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焦点
编号:10310710
坚持特色 与时俱进——新世纪中医药学术发展探讨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1月10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44期
     湖南中医学院陈大舜

    中医药学如何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与时俱进,积极、稳妥、健康地向前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而又紧迫的问题。我的观点是既要坚持特色,又要与时俱进。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一、关于坚持特色

    所谓“特色”,是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地方。如独特的理论、风格、方法等等。中医药学的特色,我主要强调以下4点。

    1.辨证论治

    这是中医界公认的一大特色与优势。中医的“证”不但与西医的病不一样,与西医的症候群、综合征也不一样。中医的“证”,是病因病理、病性病位、临床表现,甚至病人体质状况的高度概括。其名称主要是用病理机制来表述的。如气阴两虚夹瘀证、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证、风寒束表肺气不宣证等等。一旦辨证辨准确,立法处方就不难了,往往会取得相应的疗效。这一诊疗模式,是中医界长期以来遵循的最高准则,也是每一个中医的基本功。但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也发现,辨证论治确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万能的。一是临床上有时可能出现辨证依据不足,甚至“无证可辨”;二是即使辨证准确,而治疗无效或收效甚微;三是不同病种出现相同证型的情况太多,运用的处方大同小异,所谓“异病同治”,针对病的特异性不强,有时疗效不佳。如何克服辨证论治的单一模式,弥补其不足,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 http://www.100md.com
    2.宏观整体论

    中医的教科书上,通常把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归纳为两条: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本也无可非议。但有一次,一位西学中的学员问我,难道我们西医就不讲整体观念了吗?人体的组织、器官、系统,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统一指挥下,通过神经反射及体液调节机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整体观念并不是中医学所独有。我觉得他讲得有一定道理,因此把这一特点改为宏观整体论我是比较赞同的。其含义有三层:第一层含义是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五脏居于主导核心的地位,把六腑、五体(皮、肉、筋、骨、脉)、五官九窍、奇恒之腑、气血津液等,经全身经络的联系,构成一个整体。通过相生相克的关系,阴阳互根的关系,维持人体的动态生理平衡,调节人体的病理失衡;第二层含义是人与外在环境又构成一个更大范围的整体,即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大整体,人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与病理两方面,时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防治疾病时,才有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中医学不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而且重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患病机体的各种影响;第三层含义是中医学更加重视宏观调控,当患病机体整体失调时,通过宏观调控,以重建患者整体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协调为治疗目标,任何局部的病变,都可视为整体病变的局部反应,而局部治疗、对症治疗被置于辅助的地位,仅作为加减用药的依据。因而有中医学重宏观,西医学重微观(小到细胞、分子、基因),中医学重功能,西医学重结构之说。故中医学的宏观整体论与西医学相比较是有其独到之处,是有特点特色的。
, 百拇医药
    3.复方治疗

    中医的方剂有成千上万个,虽然其中有一些单味药的处方,如独参汤、独行散、独圣散等等,但与成千上万个二味药以上的复方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中医看病用复方治疗,应当是其特点特色。一般来讲,每一个方剂都有君、臣、佐、使的配伍规律,绝非是简单的几味药相加而成。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对处方中君臣佐使药味数的构成提出六种组合模式,即君一臣二、君一臣三佐九、君二臣三、君二臣四、君二臣六、君二臣三佐五。《神农本草经》序文中提出两种组合模式,即一君一臣三佐五使和一君三臣妨佐使。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讨论奇方和偶方时认为,君一臣三为合阳之数,君二臣四为合阴之数。归结起来,根据病情和方剂之大小奇偶,君药可用1~2种,为方中的必备药;臣药通常可用1~6种,为方中的常用药;佐、使药可用可不用,可多用可少用,比较灵活。而且君、臣、佐、使药物的选定都有一定的准则。如选君药:①针对主病主证的首选药物;②在有可比性药物中,剂量大者为君;③少数用量较小但作用强大,且针对主病主证者,亦可选为君药;④君药为方中必备药。选臣药:①臣药的数量超过或等同于君药的数量;②臣药的剂量在有可比性的情况下一般应低于或等同于君药的剂量;③臣药是治疗主病主证的常用药;④臣药是治疗兼病、兼证的常用药。选佐药:①为辅佐之意,是治疗次要症状,或加强君、臣药物治疗作用,或减少君、臣药物毒性与峻烈之性的药物;②为反佐之意,是指与君、臣药物作用相反,但起相反相成的作用;③佐药的剂量宜轻,一般不超过君、臣药物的剂量;④佐药可设可不设,应视需要与否而定。选使药:①使药是引方中诸药抵达病所的引经药、向导药;②使药起调和方中诸药的作用;③使药的剂量一般不超过君、臣药物的剂量;④使药可设可不设,视需要而定。这些较为严谨的复方组方法度,也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应当坚持。
, http://www.100md.com
    4.天然药物与非药物疗法

    中医治病的主要方法可归结为三种:一是中药疗法;二是非药物疗法,包括针灸、推拿、医疗气功、食疗、体疗等;三是手术疗法。关于手术疗法由于历史的原因,与西医学相比已非常滞后(这是从总体比较而言,不等于中医的每一种手术都比西医差),也不是特色。前两种治疗方法,与西医学相比,应当是中医学的独特之处,可称之为特色。中药疗法的特色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天然药物,主要是植物药,但也包括一些动物药与矿物药。这与西药化学药品形成了鲜明的差异。尽管西方人长期以来对中药偏见颇深,高度怀疑这些“树皮”、“草根”怎么能治病?但现实是这些主要依赖天然药物治病的中医越来越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最终予以法律承认。有人把中医中药誉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毛泽东主席曾预言:中国对人类的贡献,中医中药可算一项。相信入世后的中国,中医中药将会更快更广泛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我认为天然药物的最大特色有二:一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不但能够治病,而且具有较好的疗效;二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只要运用得当,其毒副作用比西药化学药品要小得多。非药物疗法中,影响最大的是针灸,可以说针灸是中医走向世界的先锋,在某些国家有人以为中医就是针灸,针灸就是中医。不吃药,不打注射药水,就能治病,而且对某些病症疗效显著,不能不算是中医的特色。其他非药物疗法也各有特点,各有适应症范围,对人体无创伤、无损害,又无明显的毒副作用,疗效和缓而持久,有的深受患者的喜爱,应当进一步挖掘继承,发扬光大。
, 百拇医药
    二、关于与时俱进

    所谓“与时俱进”,我的理解是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经验,研究新问题,创造新成果,站在时代的前沿,勇往直前。中医也不例外,在继承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勇于发扬创新,把握时代的脉搏,敢于超越自我。

    1.主张中西医处方权“两权分离”

    我曾走访过欧、美、亚、非、澳洲的十八个国家和我国的港台地区,几乎所有的中医院或中医诊所开业的中医师,只能用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的方法治病,只有中医的处方权,而无西医的处方权。中医不能随便用西药。而我们中国内地的中医师,开西药的处方权不受限制,久而久之,导致中医的治疗率在中医院也逐渐下降,中医的特点特色越来越少,中医的诊疗水平越来越低。根本没有做到中医院以中医为主,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在不少中医院反而是以西药为主,中药为辅,中西混合。中医院与西医院已无太多的差别。这种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忧。入世后,中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机会更多,但到国外不能用西药,只能用中药、针灸的方法治病,这在客观上逼着中医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特色,千方百计提高中医疗效,扩大中医治病范围。众所周知,中医的诊疗水平要靠长期的临床经验的积累,如果平时习惯于中西药混合用,对单用中药的疗效把握不住,岂不难哉!因此,我主张中医与西医的处方权要分开。当然OTC非处方药除外。可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同时,应当积极鼓励执业医师考第二处方权,只有拿到两个处方权或拿到中西医结合的执业医院在师资格者,可同时开中、西两种处方。我认为,中西医处方权“两权分离”,是解决几十年来中医院中医特点特色不浓,中医治疗率不高,中医临床疗效滑坡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 http://www.100md.com
    2.中药研发的主攻方向应为复方

    既然复方治疗是中医药的一大特色,就应当坚持这一特色,那么我们在中药新药研发时,重点不应追求从单味中草药中寻找有效成分、有效单体,而应放在中药复方的研发上。具体做法有二点是可以做到的:当务之急,最便捷而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先由国家权威部门确定一批中医界公认的经典方或经验方数百种,主要来自于《汤头歌诀》、《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各家学说》及临床各科的常用名方,分期分批向符合GMP标准的药厂招标,原方方名决不许改变,主要是改变为现代剂型,便于中医临床医师选用。其实过去多年来开发的一些中药新药,多数是在古方的基础上加减而成,换上一个新药名或新方名而已,而且名称相同或相似的不少,多了杂了,难记难用,最后索性懒得用,不如自己开方来得爽快。要说中医滞后的表现之一,就是饮片及服药方法,因此剂型改革必须与时俱进,大批量的中医名方更换新剂型刻不容缓。第二点,由于临床上症情复杂多变,同一种病个体差异很大,这些现成的古方原方有时非得要加减运用,才能适应中医辨证论治的需要,但传统的饮片煎煮方法太滞后,不适应快节奏的现代人的生活,因此中药配方颗粒与中药超微速溶颗粒应运而生,这是大好事,因为这两种颗粒均未脱离中医的两大特色——辨证论治与复方治疗。但遗憾的是,这两种颗粒迟迟不能大面积推广。有赞成的,有反对的,焦点在临床疗效。任何事都有利有弊,我觉得应重点对比这两种颗粒与传统饮片的疗效差异。只要差异不是很大,就可积极推广运用,以便早日打破药罐子与停用煎药机。
, 百拇医药
    3.中医辨病论治亦应提倡

    在坚持辨证论治诊疗模式的前提下,应该允许辨病论治的诊疗模式存在,这是与时俱进的表现。我们一方面要坚持辨证论治的特点特色,这是中医的一大法宝,永远不能丢。但辨病论治也是中医学所固有,只是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展。张仲景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绝大部分篇名都是《辨某某病脉证并治》,首重辨病,再行辨证论治。这是中医学重视辨病论治的最好明证。我们决不能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对立起来,只能将二者结合起来,互为补充。中医辨病论治,既可辨中医的病,也可辨西医的病;不可一概用西医的病名,也不可一概用中医的病名。取舍的标准应当是“群众基础”,那些连广大老百姓、广大病友都习惯的西医病名,众多中医也在临床上不得不用的西医病名,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肾炎等等,中医也应理直气壮地用,不必牵强附会、挖空心思搞中西病名对应。少数已被历史淘汰的特别陈旧的中医病名,不必重登大雅之堂。名称是小事,疗效是关键。只要中医能治好西医治不好的病,中医就有生命力,中医就会更快地走向世界,为世人作出贡献。进一步加强辨病论治的研究,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的需要,既有利于中医学术自身的创新与发展,有利于中药新药的开发,也是入世后中医与时俱进的体现。
, http://www.100md.com
    4.天然药物遭遇人为的灾害不可忽视

    中医学的特色之一是用天然药物,故中医药也可称之为“绿色医药”。但现实状况令人担忧,因为“绿色”正在“变黄”、“变灰”、“变黑”。由于几十年来人为的化学耕作法直接污染了耕地、土壤、水源、山坡,也就直接或间接地污染了许多地道药材,使中药材的安全性、化学成分的稳定性直接受到影响。中药重金属超标及中药材农药残留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声誉。虽然有关部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重视这些问题,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也于1999年发布了《中药中重金属铅、镉、汞、砷测定方法起草说明》,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总的来看,对重金属超标与农药残留问题的研究仍然严重滞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防止农药污染的真正绿色中药材生产相当重要。决不可掉以轻心。这是中医药入世后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开辟中药材的自然保护区与GAP的规范种植区刻不容缓。,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