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医学知识 > 医学史 > 信息
编号:10330549
2003年 世界重要传染病疫情回顾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月9日 中国中药材GAP网
     1. 艾滋病——仍然是头号杀手

    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报告,2003年全世界又新增50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感染者总数上升到了4200万人。目前我国的艾滋病流行也进入了高速增长期,最保守的估计也已经有84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并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

    2. 非典——呼吸道传染病肆虐

    2003年在全球引起最大影响的莫过于新发现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2002年11月16日,在中国广东河源出现了第1位非典病人,随后,这种新型肺炎又在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及美国等地被发现。全世界累计发现8000余名感染者,造成800多人死亡。

    为配合预防非典卷土重来,防治流感成为去年全球关注的焦点。自去年11月份以来,英国、加拿大、美国及我国香港地区均报告,流感的流行比往年有所提前。
, 百拇医药
    在2003年暴发的呼吸系统传染病中,还有一些人们早已熟知的传染病。比如专发于儿童的百日咳,2003年1月8日WHO报告阿富汗东北部巴达赫尚省发现115例百日咳病例,其中死亡17例。另外还有白喉,7~8月在阿富汗坎大哈连续出现50起白喉病例,死亡3例。

    3. 登革热与西尼罗热——虫媒传染病不甘示弱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各种昆虫类传播媒介的生长、繁殖季节不断扩大,经由这些媒介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规模也呈现扩大趋势。在众多的虫媒传染病中,去年最为猖獗的是登革热和西尼罗热。

    登革热是一种“老牌”热带传染病,近年来其流行随着传播媒介的活跃而逐步加重。去年1月到2月,泰国登革热病患者已达5284人,同时此病在厄瓜多尔、巴拉圭、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等国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与登革热病原相比,西尼罗病毒是一种新发现的病毒。自1999年首次在美国暴发以来,西尼罗热已持续5年在美国流行,流行规模越来越大,并且继续向中美和南美国家蔓延。目前我国尚没有感染西尼罗病毒的病例报告,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如同非典一样,病毒潜伏在某个未知的地方或者从国外传入的可能性都非常大。
, 百拇医药
    除了这两个引起人们关注的虫媒传染病外,由蚊虫传播的黄热病、疟疾、圣路易斯脑炎也都引起了不同规模的流行。

    4. 霍乱大流行——社会因素起主导作用

    如果说非典、西尼罗热的流行是由于人们对新发传染病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缺乏有效控制措施的话,那么霍乱这种妇幼皆知的经典传染病的大流行则主要应归结于社会因素。动荡的社会秩序、没有清洁的饮用水、缺医少药,成为霍乱流行的最主要因素。去年4~5月,赞比亚、伊拉克、乌干达、莫桑比克、南非先后暴发霍乱。

    5. 埃博拉病毒——潜在的生物武器

    提起生物恐怖袭击,人们马上就会想起炭疽和天花。然而前年造成全球恐慌的炭疽杆菌,在去年并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2003年,一种和炭疽同样恐怖的新型病毒在刚果大规模暴发了2次,这就是人们尚不熟悉的埃博拉病毒。
, 百拇医药
    埃博拉病毒被认为是通过动物传染给人的,但科学家们一直未能发现其真正的动物宿主,更多的证据表明它可以通过接触、输血、呼吸等多种途径传播。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患者病死率达到50%~90%。患者死亡时器官溶解,全身毛孔和腔道出血,死状恐怖。故该病毒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生物武器。

    除了埃博拉病毒外,另一种同样具有致命危险的新病毒——汉坦病毒在去年也露出了行踪:1月和12月,美国分别在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确证了3例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病例。1993年汉坦病毒在美国西南部首次发现,感染者病死率高达50%以上,它同样是传染病中最致命的一种。

    6. 脊髓灰质炎——即将根除的传染病

    与前面提到的疾病不同,脊髓灰质炎是一种即将被我们根除的疾病。去年8月,WHO决定加速实施根除脊灰计划,对相关地区1.75亿儿童进行全面接种。然而10月的一起尼日利亚脊灰暴发疫情,阻碍了这一规划的进程。尼日利亚的脊髓灰质炎不仅在本国扩散,并且传播到周边已经消灭脊灰的多哥、乍得、布基纳法索等国。为防止疫情扩散,WHO不得不调整策略,再次回到原先已经消灭脊灰的国家,并启动了1500万儿童的接种计划。

    7. 血吸虫病——局部疫情有所回升

    在人们关心非典是否会卷土重来的同时,血吸虫病也在国内各种媒体上频频露面。去年9月28日,我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官员指出,近年来,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出现了反复,主要表现为钉螺扩散明显,新疫区不断增加。目前已有28个县(市、区)在多年前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标准之后,疫情重新出现明显回升。

    (本文作者单位: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统计中心), http://www.100md.com(傅鸿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