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医药
石窟医药是指古人保存在石窟中的医药卫生资料。它为祖国医学增补了更多的医药学原始内容。
汉魏是佛教传入我国的鼎盛时期,佛教徒为了积德求善报,用凿石造像作为一种忏悔的方法。《医方明》说:“业病,以忏悔罪障之力治之”。所谓“业病”,就是恶业所致的报应病,只有通过忏悔来消除。所以他们在凿石造像的同时,又将当时行之有效的医药卫生资料,作为善施携刻于石上,这为医药知识普及和原始记录的保存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国最负盛名的佛教石窟,要数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敦煌石窟。
龙门石窟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这里自古就是胜地。《左传》载:“龙门,谓之阙塞,两山相对,伊水在其中,泉出石窦下,注于伊,故昔日神都之名胜之地”。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是山西天冈石窟的继续,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和北宋诸朝,相继大规模营造达500多年之久,特别是北魏和唐代达到高峰。依西侧龙门山崖,开凿石窟2000余座。造像10万余躯,碑刻题记3600余块。在西山古阳洞与奉先寺之间,有一石窟名“药方洞”,因洞门首两石壁镌有140余种药方而得名。此洞刻于北齐后主武平6年(公元575年)。石窟药方内容丰富,是北齐年间医家们的临床经验总结。这些药方,在当时应用疗效较好,所以镌刻于石壁上以留传后人。有谓:“自北魏开窟,齐、唐崇饰,武后年问鼎盛营建,世人皆风闻而观,故唐人多取用药方”。其字迹可辨者有以下内容:
, 百拇医药
药方:118首。针方:1首。灸方:1首。
病种:37种,涉及现代内、外、传染、神经、皮肤等科。
药物:122种,其中植物药67种、矿物药18种、动物药12种、其他25种。
剂型:饮剂、汤剂、丸剂、油剂、膏剂、散剂。
医疗器械:针、钳、竹筒、苇管、葱管、绢。
给药法:口服、噙、含、嗽、闻气、灌注、浸渍、冲洗、敷、盖。
治法:内服、外洗、外敷、针刺、温灸、导尿。
龙门石窟药方,最早被抄录引用的是公元982年,日本丹波康赖所撰的《医心方》。在我国,直到明末清初才有一些考据家、金石家,如顾炎武、牛运震、毕沅、武亿、王昶等注意研究。他们将石窟方拓本,收录于自己的金石著作中。如王昶将其收入《金石萃编》卷35,题为:“道兴造像记并治疾方”,载95方。1941年,日本水野清一、冢本善隆、春日礼智著《河南洛阳石窟之研究》,从《医心方》中转录“龙门方”96首,其部分补遗,仍缺脱严重。1989年,贾志洪、任邦定,以石窟原刻为蓝本,以《金石萃编》、《龙门石窟之研究》为对校本,又查阅北齐前后的传世医书为校订、增补的依据。历经五载,他们从各种资料中发现,唐代以后医籍中记载的龙门石窟药方,竞达50余首。作者参照这些医籍,补缺了27首脱方,243个脱字,辑成《龙门石窟药方》一书。1989年由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是现存龙门石窟药方的一个较为完善的本子。
, 百拇医药
敦煌石窟
敦煌是汉武帝所设河西四都之一,为当时丝绸之路通往中亚的要道。据《唐武周圣历元年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载:东晋列国时,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沙门乐尊来到敦煌东南的三危山下,开始在此凿石造像,自此佛教传播日盛,石窟越开越多。至唐代,莫高窟已拥有1000多个内有精美壁画、佛像的石窟。建窟造像一直沿续到宋代,前后达700多年。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西夏入侵,占领教煌。莫高窟和尚在逃难前,将大量经卷、文书、绣画、法器集中藏在一个洞窟的复室里,外封以泥土,再绘上壁画以不留痕迹。
800多年后,至清光绪26年(1900年)5月21日,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国录,在窟北七佛殿下,第16号石窟通道中清除积沙时,偶然发现了这个秘密的藏经洞。洞中藏有5万件卷轴,共有20多种隋唐间的手写医书。据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介绍:经多年搜集,综合国内、外及国内私人所藏,得80种,分为11类:医经类、五脏论类、诊法类、伤寒论类、医术类、本草类、医史资料类、医方类、针灸类、辟谷服石杂禁方类、佛家道家医方类。此外还保存了有目录书记载而后世佚失的医书。以及从未见古簿载录而古医籍有记载的医书。如《玄感脉经》、《明堂五脏论》、《青鸟子脉诀》、《新集备急灸经》、《灸经图》、《唐人选方》、《杂疗病方》等。
, http://www.100md.com
莫高窟内还保存了五万多平方米的壁画,是闻名世界的艺术珍品。在这些博大精深的壁画中,有不少画面描绘了我国古代医药卫生状况和医疗卫生所取得的成就。有人对莫高窟62个窟的壁画作了考察,发现与医药有关的壁画有多处。如西魏第285窟西壁南北佛龛上,绘有14个菩萨禅定图像。其中南侧七帧禅坐修身图像,类似内功的静功,似乎达到了“恬淡虚无”的境地;北龛七位菩萨,仿效猴子望月、金鸡独立等动物姿态,类似华佗五禽戏的动功。在北宋272窟里,还有一幅面着四十人集体动作的导引图。在北周第296窟的福田经变图中,有一幅以诊病为内容的生动场面。两位家属搀扶着半躺着的病人,一老医生一手扶拐杖,一手为病人切脉,神态静默,全神贯注在诊脉上,以探求病源。身后站着一人,正在用药臼捣药,其画面与现代中医诊病情况极为相似。另一幅是描绘医生抢救患儿的场面,见于唐第217窟。母亲抱着患急病的孩子,望着小孩心痛万分,焦急地等待医生为其救治。侍女领着一位拄拐杖的老医生,从院中大踏步赶来为患儿看病,老医生身后跟着一小助手,抱着医疗用具,听候医生使唤。这幅充满热心为病人诊治的图画,再现了当时急诊救治的情景。在隋302室的壁画是“常施医药疗救众病”。画面分两组。上组画的是一病人裸体睡席上,由两人各执其左右手,医者正为其做治疗操作;下组画的是一瘦弱的裸体老人,由家人扶坐。对面一医生正聚精会神地为其调制药方。北魏第257窟、隋第420窟、盛唐445窟、晚唐第196窟、北周第290窟等,有梳头、理发、剃须、刷牙、嗽口、洗浴、扫地等生活卫生、环境卫生的壁画。此外,还在北魏、盛唐、五代、宋代的石窟中,发现有关治疗皮肤病、精神病,救治溺水、佛口拔牙、挤奶、煮奶等内容的壁画。这些壁画,充分反映了当时医疗知识在丝绸之路的实况,这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医学史料。但遗憾的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不关心文化遗产,使这些珍贵文献先后被英国、法国、俄国及日本等盗劫,大量流入国外。
石窟医学,是我国中医药史上的宝贵遗产。这稀世珍宝,大大丰富了六朝、隋唐时期的医学成就和医疗原始记录文献。它为古医籍的校勘、辑佚提供了重要原始资料,并解决了医史文献上的一些疑难问题,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百拇医药
汉魏是佛教传入我国的鼎盛时期,佛教徒为了积德求善报,用凿石造像作为一种忏悔的方法。《医方明》说:“业病,以忏悔罪障之力治之”。所谓“业病”,就是恶业所致的报应病,只有通过忏悔来消除。所以他们在凿石造像的同时,又将当时行之有效的医药卫生资料,作为善施携刻于石上,这为医药知识普及和原始记录的保存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国最负盛名的佛教石窟,要数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和敦煌石窟。
龙门石窟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这里自古就是胜地。《左传》载:“龙门,谓之阙塞,两山相对,伊水在其中,泉出石窦下,注于伊,故昔日神都之名胜之地”。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是山西天冈石窟的继续,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和北宋诸朝,相继大规模营造达500多年之久,特别是北魏和唐代达到高峰。依西侧龙门山崖,开凿石窟2000余座。造像10万余躯,碑刻题记3600余块。在西山古阳洞与奉先寺之间,有一石窟名“药方洞”,因洞门首两石壁镌有140余种药方而得名。此洞刻于北齐后主武平6年(公元575年)。石窟药方内容丰富,是北齐年间医家们的临床经验总结。这些药方,在当时应用疗效较好,所以镌刻于石壁上以留传后人。有谓:“自北魏开窟,齐、唐崇饰,武后年问鼎盛营建,世人皆风闻而观,故唐人多取用药方”。其字迹可辨者有以下内容:
, 百拇医药
药方:118首。针方:1首。灸方:1首。
病种:37种,涉及现代内、外、传染、神经、皮肤等科。
药物:122种,其中植物药67种、矿物药18种、动物药12种、其他25种。
剂型:饮剂、汤剂、丸剂、油剂、膏剂、散剂。
医疗器械:针、钳、竹筒、苇管、葱管、绢。
给药法:口服、噙、含、嗽、闻气、灌注、浸渍、冲洗、敷、盖。
治法:内服、外洗、外敷、针刺、温灸、导尿。
龙门石窟药方,最早被抄录引用的是公元982年,日本丹波康赖所撰的《医心方》。在我国,直到明末清初才有一些考据家、金石家,如顾炎武、牛运震、毕沅、武亿、王昶等注意研究。他们将石窟方拓本,收录于自己的金石著作中。如王昶将其收入《金石萃编》卷35,题为:“道兴造像记并治疾方”,载95方。1941年,日本水野清一、冢本善隆、春日礼智著《河南洛阳石窟之研究》,从《医心方》中转录“龙门方”96首,其部分补遗,仍缺脱严重。1989年,贾志洪、任邦定,以石窟原刻为蓝本,以《金石萃编》、《龙门石窟之研究》为对校本,又查阅北齐前后的传世医书为校订、增补的依据。历经五载,他们从各种资料中发现,唐代以后医籍中记载的龙门石窟药方,竞达50余首。作者参照这些医籍,补缺了27首脱方,243个脱字,辑成《龙门石窟药方》一书。1989年由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是现存龙门石窟药方的一个较为完善的本子。
, 百拇医药
敦煌石窟
敦煌是汉武帝所设河西四都之一,为当时丝绸之路通往中亚的要道。据《唐武周圣历元年重修莫高窟佛龛碑》载:东晋列国时,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沙门乐尊来到敦煌东南的三危山下,开始在此凿石造像,自此佛教传播日盛,石窟越开越多。至唐代,莫高窟已拥有1000多个内有精美壁画、佛像的石窟。建窟造像一直沿续到宋代,前后达700多年。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西夏入侵,占领教煌。莫高窟和尚在逃难前,将大量经卷、文书、绣画、法器集中藏在一个洞窟的复室里,外封以泥土,再绘上壁画以不留痕迹。
800多年后,至清光绪26年(1900年)5月21日,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国录,在窟北七佛殿下,第16号石窟通道中清除积沙时,偶然发现了这个秘密的藏经洞。洞中藏有5万件卷轴,共有20多种隋唐间的手写医书。据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介绍:经多年搜集,综合国内、外及国内私人所藏,得80种,分为11类:医经类、五脏论类、诊法类、伤寒论类、医术类、本草类、医史资料类、医方类、针灸类、辟谷服石杂禁方类、佛家道家医方类。此外还保存了有目录书记载而后世佚失的医书。以及从未见古簿载录而古医籍有记载的医书。如《玄感脉经》、《明堂五脏论》、《青鸟子脉诀》、《新集备急灸经》、《灸经图》、《唐人选方》、《杂疗病方》等。
, http://www.100md.com
莫高窟内还保存了五万多平方米的壁画,是闻名世界的艺术珍品。在这些博大精深的壁画中,有不少画面描绘了我国古代医药卫生状况和医疗卫生所取得的成就。有人对莫高窟62个窟的壁画作了考察,发现与医药有关的壁画有多处。如西魏第285窟西壁南北佛龛上,绘有14个菩萨禅定图像。其中南侧七帧禅坐修身图像,类似内功的静功,似乎达到了“恬淡虚无”的境地;北龛七位菩萨,仿效猴子望月、金鸡独立等动物姿态,类似华佗五禽戏的动功。在北宋272窟里,还有一幅面着四十人集体动作的导引图。在北周第296窟的福田经变图中,有一幅以诊病为内容的生动场面。两位家属搀扶着半躺着的病人,一老医生一手扶拐杖,一手为病人切脉,神态静默,全神贯注在诊脉上,以探求病源。身后站着一人,正在用药臼捣药,其画面与现代中医诊病情况极为相似。另一幅是描绘医生抢救患儿的场面,见于唐第217窟。母亲抱着患急病的孩子,望着小孩心痛万分,焦急地等待医生为其救治。侍女领着一位拄拐杖的老医生,从院中大踏步赶来为患儿看病,老医生身后跟着一小助手,抱着医疗用具,听候医生使唤。这幅充满热心为病人诊治的图画,再现了当时急诊救治的情景。在隋302室的壁画是“常施医药疗救众病”。画面分两组。上组画的是一病人裸体睡席上,由两人各执其左右手,医者正为其做治疗操作;下组画的是一瘦弱的裸体老人,由家人扶坐。对面一医生正聚精会神地为其调制药方。北魏第257窟、隋第420窟、盛唐445窟、晚唐第196窟、北周第290窟等,有梳头、理发、剃须、刷牙、嗽口、洗浴、扫地等生活卫生、环境卫生的壁画。此外,还在北魏、盛唐、五代、宋代的石窟中,发现有关治疗皮肤病、精神病,救治溺水、佛口拔牙、挤奶、煮奶等内容的壁画。这些壁画,充分反映了当时医疗知识在丝绸之路的实况,这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医学史料。但遗憾的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不关心文化遗产,使这些珍贵文献先后被英国、法国、俄国及日本等盗劫,大量流入国外。
石窟医学,是我国中医药史上的宝贵遗产。这稀世珍宝,大大丰富了六朝、隋唐时期的医学成就和医疗原始记录文献。它为古医籍的校勘、辑佚提供了重要原始资料,并解决了医史文献上的一些疑难问题,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