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医学评论 > 误诊 > 更多... > 正文
编号:10329270
http://www.100md.com 2003年12月31日 李振奇 石家庄市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一组以发热、出血及肾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传染病,它的病原体是汉坦病毒(Hantavirus)。近年来,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世界各国学者对EHF和汉坦病毒的研究,在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临床诊治、疫苗研制及其误诊规律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进展。笔者结合文献从以上几个方面阐述EHF的研究现状。1 病原学

    1976年韩国李镐汪教授首次从黑线姬鼠肺中分离出汉坦病毒,现将该病毒归为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属。该病毒为球形或卵圆形,平均直径120 nm。汉坦病毒属至少有6种抗原性明显不同的血清型,即Hantavirus病毒型(Ⅰ型)、Seoul病毒型(Ⅱ型)、Puumala病毒型(Ⅲ型)、Prospect Hill病毒型(Ⅳ型)、Maaji病毒型(Ⅴ型)、Leakey病毒型(Ⅵ型)。我国目前明确发现的有血清Ⅰ型和血清Ⅱ型,前者的主要动物宿主为黑线姬鼠,后者为褐家鼠。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作为本病传染源的宿主动物约90余种,但主要为啮齿动物,如黑线姬鼠、大林姬鼠、黄喉姬鼠、褐家鼠和大白鼠。传播途径包括动物源性、虫媒传播和垂直传播。据金朝杭等[1]报道,应用实验动物进行感染实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