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328214
科学共识:全球医学救援“一体化”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0月27日 搜狐健康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国际十年减灾”结束的讲话中曾说道,当初对“减灾”指的是“自然灾害”,但专家们却很快把减灾活动扩展到多种灾害,这是十分正确的。我们面临着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技术灾害等等。尤其是世纪之初以来,恐怖活动猖獗,局部战云密布,新的传染病情爆发,地震发生此伏彼起。灾害的形势更趋严重,应该充分认识到灾种的多样,灾情的严重,因此减轻灾害,加强医学救援在世纪之初,世界各国应共同应该采取的一项重大行动。

    1. 医学救援经历了40年的实践和时代风云,医学专家、社会学家乃至政治家们已经认识到它早已逾越了医学领域,并冲破了医院的围墙。笔者指出,“急救社会化,结构网络化,抢救现场化,知识普及化”是构建现代急救或谓现代救援医学的基本理念和实践的框架。我国急救中心的建立必须是立足于院外,其功能将以抢救院外危重病人、处理突发事件为主;其结构必须是网络,决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医院模式。目前,我国不少地区将急救中心建成医院模式,针对这种情况,建议用“大网络、小中心;大院外、小院内;大科教、小机构”的原则来处理医院与急救中心的关系。这些观念一提出即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同,并于20世纪末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后得到国内大部分学者的认同,达成了理论上的共识。
, http://www.100md.com
    2. 中国的医学救援必须尽快与国际接轨。这是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顺利召开的基本保障。要建立新的体制与运行机制,倡导社会大救援观念。所谓社会“大救援”观念,即是对灾害事故的医学救援,离不开众多部门、各方专业人员的支持配合。因为重大灾害具有突发性、群体性、复杂性、破坏性等特点,因此医学救援的实施操作不应仅着眼于医疗救治,而首先在当地政府领导下,确立市政当局最高行政长官在救援中的主导地位。

    这样才能在当局统一领导下,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指挥系统和科学应急救援网络,动员一切可以借助的卫生资源,以及通讯、交通、能源、建筑、保险、气象、供水等部门的力量,依靠消防、公安、军队等救援人员的配合,共同完成救援任务。所以现代医学救援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投入。

    传统的急救站、急救中心的结构、运作方式、技能、装备很难适应现代院外尤其是对灾害事故的救援。近些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院外救护工作多以消防机构(Fire Dept.)中受过一定医学训练的消防救险人员组成,如急救医生(Paramedic)、急救技士(E.M.T),他们既有医学知识又有救援本领。急救通讯指挥中心,星罗棋布的急救站点形成的急救网络,能使呼救信号及时受理、下达,迅速有效地执行救援任务。同时,平时在社会上应大力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让更多的“第一目击者”(First Responder)在紧急情况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百拇医药
    作为急救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救护车、直升飞机,应该不仅将它们视为运输病人的工具,而且作为抢救病人的场所,即“流动的急诊室”。因此,救护车、直升飞机在发达国家早已有医疗基本装备,如自动心脏除颤器(AED),简易呼吸器,氧气瓶,负压担架,脊柱板,颈托等,以及有关的药品、敷料等,以成为必备而不是可有可无。

    3. 当今,我们没有完全预防更无法杜绝灾害发生的能力,但是把灾害所造成的 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的。

    “医学救援”是灾害发生后,把灾害对人的生命、健康的伤害减少到最低程度的重要知识、方法和技能,也是我们论坛、会议之初衷,也是我们灾协救援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急救与复苏委员会的全体成员,联合全国各地包括我国香港急救总部、圣约翰救护机构急救医学同道、社会贤达、一切关心减灾防灾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人们,以及国外的专家学者,如霍伯金斯大学的资深教授巴格拉、犹他大学的巴顿教授、斯梯芬教授,国际SOS雷哈曼医学总监,美国匹兹堡大学彼得沙法国际心肺复苏.灾害医学中心,德国空中救援总部(DRF),世界急救.灾害医学会(WAEDM)、意大利等专家们都予以充分认同和积极支持。

    当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医学救援事业一体化已成为共识。国内外专家和一些急救组织学术团体建议,为适应新世纪的形势,相应组织和合作项目,加快全球救援医学一体化的实施,建议合作的行业、学术团体。,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