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速递 > 医药快讯
编号:10305888
中外医药快讯(2033.10.16)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0月1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30期
     研究表明:母乳喂养预防感冒仅对女婴有效

    据海外媒体报道,母乳喂养具有婴儿不易患感冒等病症的效果,但通过对出生不满1个月的婴儿进行的研究表明,这种“母乳效果”仅体现在女婴身上。在出生后1个月内只用母乳喂养的女婴中,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概率要比其他女婴低五成,但男婴却不存在这种情况。

    该项研究成果通过互联网发表在《Pediatrics》杂志第10期的主页上。该项研究是由美国Brigham and Women’s医院的研究人员进行的。8年来在该医院出生的婴儿中,出生后1个月内得过感冒与脑炎的有241人,没有得过这种呼吸道疾病的有1205人,为此他们对喂养方法等的区别进行了比较。

    患感冒等病症的婴儿大多出生在冬季,而且一般都有兄弟姐妹。冬季是感冒流行的季节,因此很可能是其他儿童传播了这种疾病。此外,收入多少也与婴儿是否易患感冒有关系,患感冒的婴儿大多来自低收入家庭。
, http://www.100md.com
    在出生后1个月内,只用母乳喂养的婴儿占全部患感冒婴儿的38%,占不患感冒婴儿的44%。而只用人工奶粉喂养的婴儿这一比率分别是27%和22%。综合季节与有无兄弟姐妹、家庭收入等因素对结果进行修正后,与出生后1个月内完全用人工奶粉喂养的婴儿相比,完全用母乳喂养的有30%不易患感冒等呼吸道病症,用混合乳(母乳与人工奶粉兼用)喂养的有17%不易患呼吸道病症。

    研究小组接着根据婴儿性别对上述呼吸道疾病的预防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女婴中,完全用母乳喂养的话,患感冒等症状的风险降低50%,即使是混合乳喂养也可降低40%,但与此不同,男婴在这方面却没有什么差别。

    调查还显示,在患感冒的婴儿中,男婴与女婴刚好对半,说明并非男婴就特别容易患感冒。为什么母乳喂养只对女婴有预防传染病的效果目前尚不清楚,但研究小组还是建议:“母乳喂养的婴儿得传染病机会少是一个事实。至少要在出生后1个月内,如果可能的话在6个月内,最好是用母乳喂养。”
, 百拇医药
    美科学家成功让猴子通过思维控制机械手

    2只脑中植入微型电极的猴子,经过训练后仅仅通过思维就能控制机械手的运动。成功完成这一实验的美国杜克大学科学家13日表示,他们的成果将来也许能造福于瘫痪病人。

    负责这项实验的杜克大学尼科莱利斯博士等人在创刊号的网络科学刊物《公共科学图书馆生物学》上介绍说,电极分别植入这两只雌性恒河猴大脑额叶和顶叶部位,每个电极不到人的一根头发丝粗细。它们发出的微弱电信号通过导线进入一套独特的计算机系统。该系统能识别与动物手臂特定运动相关的大脑信号模式,信号经翻译后用来对机械手运动进行控制。

    实验中,科学家们首先训练猴子使用操纵杆来玩一种电子游戏,控制电视屏幕上的光标移向靶子。猴子如果成绩好,将会获得一杯果汁的奖励。然后在实验中引入机械手,屏幕上光标运动会因机械手的动力和惯性等产生相应变化,但猴子们经过熟悉后很快就玩得灵活自如。
, 百拇医药
    接下来,操纵杆被撤走。猴子起初不太适应,爪子继续在那挥舞着,试图控制屏幕上的光标,机械手也随之相应运动。尼科莱利斯博士介绍说,这种情况持续短短几天后,“最令人惊异的结果就出现了,猴子突然意识到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必要移动自己的手臂”。在意识到这点后,猴子臂部肌肉完全停止运动,仅用大脑信号和视觉反馈来控制机械手。对猴子大脑信号的分析显示,它们似乎把机械手当成自己的一部分了。

    科学家们说,借助类似技术,瘫痪的人将来也许可以用思维控制机器或工具,或者重新获得对手脚运动的控制能力。这种技术甚至还有可能用于开发出微型机器人,它们会直接被人脑信号操纵。(毛 磊)

    美研究发现:青少年节食导致体重增加

    美国科学家经研究发现,青少年节食不但不能有效控制体重,从长远角度讲,还会导致体重的增加。

    据新一期美国《儿科学》杂志报道,波士顿布里格姆妇女医院的研究人员,在1996~1998年间,调查了1万6千多名9~14岁间的青少年。这其中,有30%的女孩和16%的男孩有不同程度的节食经历。问卷调查发现,尽管这些节食的孩子表示自己比同龄人摄入的热量少,各项表现更为活跃,但统计数据表明他们比不节食的同龄人体重增加要多。
, 百拇医药
    研究人员指出,节食儿童体重增加,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新陈代谢变得更为活跃,只需很少的热量就能维持自身体重,导致体重增加;还有可能是因为这些孩子不能长期规律性地控制自己的饮食,最终反而导致暴饮暴食,身体发胖。

    专家建议,青少年和成人,如果不是严重肥胖的情况,应当采取一种适度的能长期坚持的体重控制策略,即规律性的体育锻炼,而不需要严格控制热量的摄入。

    婴儿出生后即接受艾滋病药物治疗可预防母婴HIV传播

    美国研究人员日前表示,婴儿出生后不久即接受艾滋病药物治疗,有助于预防被母亲感染艾滋病毒(HIV)。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医师发现,母亲是HIV带原者的婴儿出生后使用 nevirapine和AZT两种药物,防止该病毒感染的有效率是36%。
, 百拇医药
    预防HIV母婴传播这类治疗通常在母亲怀孕期间以及婴儿出生后进行,而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在怀孕期间无法使用nevirapine治疗的母亲。

    这一研究报告发表在《柳叶刀》医学期刊上。

    美国推出人类基因组芯片

    由于生化科技的进步,美国两大生化科技业者日前相继推出人类基因组芯片,这种小如邮票的芯片装满3万个有关人类遗传密码的基因,不仅方便科学家进行对比,也可望降低生化医学的研究成本。

    据《纽约时报》报道,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塔克拉拉的美国Affymetrix公司称,基因组芯片问世是生化科技界的里程碑,该公司一直是基因芯片业界的佼佼者。有趣的是,该公司的竞争对手Agikent科技公司日前也举行投资介绍会,宣布人类基因组芯片的测试版已经开始出货。
, 百拇医药
    人类基因组芯片已经成为业界的必争之地,还有一些美国生化公司将陆续推出人类基因组芯片。

    对科学家来说,能够测试基因是否正常的基因芯片已成为医学界必备的研究工具,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基因机制,并借由对比基因组芯片与患者的组织样本,找出发生问题的基因。(张 化)

    专家提醒:警惕后天致盲的多种因素

    近年来因眼疾、外力伤害以及身体其他部位疾病所导致的失明现象,呈明显上升趋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主任陈晓隆提醒大家:要多渠道了解爱眼、护眼的知识,警惕导致后天致盲的多种因素。

    陈晓隆在多年临床工作中发现,白内障疾病是最常见的致盲因素。白内障主要表现在眼睛晶体混浊,影响视线。不过,在没有其他病变的前提下,即使全盲的白内障患者也完全可以通过人工晶体植入复明。目前我国市级以上医院普遍开展了白内障复明手术。
, http://www.100md.com
    导致后天失明的第二个主要因素为青光眼疾病,发病者以青、壮年人居多,重则视神经萎缩并导致永久性失明。一般来讲,青光眼分为两种,一种为“虹视”青光眼,患者经常眼睛疼痛,并伴有恶心呕吐,视力明显下降,看东西时眼前好像有一道雨后彩虹;另一种被称为“偷眼瞎”青光眼,由于眼压逐渐升高,且长期居高不下,患者几乎感觉不到眼睛疼痛,而且视野不断缩小,眼睛余光范围变小,又称“视野狭窄”。通过早期发现,早期手术、药物治疗,使患者的眼压接近正常,可以有效防止青光眼患者的视神经受到损害。

    导致后天失明的第三个因素是眼底病变,一般因外伤、糖尿病等原因引起的眼睛玻璃体淤血,遮挡视线而引起。出血量少的,可以逐渐吸收;出血量过多,可以通过切割玻璃体手术使患者重见光明;原发性视网膜脱落的发病年龄不分大小,外伤、近视也可能造成视网膜脱落,引起视神经萎缩,如果不及时治疗,恐怕也会造成永久性失明。

    另外,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母细胞肿瘤、视网膜血管疾病、视网膜中央动脉堵塞、视网膜中央静脉堵塞,均可造成视力突然下降,如治疗不及时引起视神经萎缩,均会造成患者永久性失明。
, http://www.100md.com
    最应该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因打斗引起的机械性眼球外伤致盲。因钝力、刺伤、异物等造成的眼外伤,眼睛角膜、巩膜遭受不同程度的伤害,可导致晶体破裂、外伤性白内障、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落、脉络膜损伤破裂,对视力损害非常大。(葛素红)

    科学家发现与某些癌细胞扩散相关的基因

    美国耶鲁大学的科学家在果蝇体内发现了与一部分癌细胞扩散相关的基因。研究人员认为,这一成果对人类癌症治疗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许多科学家相信,癌细胞的扩散与基因有着密切的联系。基因突变会导致癌细胞将机体内正常的“防御”细胞团团围住,使其无法对癌细胞发挥抑制作用,从而令癌细胞“肆无忌惮”地繁殖、扩散。

    此前,科学家曾发现果蝇体内一种名为“Ras v12”的基因发生变异后,会在某些类型的癌细胞扩散过程中起推动作用,Ras v12也同样存在于人体内。但是,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Ras v12的能量毕竟有限,一定还存在另外的基因也对癌细胞的扩散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 百拇医药
    研究人员为此进行了基因筛选实验。他们首先培育了一批Ras v12基因发生突变的果蝇,然后通过干扰这些果蝇体内的其他一些关键基因,来逐一确定它们是否与癌细胞扩散有关。实验结果显示,除Ras v12外,确实存在其他与癌细胞扩散相关的基因。

    研究人员表示,尽管果蝇和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但二者体内的许多基因相同或相似,因此这一研究成果为解决人类癌细胞的扩散带来了一线希望。该成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

    德国科学家计划用纳米微粒治疗癌症

    德国柏林夏里特医院的科学家计划用极其微小的铁粒子治疗癌症。在第一阶段的研究中,将试验用这些纳米微粒来治疗恶性脑瘤,即所谓的成胶质细胞瘤。

    研究小组负责人克劳斯·迈尔-豪夫说,这种依靠热能的疗法是“全球首次”应用到15名患者身上。医生们打算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用该方法治疗患有软组织肿瘤的病人。
, http://www.100md.com
    由生物外壳包裹着的铁粒子被直接注射到肿瘤组织里。由于肿瘤细胞需要的营养不断增加,所以它吸收富有能量的包裹物的速度比健康细胞快。接着从外部用磁场给以这种方式进入病变细胞里的磁性纳米微粒加热。这时肿瘤细胞要么被完全毁灭,要么受到严重损伤,以至于更容易通过放射疗法或者药物治疗把它们杀死。

    每位患者都接受了为期6周的综合治疗,其中包括纳米微粒注射、放射疗法和化学疗法。迈尔-豪夫说,在此前进行的动物试验中,仅仅通过纳米疗法就能使长有此类肿瘤的试验鼠的存活时间延长4倍。“不过我们还不能用这种方法完全治好人体的肿瘤。”但是他说,通过这种综合治疗能够大大延长患者的寿命。

    在准备第二阶段的研究时,医学家成功地用这种纳米微粒疗法和传统的放射疗法杀死了一位26岁男性患者的全部肿瘤细胞。

    意大利手术分离连头女婴成功
, 百拇医药
    意大利罗马杰梅利医院的神经外科医生孔切齐奥·迪罗科14日在罗马说,经过连续12个小时的紧张手术,该医院的2个医生小组日前对2名头部相连的希腊女婴成功地进行了分离手术,目前这两名只有4个月大的女婴一切正常,并且已脱离危险期。

    这次手术是于本月11日在杰梅利医院进行的,参与手术的是来自该医院的神经外科医生和整形手术医生。手术负责人迪罗科14日在手术结束后举行的首次记者招待会上说,这两名希腊女婴的头部在太阳穴部位彼此相连,但在她们的大脑之间存在1个隔膜,2个大脑都有独立的神经和动脉组织系统。从目前情况看,这项被医学界认为比较复杂的手术很成功,2名女婴的身体状况正在逐渐恢复。

    但迪罗科也指出,2名小患者在今后几天仍可能面临脑部手术后受感染的危险。如果一切正常,医生将在适当时候对她们进行包括皮肤移植在内的美容手术 (杨爱国)

    美国科学家在猴子身上首次成功完成卵巢移植
, 百拇医药
    美国科学家13日宣布,他们首次成功地在猴子身上完成了卵巢移植手术。

    俄勒冈国家灵长类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将卵巢组织植入一只不孕的恒河猴体内,卵巢随后在这只猴子体内产生了卵子,在通过试管授精之后,研究人员将受精卵植入了另一只猴子体内,生出了一只健康的小猴子。

    科学家用猴子做实验,主要是因为猴子与人类的生殖过程十分类似。不孕症专家戈斯登教授说,这项新技术有可能被用于人类,那些患有癌症的孩子和年轻妇女的卵巢组织将被取出,等她们的癌症治愈之后,再将卵巢组织移植回体内,以恢复其生育能力、正常的雌性激素分泌和月经周期。不过戈斯登教授也指出,这项技术无法用来推迟绝经期。

    VD具有预防大肠癌的作用

    据海外媒体报道,美国德克萨斯西南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中心的大卫·曼基尔斯多夫博士在美国《自然》科学杂志上发布研究成果称,日前进行的一项研究首次发现,能够促进钙在体内吸收的维生素D,还具有预防大肠癌的作用。
, 百拇医药
    大卫博士等人在研究高脂肪食品致使大肠癌增加的原因时,发现了胆汁酸与维生素D的关系。人进食高脂肪食物后,会从肝脏分泌胆汁酸。其中,如果“石胆酸(Lithocholic Acid)”在动物肠腔中浓度过高,就会导致大肠癌。但是,服用维生素D以后,由于维生素D具有石胆酸解毒作用,即便服用石胆酸,也不会使动物产生大肠癌。

    实际上,大肠癌患者中有很多会分泌高浓度的石胆酸。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让这些患者服用维生素D,估计就能够抑制石胆酸造成的危害,从而改善患者症状。”

    我国科学家首次提出低氧能够介导白血病细胞分化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陈国强在国际上首次报道低氧模拟化合物和低氧环境能够体外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并提出低氧诱导因子-1蛋白可能成为筛选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药物的潜在靶标。权威刊物美国《白血病》(LEUKEMIA)杂志审稿人表示,这一工作可能成为推动白血病治疗学研究的又一重要原创发现。
, 百拇医药
    所谓诱导分化是指利用某些手段“教化”幼稚的恶性癌细胞“改邪归正”,使之成为功能成熟的细胞。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学者在国际上首先开展的全反式维甲酸有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研究,使肿瘤的诱导分化治疗策略从假说成为现实。然而,迄今为止,诱导分化治疗模式仍然仅仅局限于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能否通过诱导分化治疗其他类型的白血病甚至是实体瘤,一直是各国肿瘤研究者的重要目标。

    在研究砒霜有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机制过程中,陈国强发现,砒霜在体外诱导这一疾病细胞分化的能力远不如体内明显,他提出体内某些因素可能有助于砒霜的临床治疗效应。于是,他和他的研究生在研究时注意这些潜在因素。终于,在众多实验中发现低氧模拟化合物——氧化钴和低氧环境(2%~3%O2)本身不仅能够大大加强砒霜在体外诱导细胞分化的能力,而且还可以直接触发白血病细胞分化。特别重要的是,除了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的细胞外,低氧也能诱导其他类型的白血病细胞分化。他最终提出,低氧诱导因子-1蛋白可能是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的重要信息载体,抑制这一载体降解的铁离子鳌合剂也能在体外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
, 百拇医药
    陈国强表示,尽管这一发现为白血病发病学和治疗学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但是能否在治疗上实现突破尚需时日。目前研究人员正以此为基础,开展药物筛选工作和相应的动物实验,力求实现我国学者开拓的诱导分化治疗在其他白血病的突破。(汪敏仇逸)

    香港大学研究治疗非典药物取得进展

    据香港媒体报道,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最近发现多个小分子化合物,在细胞模型中能有效阻止冠状病毒入侵正常细胞,它们有可能发展成为治疗非典的药物。

    港大医学院微生物学系助理教授高一村近日说,微生物学系在非典暴发期间已开始进行治疗非典的药物筛选,每日最多可筛选5000种药物。

    此外,微生物学系还与美国爱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何大一合作,研究是否可将艾滋病疗法用于治疗非典。
, http://www.100md.com
    高一村表示,微生物学系小分子化合物库已接近完成,在进行细胞模型测试时,发现其中不少小分子化合物能有效阻止细胞遭受冠状病毒侵袭,它们具有发展成治疗非典药物的潜力。目前还需对有关样品进行反复测试。一般来讲,100个通过细胞模型的药物中,只有不足10个可最后通过动物实验。

    美国研制出戒除毒瘾新药

    一项由美国和墨西哥合作的研究显示,美国官方研究开发的实验药物GVG(gamma vinyk-GABA)能够减低可卡因上瘾者吸食的欲望,经过4周疗程,20名受试者中有8名成功戒除毒瘾。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实验中20名受试者都是可卡因瘾极重的人,一周中有5~7天需要吸食,瘾史为3年~15年。他们在4周的疗程中每天服用GVG,有8人中途退出,剩下的12名受试者中有8名成功戒除,另外4人毒瘾复发,但吸食量远比未服药前少。

    美国国家药物滥用学会表示,GVG的疗效比其他任何药物都持久。GVG是墨西哥境内治疗癫痫症的合法药物,但动物实验显示GVG似乎能够降低对药物的渴望,协助瘾君子戒除可卡因及烟瘾。

    美国能源部位于纽约的一家国际实验室研究开发GVG已达数年之久,发现长期使用可能损害视力,因此该药并未获准在美上市。(张化), 百拇医药(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