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思考 > 杏苑杂谈
编号:10330997
现代管理应当让中医活起来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月1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79期
     管理永远是"对的","错的"只会是那些不切实际的管理方法……

    所谓“现代管理”,就是运用数学模式,以工业工程学为基础,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等学科和电脑技术,对管理问题做系统的、定量的分析,并作出最佳的规划和安排,以达到充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从而极大地提高效益,加速发展的一种管理方法、模式和系统。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现代管理促使我国走上了现代化建设的轨道,加速了我国各行业发展的速度。特别在中医方面,发展的速度似乎更快,创造了不少“历史记录”,诸如创立了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首的近十所中医药大学,有了中医药领域的科学院(或工程院)院士、教授、研究员,培养出了为数不少的中医药学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等高级人才,建设了不少颇具规模的中医医院和中药制药企业……所有这些,历史上何曾有过?这就是“现代管理”为中医药所创造的史无前例的辉煌业绩。

    但是,自进入21世纪之后,不少中医有识之士特别是我们的中医老前辈们,明显感觉到现行的中医药正在变味——逐渐失去传统的特色,即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这两个最主要的特点正在不断地被淡化。他们担心,中医药如此发展下去,用不了多长时间,中医药的特色将尽失,将成为“有名无实的中医”!他们的担心不是没有根据的,笔者自20世纪90年代参与创建并主管中医病区以来,就和老前辈们有此同感,也时时在思考着这个问题。笔者认为,“中医越发展越失去自身特色”问题的症结在于“现代管理”对传统中医之约束。
, 百拇医药
    现代管理令中医药陷入了“削足适履”的困境

    现代管理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现代管理的方法、模式与体系,却正在不断地限制和削弱着中医药的内涵(传统与特性)。因为中医药学是在古代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环境下产生并成熟的,而现代管理则是追求高度的集约与效率的工业化的产物,两者所产生的社会背景迥异,所以现在对中医药实行现代管理,就会出现不少矛盾。

    一、教育与人才培养问题

    “批量生产”的中医毕业生难得中医要领。中医自古都以师传授受或私淑自学等方式方法培养接班人,这种教育培训方式,自有其历史根源(即古代的小农社会)。师带徒的方式一个老师一批只能带一两个徒弟,而且要带多年才能上手。古代中医门派林立,保守兼闭塞,带出的徒弟的学识多是门户之见。私淑自学者学习和摸索的过程更艰辛,自古成才者能有几人?但是中医药学的特性,注定师带徒是其进行教育和培训的最佳方式。因为四诊八纲、辨证论治等等诊治疾病的过程,除了直观之外,大量要靠医者用自己的智慧与悟性去进行推理和综合判断,才能得出每个病人的颇具个性化的诊治方案。这种中医独具的诊治疾病的风格,只有师傅长期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徒弟长期的不断的体会捉摸才能领略得到。所以一个成熟的徒弟,其出师自立门户之后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吸引住病家,门庭日旺,显现活力。
, 百拇医药
    现代管理讲究效益与效率,教育和培养接班人也要搞“批量生产”,即要按统一的标准和规格“生产”人才。这就要办各类各级不同的学校,建实验室,编教科书,建立教师队伍,然后大量招考学生,按各类不同学校所制定的规格和教学计划进行标准化的学习和培训,把学校办成能“成批生产人才的现代化工厂”。经学校培养合格的毕业生,社会就承认其具有相应的学历,而学历就是毕业生就业和以后职级晋升的重要条件甚至是必要条件(如“执业医师”必须具有大学本科学历)。

    处在现代社会,中医要发展,必然要办中医的教育机构——中医院校或研究院。机构办起了,当然要按现代管理模式对其进行管理,成批招生后,按教学计划将学生的学习分“前期”的基础课学习与实验和“后期”的临床授课与实践两个阶段。这样培养出来的中医人才,无疑基础较扎实,知识面亦较广,但“动手”能力差,也没具备传统中医的风格。实际上学习中医根本无前期后期之分,以四大经典为核心的中医理论体系和诊疗知识与技能时时都需在病人身上体会和验证。事实证明,占有一定比例的中医高校毕业生,他们毕业后不能像中医学徒那样,一出师就会看病就能自立门户,对中医学有坚定的信念;而其中更有一些人在以后的行医过程中竟然怀疑起中医来,对中医药没了信心!
, 百拇医药
    笔者认为,中医药唯有靠确保临床疗效以吸引病人,靠每个医生的仁心仁术体现其在医疗市场中的活力,以求在生存中不断发展。如果中医院校的毕业生不得中医要领,岂非中医的教育研究机构发展得越多越大,对中医药的内涵与活力就削弱得越厉害!

    二、中医医疗机构问题

    中医院不姓“中”,中医的“从属地位”难避免。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掀起振兴中医的浪潮,当时把“县县有中医院”(大城市则是“区区有中医院”)作为振兴中医的一个重要目标。通过各级政府的支持和中医界的努力,到80年代末,不但全国基本达到县县有中医院,而且各大城市的中医院也得到了相应的充实和扩大。中医医疗机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证明中医事业确实是向前发展了一大步。但是20年的实践使人感到中医院的建设发展普遍出现了令人失望的现实,即中医院不姓“中”(无中医特色)、在中医院里中医反而处于从属的地位。

    笔者认为,大量中医院不姓中,中医院里中医处于从属地位的问题,原因在于医院是现代社会卫生保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医按国家卫生行政所赋予的功能和社会卫生保健的需要,已有一套办医院的成熟模式和现代管理。中医本身无这方面的经历,卫生行政当然把中医医院与西医医院纳入同一轨道来发展和管理。比如各种疾病的分类、统计,传染病的分类、疫情报告,病人的死因报告,各种疾病的诊断标准、治疗规范,药剂的管理与制备以及所负责的社区防病保健工作等等,全部都以西医为准绳,凡医院都必须严格执行。简单到医院开出的病假条、诊断证明书、劳动鉴定等等,都必须按西医标准,中医开出的“萎证”、“痹证”、“疳积”等等的病名,都不可能得到承认。又比如中医师若完全用中医理论解释病情或死因,根本不可能得到卫生主管部门和社会的认可。另外,再从我国的国情看,现代医疗市场有中、西两门医学共同发展,西医是现代医学,能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易被现代人所理解,而中医是传统医学,产生和成熟于古代,难以做到与时俱进。病人就医时,理所当然会拿中、西医进行对比甚至向医者质疑。故现在的中医院或西医院的中医病区所收治的病人,在实施中医诊治时,普遍都采用西医“保驾”(包括病情分析、一系列理化检查和西药的应用),一是为了保险,二是为了避免医疗纠纷。所有这些都表明:医院的现代管理使中医在很多方面必定从属于西医,自己无法作主。
, http://www.100md.com
    培植并壮大传统型中医人才队伍,使中医既保持特色又与时俱进

    现代管理使中医越发展就越失去特色的问题,还表现在科研等其他方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难道为了保存特色就不去发展中医吗?笔者认为,中医必须与时俱进同时又保持特色,办法是培植并壮大传统型中医人才队伍。

    我们的中医队伍里有“传统中医”和“现代中医”两类人才,所谓“传统中医”,他们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医院校的毕业生或中医学徒,或是80年代后期或此后的中医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分配在县以下中医机构或西医综合性医院工作的中医各级医师,以及社会上开业的执业中医师。他们长期从事中医门诊工作,大多数无中医病区的工作经历。他们的中医临床经验丰富,不少人肯下功夫钻研中医经典,中医功底深厚,诊治病证主要按辨证论治处方遣药,保持了中医特色,对病人有较大的吸引力。所谓“现代中医”,他们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毕业后在县以上中医院或西医综合性大医院工作。一般都经过中医病区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和磨练,熟悉中医病区的诊疗和管理工作程序,既有中医基础,也有一定的西医诊疗技能。诊治疾病时惯用西医知识加以权衡,再决定或纯中医治疗,或先用西医治疗,或中西并用。他们是以中医为主的中西医结合型人才,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是现今中医队伍的主力,不少人已成了中医院的院长或学科带头人。显而易见,两类中医人才前者长于继承,后者长于发扬,两者有相辅相成的互促作用。但目前传统型中医人才有日渐式微之趋势,在中医医疗机构中与现代型中医人才相比,地位明显处于劣势。
, http://www.100md.com
    所以今后发展中医,必须着力加强对传统型中医人才的培养,使“传统中医”的队伍壮大起来,与“现代中医”的实力形成均势,这样就可以扭转中医在发展中不断失去特色的被动局面。按笔者的浅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重视并抓紧现健在的有真才实学的老中医的学识及经验的继承工作。每个老中医带一至两名高年资中医师,两至三年为一期,几年下来就可培养出为数不少的中医高级传统型人才。二是调整中医院校的教学计划、教学模式及教材内容,突出中医经典和中医临床实践(中医门诊为主),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领略到中医的要领。三是调整长期以临床为主各级中医师的考核晋升办法,不要片面追求科研立项、论著发表、外语水平,而应注重临床诊疗业绩与中医经典的功底和灵活发挥。四是适当放宽中医执业医师或退体中医师个体开业的限制,但同时要加强对社会假冒中医骗人者的打击力度,以利中医在民间的健康发展。(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黎成科),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