识舍格伦综合征是自家免疫性疾病是80年代以后,此前常和米古力兹(Mikulicz)病混淆并相混并论,造成概念不清。此后废除了Miku1icz一名。后有不少有关免疫学研究报告,表明舍格伦综合征发病不但与体液免疫有关,而且和细胞免疫关系密切;不但与局部免疫有关,还与全身免疫有关。
中医药治疗舍格伦综合征是我国独特的医疗方法,张文藻(1982)最早报告其有关治疗并认为此症属中医的“燥症”。现今根据中医理论将其分为湿热型、气阴两虚型、阴虚内热型、风热型四种,治疗则以养阴生津为主。
腮腺良性肥大也是一种因素诸多、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60年代初我们见到不少双侧腮腺肥大的患者且以青年人居多,到70年代中期随诊这些患者均好转。1983年章魁华等著文以退行性涎腺肿大症为名,表明此疾患和营养不良、缺乏蛋白质有关。
涎石病是临床常见病,98%发生于颌下腺。朱宣智等最早报告15例(1957)。虽然戴佩韦等对结石的成分进行过分析,但对其形成机制则未见有报道。
涎腺及其疾病的基础研究
涎腺疾病的基础理论研究在我国还相当薄弱,特别是有关唾液的分泌抑制及其病理生理意义尚未见有文献报告。
基础研究方面较多侧重于肿瘤。1990年李盛琳等报告了“人的腺样囊性癌(SACC一83)的细胞系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此后不久司徒镇强等(1990年)又报告了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MEC-1)的建立。这些对推进研究这些肿瘤的相关特性前进了一大步。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了PCNA、p53、pl6、nm23、C-erbB-2、Cathepsin-D等在不同涎腺癌的表达,对判断涎腺癌的恶性程度及对各类肿瘤的鉴别诊断起到一定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腮腺外科手术中医源性面神经损伤的诊断和治疗。通过系统面神经功能评价,建立了简单易行、容貌量化的面神经功能评价指数系统,明确了面神经电图指标及其功能恢复关系。对于创伤性面神经损伤采用超短波加离子导入或电刺激加离子导入,加以面肌功能训练,能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
说明:本文内容主要根据中华口腔科(日腔医学)杂志发表的资料,参考文献从略。我国涎腺疾病研究50年回顾, http://www.100md.com(马大权)
非肿瘤性疾病
非肿瘤性疾病主要是腮腺的慢性炎症性疾患,而有关这一疾患的分类和诊治,国际和国内都比较混乱。90年初邹兆菊等将慢性腮腺炎分为儿童复发性腮腺炎、成人复发性腮腺炎和慢性阻塞性腮腺炎。但从腮腺造影的影象学表现,后两者和舍格伦综合征(sjǒgren’s syndrome)如何区别,仍是值得临床研究的课题。
在我国,明确认识舍格伦综合征是自家免疫性疾病是80年代以后,此前常和米古力兹(Mikulicz)病混淆并相混并论,造成概念不清。此后废除了Miku1icz一名。后有不少有关免疫学研究报告,表明舍格伦综合征发病不但与体液免疫有关,而且和细胞免疫关系密切;不但与局部免疫有关,还与全身免疫有关。
中医药治疗舍格伦综合征是我国独特的医疗方法,张文藻(1982)最早报告其有关治疗并认为此症属中医的“燥症”。现今根据中医理论将其分为湿热型、气阴两虚型、阴虚内热型、风热型四种,治疗则以养阴生津为主。
腮腺良性肥大也是一种因素诸多、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60年代初我们见到不少双侧腮腺肥大的患者且以青年人居多,到70年代中期随诊这些患者均好转。1983年章魁华等著文以退行性涎腺肿大症为名,表明此疾患和营养不良、缺乏蛋白质有关。
涎石病是临床常见病,98%发生于颌下腺。朱宣智等最早报告15例(1957)。虽然戴佩韦等对结石的成分进行过分析,但对其形成机制则未见有报道。
涎腺及其疾病的基础研究
涎腺疾病的基础理论研究在我国还相当薄弱,特别是有关唾液的分泌抑制及其病理生理意义尚未见有文献报告。
基础研究方面较多侧重于肿瘤。1990年李盛琳等报告了“人的腺样囊性癌(SACC一83)的细胞系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此后不久司徒镇强等(1990年)又报告了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MEC-1)的建立。这些对推进研究这些肿瘤的相关特性前进了一大步。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了PCNA、p53、pl6、nm23、C-erbB-2、Cathepsin-D等在不同涎腺癌的表达,对判断涎腺癌的恶性程度及对各类肿瘤的鉴别诊断起到一定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腮腺外科手术中医源性面神经损伤的诊断和治疗。通过系统面神经功能评价,建立了简单易行、容貌量化的面神经功能评价指数系统,明确了面神经电图指标及其功能恢复关系。对于创伤性面神经损伤采用超短波加离子导入或电刺激加离子导入,加以面肌功能训练,能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
说明:本文内容主要根据中华口腔科(日腔医学)杂志发表的资料,参考文献从略。我国涎腺疾病研究50年回顾, http://www.100md.com(马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