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文化 > 中医文化
编号:10332593
漫谈中药成药与汤药
http://www.100md.com 2004年1月14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080期
     中药成药早在汉代就有了,并初具规模,如膏、丹、丸、散等,其中丹的历史似乎更长。炼丹术到了晋代,已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著名的葛洪(号抱朴子),便是当时的炼丹大师。当然,那时的炼丹是道家的“专利”,而且与封建迷信(包括神话)紧密相连,于是便给丹套上一件神秘外衣——仙丹,并欺骗宣传说,人若服仙丹后可以祛除百病,长生不老,因而顶礼膜拜求仙丹者趋之若鹜,最后成了皇帝的御用专药。然而,那时的丹究竟非药,多系由矿物炼就的含坤汞之类的毒品。历代一些皇帝之短寿,与服“仙丹”有很大关系——这自然是题外话。

    尽管中成药在我国历史上就有了,但限于历史条件,那时由于制药工艺落后,其成药是简单而粗糙的。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药成药的发展突飞猛进。就拿膏、丹、丸、散来说,不仅用药科学、制药工艺精良,而且为了便于服用,成药多数是胶囊(以前的散剂)或糖衣片(以前的丹或水丸)。由传统膏发展而来的糖浆(如川贝枇杷糖浆等)、液(藿香正气液等)等等,其制作更为科学精良。又如藿香正气液,是在原藿香正气水的基础上改进而成。虽说藿香正气水也是液体,但苦涩似酒之味浓烈,难以下咽,尤以小孩服药困难,而经先进的蒸馏工艺制作的藿香正气液,既无刺激的怪味,其效果又无疑比前者好,且服药更加便捷——用吸管。更值得大书特书的是给药途径的改革,以前,无论何种类型的中成药,除外用的外,其给药途径均是口服;而改革开放以来,有关专家研制出了既可以肌肉注射,又可以静脉输入的中药注射液,如参麦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而且疗效很好,如今已大量用于临床。
, 百拇医药
    中药剂型和给药途径的改革,是祖国医药学的发展方向,是无可非议的。然而,有人竟因此断言:中药成药最终将取代中药汤药。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特谈点管见。

    应该承认,中药汤剂,因有煎熬的麻烦,服药极不方便,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传统汤剂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凡懂点中医的人都知道,中医师治病虽有成方可循,但不是一成不变,根据病情还有个随症加减变化。如:阴虚夹实(湿)的病人,如果用作用单一的中成药治疗,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攻其实或燥其湿,则更加耗其阴精,补其阴精又会滞留实(湿)邪。像这样顾此失彼的治疗法,是达不到治疗目的。必须采用两者兼顾的治疗法(当然应有侧重点),方能达到治疗目的,如此非汤药莫属。此其一。消化功能极差的人——如脾胃虚的外感病人,不宜服类似丹、丸、片以及胶囊等中成药,因为这些成形中成药有碍消化,只宜服汤药才可取得满意疗效。此其二。脾胃虚寒喜温恶凉的病人,同样不宜服中成药,尤其是那些冰凉的糖浆、水液之类的中成药。即使服汤药都要温服,因寒喜温,否则便达不到治疗目的,甚则还会适得其反。当然,还可举出不少不宜服中成药的病症,但限于篇幅,就此打住。

    由此可知,在肯定中药成药乃祖国医药学的发展方向,以及它的治疗作用外,不能因此否定传统煎剂(即汤药)的现实意义。因为祖国医学的最大特点,始终是辨证施治,灵活用药,所不能囿于固定成方和成药。笔者以为,应从治疗目的出发,多种剂型并存,在此基础上,探索中药科学合理的发展。, 百拇医药(马运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