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 正文
编号:10309888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1月6日
     编者按:今年秋来晚,中秋节桂花未香,霜降时汗流浃背,中医学叫“时令不正,至而不至”,要当心身体。未雨绸缪是对的,应防患于未然,于是自然而然地想到进补与调补。

    进补

    什么是“进补”

    “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中国古代凡帝王将相,诸侯贵族,诗客骚人以至黎民百姓,都知道进补。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他一开始极力反对服用五石散,最后却因迷恋服食中毒而死。时至今日,迷信进补而乱吃补品者仍不乏其人。

    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上有句至理名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热之,热则寒之。”几千年来的中医都不能违背这个原则。今天的误补误食大多出于违背了这十六个字而导致的恶果。

    “补”是针对“虚”而言的,只有当人“虚”时才需进补。虚是指人的正气虚,通俗点讲就是生命活力低下,抗病能力不足。邪气来了顶不住,易于得病,病后也难于恢复。但单说一个“虚”字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进一步分清是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或五脏之中,心肝脾肺肾,那一脏虚,或几脏同虚,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东墙虚了补西墙,牛头不对马嘴是无补于事的。更有甚者,如果阴虚补了阳,可以引起“助阳劫阴”而阴更虚;阳虚补了阴,可以引起“滋阴潜阳”而阳更虚,如此这般,后患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