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帝内经》探讨中医体质分型新模式
【文献综述】
中医体质学说的雏形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形成。后世历代著作未把它列为一个单独体系,而只是形成一种实践认识,如“瘦人多火,肥人多痰”等,不自主地加以运用。当代对体质学说研究逐渐重视,并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1977年,匡调元发表《体质病理学研究》,是当代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的开端。王琦于1982年出版《中医体质学说》一书,标志中医体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成立。纵观近二十年的中医体质学研究成果,对体质的概念、体质的形成、体质与疾病、治疗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一致或类似的看法,但对体质分型这一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分歧,据统计不下三十余种意见。现拟就有关研作一综述。
经典文献研究
周氏等认为《内经》首先提出了比较全面的体质分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体质的基本特征,并将其分型具体归纳为五行分法(木、火、土、金、水),肥瘦分法,勇怯分法,阴阳分法(太阴、太阳、少阴、少阳、阴阳平和),情志分型(形乐志苦、形乐志乐、形苦志乐、形苦志苦、形数惊恐)。李氏则就《内经》从男女、老幼、肥瘦、刚柔等角度对体质的特点和表现进行总结。母国成将《内经》体质分类概括为纵向(年龄、发育)和横向(五行分法、四象分法、实体形象分法)两大类,并认为五行分法“注重人之表象”,四象分法“偏重人体之内涵”,而实体分法(即肥瘦、缓急分类)“分型简练,指征明确”,并指出这些分法“既不统一,亦不完善”,必须总结提高。王琦对《内经》体质分类特点进行总结,认为其:1、是在对体质、性格差异的实际观察中总结出来的;2、承认体质的客观性;3、认为体质是可变的;4、反映了“形神合一”的思想。但其缺陷是带有很大的直觉性,对体质的描述较笼统,晦涩等。《伤寒论》作为中医最早的临床专著,其有关体质论述也逐渐受重视。赵氏对《伤寒论》中人的体质分型按阴阳量的偏差分为四类:一、阳偏胜;二、阴偏胜;三、阳偏虚;四、阴偏虚。从邪气侵入人体易形成的证候群分析,有人将《伤寒论》的体质分为强人、羸人、阳盛、阴虚、寒湿等六类。刁氏研究了《金匮要略》中与体质相关的16篇中的36条原文,总结其对体质的分类有三个方面:1、平人体质,即正常健康人;2、诸家体质,如原文所举疮家、衄家、亡血家、失精家、湿家、中寒家等;3、肥瘦体质:形态上有余于外,不足于内属肥人体质,形态瘦小,素体阴血不足为瘦人,并总结其分类特点是把不同人群体质分类与病证联系起来。郑氏由《伤寒论》的证治规律提出“伤寒六经人”的假设,依据六经所概括之脏腑功能在常态下偏盛、偏衰及由此造成的整体阴阳之气的多少来划分出六经的体质,并对其在发病传变和治疗上的规律进行了系统整理。这的确是很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思路(参见附录3)。
, 百拇医药
其实最早提出“体质”二字的是温病大家叶天士。有人对温病体质学说进行专门研究,将温病中的体质类型分为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瘀血质、气虚质五类,并认为不同的体质决定不同的传变。现代研究中医体质分类学说并没有沿着《内经》、《伤寒》的框架发展下去,到明清以后,逐渐朝病理及治疗靠近,多从禀赋强弱、饮食好恶、气血盛衰、病邪从化等角度达到临床实用化,这也是当代体质分型思路的主要脉络。从现有资料看,当今对体质分类的意见可归为以下几类:
辨证分型
这类分型的特点是将辨证诊断的模式直接移植到体质分类上。典型的代表是王琦的7分法,将所有人的体质分为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七种。其它分类意见也很多,但总的来说,都离不开阴阳、虚实、气血、寒热、痰湿、瘀滞等要素,由于在要素的组合上未能形成统一认识,故体现在具体分类意见上也很不统一。如母国成的九分法,就是由王琦的七分法中除去正常质、湿热质,加上苍白质(血虚)、冷激质(阴盛)、奋力质(阳盛)、结障质(气滞)而构成。其它还有许多体质分型与此大同小异。由于这一思路对辨证观念的继承性,因而在体质调查中也广为采用。如贺氏等将人群分为正常、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痰湿和瘀滞质六类,调查2268例人群资料的体质分布情况。孙氏等将人群分为偏阴虚、偏阳虚、偏气虚、偏血瘀、偏湿盛型及正常型六种,从基础生理常数及血液检查反映各型间的差异。这种分类思路的优势是易被人接受,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1、分型角度颇有随意性,不易形成系统化;2、容易与“证”混为一谈。何氏指出:“以往的作者有意无意的把体质和病证扯为一谈。如阴虚、阳虚、痰湿、湿热、气虚、瘀血等基本是一些‘证’的名称,其尾添上‘质’字,并没有改变其内涵,这样人们很自然的把体质和辨证等同起来,体质也就失去了它自身的特定的含义和研究价值”。3、无法避免“正常质”的存在。“正常质”是否正常?何氏认为,这种仅着眼于病理的倾向是不妥的,笼统的正常质不足以说明绝大多数人的体质情况。因此,何氏主张以偏寒偏热为一维,偏虚偏实为一维,偏湿偏燥为一维,作立体展开,接近坐标交叉点的空间域假设为均衡型,每个个体都可以在这些立体坐标中找到对应点。2、五脏分型它以《内经》的五脏分型为参考,又结合了辨证论治的因素,也是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多见于各种临床体质调查中。如王氏的五脏分法将人群分为心虚体质、肝旺体质、脾虚体质、肺虚体质、肾虚体质,把外貌、性格、症状、疾病之间通过五行联系起来。杜氏与前面类似,将体质分为心虚型、肺气虚型、肝郁气滞型、肾虚型、脾阳不振型、脾肾阳虚型、风湿型、痛风型8种。在有关小儿体质调查分析中,大多采用了五脏分型,如王氏将初生儿体质分为正常质、心、肝、脾、肺、肾不足质、胎热质七类。而苏氏等将小儿体质分为均衡质、肺脾质、脾肾质几大类,并将发病倾向与类型相联系。这种分型的特点是能直接将体质与病位关联,而并非仅与病性对应。但相对辨证分型的角度而言,在体质判定依据的确定不如前者明确,而且目前还欠系统化。单从此角度而言,戴氏的五脏分法是一个很好的努力。它采用五脏与虚实二维交叉的分型标准,是一个结构化的很有启发性的思路。3、除了以上一些传统分型外,有些学者还试图在中医以外的领域寻找线索。例如匡氏从所谓“功能性生物类型学”结合中医学关于阴阳、寒热、虚实、气血、痰湿等基本理论将体质分为正常质、燥红质、迟冷质、腻滞质、倦晃质、晦涩质六类,并对每类体质设计了调理方案。何氏则反对简单的一维分型,将体质看成一种结构上的要素组合,并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侧面:1、自合力,2、卫外力,3、稳定性,4、反应性,5、过敏性,6、交感迷走协调性,7、代谢率,8、兴奋抑制性,9、流滞度,10、燥湿度,11、成熟衰老度。任何人的体质可以看成上述11各方面的强弱正负的综合。这是体质研究领域首次完整提出立体层次的体质结构学说。
, 百拇医药
其他民族的体质分类
早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就提出了“体液说”,认为人体有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体质,而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教授则将其改造为粘液质、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四种类型。王氏将其与《内经》四象体质说比较,认为二者有惊人的重合。德国克瑞都麦的“体型说”则依据个体的体格形态与生理状况,从精神病学角度将人群分为五种类型。美国人类学家希尔顿根据身体某部分器官发达程度和身体外表特征,把体型分为三种类型:内胚层体型,中胚层体型,外胚层体型。日本则流行“血型说”,按A、B、AB、O四种血型判定人的体质属性;而其汉方医学中的“一贯堂”医学则将体质分为解毒证体质,瘀血证体质,脏毒证体质三种,解毒证体质按年龄不同以柴胡清肝散、荆芥连翘汤、龙胆泻肝汤为主方,瘀血证用通导散,脏毒证用防风通圣散,以此通治所有疾病。朝鲜传统医学来源于中国,对体质认识继承了内经“四象”说,把人分为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类,并且用药也随不同人体质而变。我国的藏医认为人体体质由七大要素组成,及糜液,血、肉、脂肪、骨、髓、精,并将体质划分为三种类型:“朗”,“赤巴”,“培根”,以此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这些民族的体质分类学说可以从侧面说明体质研究广泛性,并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对中医体质分类的研究目前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每一种分类都各具特色,又不能完全替代其它的方案。主流的辨证分型方案虽容易被接受,但由于要素单一,不能从深层反映体质结构而使其临床意义受囿;五脏分型方案较具系统性特点,但由于摆脱不了辨证思维的约束而使其未能进一步深入。何氏的多维结构假说似能窥视体质的立体面貌,但由于远离中医要素而不易于实用。爱因斯坦曾指出:要素的精简性,假设前提的自然性,内在的完备性,逻辑的简单性是从理论上判定一个学说构架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这就提示我们:怎样用最少的要素,最自然的组合,通过简单的推理演化出最具系统性的体质分型理论是我们当前的思路和面临的任务。
一、体质研究概说
(一)、体质研究意义何在
有过中医临床实践经历的都知道:中医辨证是很复杂的。所以说“复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捕获疾病征象难:比如鼻流清涕,一般认为是寒,但近代名医姚国美先生认为如果同时有鼻中热感的则为风热。对某些症状不突出的疾病更难寻找线索(如乙肝病毒携带),而有些诊断(如脉诊)本身在技巧上就有很大难度。二、分析征象难。理论上清清楚楚的寒热虚实,在临床实践中典型的毕竟少数。在寒热难辨,虚实相杂时,要保持清晰准确的头脑决非易事。所以,单纯依靠疾病表象(即“症状”)来进行诊断治疗的思路是非常有局限性的。《中基》教材谈到中医理论体系两大特点:一是四时五藏阴阳的整体观,二是辨证论治。既然中医是以整体观为特色,那么有没有一种从患者整体出发来考虑证候倾向,达到辨证论治目的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
, http://www.100md.com
例如同样是感冒,有的人表现为头痛,有的人表现为鼻塞,有的人每感必咳,有的人感冒则恶心不适,体现出明显不同的发病倾向。又如对于肠胃病,就有从肝论治,从肾论治,从胆论治,从心论治,从肺论治等不同,隐藏在其后面的,很多情况下就是人的个体差异性,即所谓“体质”。现代医学证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DNA(脱氧核糖核酸)链,它从遗传上决定了一些关键和主要的个体特征因素,也包括对发病的影响。对中医来说,人体在整体层面上的根本属性和特征,就是体质。这正如掌握了一份中国地图,在中国旅行会减少很多盲目性一样,如果抓住了人的体质,辨证起来思路将会大为清楚和简洁。
(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体质学说
虽然许多人意识到“体质”的重要,但遗憾的是当今的体质学说大多不能为我们的临床思路提供太多的参考和帮助。因为体质学说要落实到临床,最终涉及到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就是体质分类。而在现有的分类方案中,大多数都没有考虑从更为本质的层面来设计分类模式。它们要么与辨证论治的思路重复(如“寒体”、“火体”、“痰饮”、“瘀血”等),要么过于抽象而无法与临床靠近(如“迟冷质”、“晄白质”等)。这些认识当然能从一定角度反映某些体质倾向,但远远没有体现出体质学说应有的巨大潜力。那么,中医体质学说还有哪些“巨大”潜力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可以挖掘:
, 百拇医药
预测病位:在西医看来,疾病的发生大多数都是偶然的,原因大多归于外部环境影响或局部细节因素。但在中医的认识中,疾病不过是人与自然或人体本身阴阳不协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外在表现。从体质的角度,一定能够给出一种判断这种失调表现途径的方法来。这好比当一个地区的地形清楚后,河流的走向也就自然容易被判断出来了。
提示病因:中医理论中的所谈到的风寒暑湿,饮食情志,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地伤人机体。自然万物都有“同气相求”的特性,一定的邪气或者病因,总是与一定的体质有密切联系。掌握其中的规律性,对于临床辨病因是很有帮助的。
判断病势和预后:人的一生可能会经历过多种疾病,有轻有重,有缓有急。哪些疾病对哪些患者可能影响严重,会很容易反复发作和进一步发展,而另外一些可能一发即逝,这在现代医学基本上是很难判断的。但从中医体质的角度,事情就清楚得多:体质就是路标,直接告诉我们方向。
可以发现在现有的体质学说中,还没有能真正实现上述要求的理论体系,而这正是本文努力实现的目标。
, 百拇医药
(三)、从《黄帝内经》中寻找线索
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有些人认为越老的东西越好,有些人认为越新的东西越好。其实只要是实在的,有用的东西都好,年代的新久并不能作为肯定、否定一件事物的依据。之所以要重提《内经》的体质学说,是因为在中医基本理论这个范畴,还没有一本书敢声称胜过它,任何复杂的问题都要向它请教,个人的智慧很多时候是难以胜任的。
《内经》的理论博大精深,体质学说正是其中难点之一。《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曾提到:“此先师之秘,虽伯高犹不能明之也”,以此强调其不同一般。《内经》对体质学说的论述是多角度,多层面的。其核心是“五·五”结构,即《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的五行分法和《灵枢·通天》的阴阳五分法(见附录一)。前者侧重于“形”的因素,后者强调“气”的因素,是两套相对独立的分类方法。此外还有形体的肥瘦缓急分法(《灵枢·卫气失常》、《灵枢·寿夭刚柔》、《灵枢·逆顺肥瘦》)、刚柔勇怯分法(《灵枢·论勇》)、地域体质分法(《素问·异法方宜论》)、年龄体质差别(《素问·上古天真论》),等等,但五·五结构则是其核心和关键。体质与疾病的相互影响,在《内经》中有详尽的描述。《灵枢·五变》中以木材为比喻,说明不同体质善向不同的疾病发展。风病有风病体质,消瘅有消瘅体质,痹病有痹病体质,就连耐不耐痛,拒不拒毒,都有相应体质(详见《灵枢·论勇》)。而在调治疾病时,太阳人“多阳而少阴”,应注意“无脱其阴而泻其阳”,少阳之人“经小而络大”,不可“独泻其络脉”,等等。这些描述无非展示这样一个道理:在掌握了体质之后,才能全面的掌握个体发病与治疗规律,才能心中有数,胸有成竹,这的确是个诱人的境界。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更有令人心动的描述;“形胜色,色胜形,至其胜时年加,感则病行”,“凡年忌下上之人大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如果确实如此,从体质预测疾病发生的时间,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 百拇医药
(四)、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体质学说
虽然《内经》的体质学说如此精彩,但其后流传的两千载几乎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除了叶天士等少数医家偶尔提及“木火之质”等之外,绝大多数医家无非重复“瘦人多火,肥人多痰”的老生常谈。这不禁使一些人产生疑惑:《内经》的体质学说是不是真的有道理?《内经》的体质学说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的,有没有道理关键在于阴阳五行学说有没有道理,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坐标剖析归纳客观世界万物。阴阳学说得到比较一致的公认,而五行学说的情况则复杂一些,不断有人发表文章证明其正确性或批判其错误性。在本文有限的篇幅中要把这个问题刨个水落石出显然是不允许的。古人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或许站在更高的角度,有的问题会看得更清楚些:中医是以怎样的坐标观察周围世界?怎样认识这个大千世界,芸芸众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万物虽然千差万别,但可以相同的类属(例如五行、六气等)对其进行归纳,然后针对具体事物演绎其具体特性,就能逐渐深入认识其本质。如果只分析局部细节特征,没有一个总体的框架为坐标,就不能获得对事物的整体和全局性认识,也就不能谈上真正掌握了其特性。很多人正是因为忽视了这个“同”字,所以始终不理解中医的方法论,甚至把中医引向单纯微观化的误区。中医以察“神”为务,总是向上归纳,与现代科学剖“形”为主,向下分析的方法有显著差别,应当予以充分注意。在中医的哲学认识中,世界虽由许多互相不同的事物组成,但它们都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而已。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你能分割出不同的结果。其中最高层面的概念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表述。《内经》称为“道”,“太虚”,道家亦名“道”,又云“真”、“一”、“元”等,《周易》称“太极”,把万事万物抽象归纳到一个最高层次。其精神实质,是用“一”来概括所有的存在,强调其同一性。“阴阳”则是从“二”这个相对立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的运动。而阴阳对立统一的综合,又可归于“一”的内涵。除了阴阳,还有“三部”、“四象”、“五行”、“六气”、“八卦”、“十干”等等不同的观察角度。所以《素问·阴阳离合论》有一问答提到:“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何也?”即为什么把阴阳分个“三”出来,分个二、四岂不更好?回答是:“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观察事物未必非得从“二”着眼,从二到十,到百到千,都是观察分析的手段。但综合起来,又可归于“一”这个本旨。所以五行也好,六气也罢,与阴阳一样,都是观察者的一种角度和出发点。其目标旨在通过各种角度的穿插配合丰富认识要素,以期使对象得到更准确的定位和描述。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没有多角度的穿插,怎么能有全面的认识呢?有些人把中医的理论要素看成铁板一块,总感觉它在描述事物特性上先天不足。其实只要以一种立体的视觉去分析就可以知道,它们并不是重复和混乱的,关键是我们观察者自己的角度视不是摆好了。关于五行与六经在观察角度上的差别,请参看下一部分的论述。之所以花这么多笔墨谈这些似不相关的问题,是因为在当今东西方文化冲撞、融合的背景下,中医理论面临的问题太多,太复杂,有必要澄清一些。如果在两百年前,这一节是完全可以略过去的。
, 百拇医药
(五)、《内经》的体质学说应当继续发展
《内经》体质学说虽然很提纲契领,但因缺乏具体运用的阐释而不易被人接受。在继承其方法论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我认为还有以下几方面需要完善:
1、将整个分类体系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完备的整体。
2、详尽描述生理体质与病理体质倾向间的联系。
3、确立不同类型体质的诊断依据。
4、探讨不同体质在治疗用药和养生预防上的参考。
这显然是一项比较庞大的理论工程,但又是一件很有前景的工作,其最后宗旨是要使体质学说成为临床医生拾之可用的一套技术和准则。
, 百拇医药 假如没有《伤寒论》,就大概没有今天汤药应用的主导地位,中医治疗可能向针灸膏丹方面发展;假如没有温病学派,我们现在治风热可能还要用和剂局方。《内经》并非不需要发展,所谓事在人为,有人重视才会发展,发展以后才会受重视。
二、二维交叉的体质分类与诊断模式
(一)、5×6核心构架
1、五行学说是体质分类的支柱
大约六年前有幸拜读了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学说》,对这位理论家的战略眼光非常钦佩。之后的两年里,断断续续在勾画体质分类的雏形。而在接触临床以后,我发现与判断疾病病性相比,如何抓住病位似乎更为关键。这时候,光是“阴虚”、“阳虚”之类,就不够用了。既然“司外揣内”是中医思维特色之一,那么能否提供一种将外部特征与五脏倾向联系起来的诊断标准呢?
, 百拇医药
中医藏象的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表明阴阳五行是分析天地万事万物的纲领性思维。对天地如此,对人体而言亦同理。人体作为一个“小天地”,本身就与外界息息相参,二者作为不同层次的“整体”,同样应当以阴阳五行来分其条理,论其差别。由此而言,阴阳五行理论本身就是分析体质的自然角度。而剩下的是如何将这种“象”与“行”的对应关系具体化。要对五行的体质做出描述,首先要对五行的性质做出深入的分析,这是个本末关系。五行学说是以“土”为中心对称的要素体系,外围的木、火、金、水组成一个阴阳消长结构。它反映出不同阶段事物生机升、降、出、入的侧面,从而提供一个判断事物属性的方法。对捉摸不定的“象”的把握决非想象的简单。在没有任何资料参考下,给出一个对“木”型特征的定义,其困难可想而知。因此这是一种尝试性摸索。作为一个课题前后只有两年的历史,但作为一种探索则是反复斟酌积累的结晶。
木:“木曰曲直”,根本属性是生发。代表生机、仁慈、进取、创新、行动、变化、发展、谋取、恒心、持久、柔韧、耐力、竞争、理想、躁动、勤劳等。
, http://www.100md.com
火:“火曰炎上”,根本属性是外现。代表活力、明朗、融洽、主动、言辞、欢乐、安详、公开、鼓舞、热情、开放、繁盛、华丽、急迫、浪漫、宣传等。
土:“土爰稼穑”,根本属性是承载。代表宽容、平和、朴实、安定、谐调、散漫、悠缓、丰满、拥塞、内守、谦虚、平淡、务实、被动、惰性等。
金:“金曰从革”,根本属性是收敛。代表刚强、果断、简练、顽固、偏执、保守、整洁、直爽、规律、恒定、沉稳、勇敢、单调、集中、冷淡、严峻等
水:“水曰润下”,根本属性是潜藏。代表隐晦,幽深、卑下、敏感、直觉、灵性、平静、封闭、退怯、机巧、智慧、钻研、意志、久远等
当然上面这些词并不能百分之百地概括出五行的特点,有句古语叫“得意忘言”,语言不一定在任何时候都能有效地表达一样事物,但所谓“至道不繁”,抓住关键原理,就能逐步理解由此派生出的具体涵义和属性,再艰难晦涩的概念也能让我们理清头绪了。
, 百拇医药
2、“六经”也很重要
“六”在中医里是个很重要的数字。“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与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很重要的概念。如果抛开了六经来谈体质,肯定会造成极大的缺憾。所以本文不遗余力地要发掘六经在体质上有何表现。六经与五行在观察角度上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有以下两方面应当考虑。
第一、五行偏重于“形”的因素,而六经偏重于“气”的特色。《素问·天元纪大论》集中讨论了这一问题:“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在天为气,在地成形”。二者一个偏重“化气”,或云“气化”,另一个偏重“成形”。六气是由于“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是“天之阴阳”;五行是因为“形有盛衰,各有太过不及”,是“地之阴阳”,而且“揔统坤元”。可见两者决非一途,而是由乾、坤派生出来的两种不同层次的要素。对人体而言,五行适于分析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而六经宜于剖析在表形体的经脉分布与活动变化,这也就是伤寒重六经而杂病求脏腑的原因。第二、六经并不强调阴阳进退的时序特点,而倾向于描述对象的表里层次性。这在《内经》和《伤寒》关于六经传变的论述中有明显的体现。那么由表到里,它究竟反映出怎样一种构架呢?
, http://www.100md.com
第一层:阴阳。把一个整体按表和里,内和外分成两部分,就有了阴阳的区别。
第二层:三部。上、中、下,依次代表事物的枝叶、主干、根基三个层次。少阴是生机的核心,太阴是生机内荣的主体,厥阴则是生机生发的关键。少阳是生机外达的枢纽,阳明是生机蕴化之内含,太阳是生机外发的表现。由此六经的实质就是由内到外生机的不同表现层次,在本文中又称“六气”。*郑氏对六经的本质亦有精辟阐释,择录如下:“根据各脏腑的不同功能分成三阴三阳,这样就把人体的功能概括成有联系的六部分。心肾作为阴阳气之根,一个单元来看待,名之少阴;脾胃大小肠作为阳气津液生化之源来看待,其中胃、大小肠合称阳明,脾名之太阴。在病理上前者以伤津为主,后者以损阳为主。机体的卫外功能称之为太阳。肝与相火同具有布阳化阴之能,称为阴尽阳生之藏,强调其生发之气,名之厥阴。胆与三焦作为枢转周身气液的一个单元,称之少阳。”郑氏对六经的论述虽仍没有脱离脏腑的约束,但已揭示出其总体的气化特征。以下就六气在概念上的特点分述如下:
, 百拇医药 太阳 为阳之表,主开,属表。代表广大、开阔、表面、修饰、崇高、外向、慷慨、浮躁、开放、雄厚、豪迈、信心等。
阳明 为阳之里,主合,属里。代表内涵、思考、受纳、充实、饱满、健壮、狂大、积累、集中、实践、具体、团结、融合、运作、诚恳等。
少阳 为阳,主枢,属表里之间。代表疏发、向上、积极、动摇、表达、振作、攻击、好胜、自矜、时髦、热情、渲染、幻想等。
太阴 为阴之表,主开,代表踏实、实际、忠实、保守、贪婪、迟钝、消沉、忧愁、自私、安静、本分、依附、懈怠、麻木等。
厥阴 为阴,主合,代表敏感、紧张、冲动、思虑、洞察、猜忌、谋略、计划、煽动、期望、摇摆等。
少阴 为阴之里,主枢。代表自卑、狭隘、狡诈、阴险、原则、执着、隐匿、片面、深邃、柔弱、冷静、细腻等。
, 百拇医药
这些特点就成为我们描述体质表现的重要依据。
3、二维交叉:
学西医的人认为中医的理论要素太少,这是一个事实。如果把所有人的体质分成木火土金水五类,未免太单调了,不足以解释复杂的个体特征。其实《内经》中就已经把“五”扩充为“二十五”了。这就可以看成是一种要素上的交叉。因此交叉搭配是丰富我们手上要素的一个很有效的手段。比如六十俞穴,就由阴阳交叉三分法,得六经,六经交叉手足,得十二经,十二经最后交叉五行而成。这样既体现出单元本身的个性,又反映出单元间的整体性。怎样用简单的几个要素,来推之而十,数之而百,推之而千,数之而万,就是我们体质分类的思路。
五行仍可以继续分,这在中国古代方术中的纳音五行(即将六十甲子归属于不同的五行)中是一个例证。同样属木,就有“杨柳木”、“松柏木”等不同。“杨柳木”性情是随风飘展,舒柔倚荡;而松柏木则刚直不屈,属于那种“宁可站而死,不可跪而生”的类型。这对我们的思路是很有启发性的:为什么不可以将五行与六经相互交叉,从而获得更具层次的要素体系呢?所以要在此把六经与五行一同提出来,是因为两者并非互相重复,而是各自独立的要素体系。通常在人们的印象中,五行与六经似乎存在固定搭配,如少阴与水,太阴与土。事实是否如此呢?《伤寒论》是六经论病的典型代表,其太阳病篇涉及的就远不止膀胱的病变,少阳病篇也不单讨论胆的问题,实际上每一条经都可能涉及到多个脏腑,六经与五行(或五脏)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但是二者确实存有内在联系。总结这一规律是极为艰难的,也并非本课题的主旨所在,此处仅提供一些有限的建设性探讨。
, 百拇医药
正是由于五行与六气有这种微妙的区别与联系,所以完全可以将两者交叉成一个平面坐标,对体质的观察因而能得到更准确的定位。例如同一火行人,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种,同一太阳人又有木、火、土、金、水五种,这样,我们可以以更准确的分辨率来观察归纳各种不同特色的体质了。
4、主次配合
学过《中医内科学》的人可能发现,完全按照它所拟定的依据来看病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复杂的疾病而能表现出如此典型症候的案例在当今来说实不多见。对体质的分析会有同样的问题:“典型”的很少。在实际的体质分析中,一个人往往不止包含一种行或气的信息,更多的是两种以上的组合,这就是体质的真实面貌。《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告诉我们:人禀五常而生。五常即五行。五行作为五个活动的要素,在人体这个整体中都有存在,只不过不同的人在某些侧面体现得更充分而已。正如地球上绝大多数地方都有四季气候的变迁,而有的地方夏天长一些,有的地方冬天长些,有的地方四季如春,有的地方秋天更明显。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出其中的主次结构,并推算其相互间的影响,从而“以表知里”,“以知过与不及之理”,五脏之机,六腑之情,表里之气,岂不了然于胸中矣?这就是主次配合,详论格局的必要性所在。例如木形之人兼客金气,表现为倔强,好争斗,易受压抑,喜冲动行事,果敢无畏,不接受他人劝告等等特点,病理上易倾向于肝肺不和之类的疾患。又如少阳之人兼阳明之气,则表现为心浮气躁,积极主动,自矜自得,善于言谈,善为交际等。病理上易倾向患耳、鼻、面、颈、胸中、肠胃等疾患。也许有人会感到这种方法过于复杂,其实人体本身就很复杂。据说人的基因要完全被描述出来要写厚厚一本书,而我们做的是怎样用几个有限的唯象概念来描述人体千差万别的体质,这决不是简单的按部就班就能做到的。从概念上说,中医的深度远非西医可比。
, 百拇医药
(三)、“五”和“六”组成的体质分类模型
有了前面的基础,我们可以进一步来阐明每一种要素对应的体质特征。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体质判断依据并非凭空杜撰,而是经过认真观察总结并吸取《内经》、《医宗金鉴》等诸家论述与一些现代学者的研究提炼而成。同时,为了更加直观的说明每种体质的具体面貌,在附录4中特地选取了近、现代广为人知的人物作形象参照。需要声明的是在描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用到一些带褒贬倾向的词句,他们丝毫不意味着这一类型的整体善恶,关键的核心在于其“象”的内涵的准确把握。
1、五行
◆木形:
典型体征:肤色青黑,体格偏修长,关节柔韧性好,手指偏长,腰腹相对短,颈长,发须浓密而黑,手足多青筋,油性皮肤。
, 百拇医药
典型外貌:头上大下窄(“甲”字形头),或者方形脸,前额宽,目大,目色青偏黑,睫毛长,男子髭须较多,颧骨平,面色青。
典型性格气质:多心事,多操劳,乐善好施,不服输,积极肯上进,富于雄心壮志,受到挫折后不气馁,善于接受新事物,有远见,能创新,有主见,排他排外,武断易冲动,急躁易怒,好动好摇,步态倨持。
易发症状:胁痛,少腹痛,头痛,筋骨疼痛,视物不利,头晕目眩。
发病倾向:肝胆,少腹生殖系,脑病,目疾,筋骨病
◆火形:
典型体征:肤色亮,上身长,手指短,下身短,肩宽,胸大,发少,色偏黄而不泽,男子多秃顶,皮肤干。
典型外貌:面亮泽,面色偏红,目光明亮,眉稀少,唇色红,头上小下大,天庭高,额尖,两侧发际偏高,脸形偏圆。
, http://www.100md.com
典型性格气质:行步、言语急速,易与人接近,少忧虑,喜言语,善解人意,善关照他人,反应敏捷,静则和悦,动则易发脾气。多喜乐,性情开朗,待人热情。
易发症状:心悸,失眠,水肿,疮疡,血证,自汗盗汗,视物不利,小便涩痛,关节酸痛
发病倾向:心脏病,皮肤疾患,痈疽肿毒,各类出血,痹证,暑病。
◆土形:
典型体征:偏矮胖,头大,手足短,肌肤圆滑,肩厚,颈短,腹宽大,皮厚肉缓,典型外貌:头形上下等大,边角圆滑,或两颐稍宽,面多肉,口大,唇大而厚,鼻准大而鼻根矮。
典型气质性格:宽厚,朴实,本分,缺乏主动性,保守,注重实际,步态悠缓,性情平和,不易激动,随遇而安,不冒进,考虑问题全面,能容纳、协调不同意见,城府较深。
, 百拇医药
易发症状:腹满,腹痛,泄泻,便溏,便秘,黄疸,消渴,倦怠乏力,口舌溃疡
发病倾向:脾胃病,口齿病,痿证。
◆金形:典型体征:肤色偏白,偏瘦高,胸长,腹短,骨骼大,手足长,关节突起处明显,肤急,筋骨欠柔韧,腹小,头小。
典型外貌:面白,“申”字形头,颧高,鼻长,鼻根高,长脸,目小,耳小,外貌棱角明显。典型气质性格:直爽,简练,干脆,步态稳健,刚直,富于魄力,好高骛远,勇猛,固执,喜杀斗,欠和气,严谨,苛刻,寡恩。
易发症状:咳嗽,喘闷,胸痛,短气肩背痛,咽痛,声嘶,鼻塞不利,便秘,水肿,小便不利,癃闭,骨节痛,皮肤疾患。
发病倾向:肺系咽喉病,肩背病,鼻病,皮肤病,◆水形:
, 百拇医药 典型体型:肤色偏黑,身材偏矮,大头,腹背长,腰厚,臀稍大,手足短,胫肥,指短,发密而黑。
典型外貌:面偏黑,发际矮,鼻矮,眉黑,两颐宽,下颌圆厚,耳厚,鼻小
典型性格气质:机智,灵巧,步态、反应灵活,诡谲,善辩,随意,善音乐,喜活动,有创造力,富于灵感,好幻想,喜自由。
易发症状:腰痛,水肿,泄泻,耳鸣,骨节痛,咽喉不利,消渴,男子小便不利,女子带下胎产病症
发病倾向:肾,腰腿病,脑髓病,咽喉,生殖系病证。
2、六经
太阳:身材、体型偏高大,背直,胸满,昂首,肩宽,面亮泽,声洪亮,天庭高满,目光明亮,头形偏圆
, 百拇医药
性情:宽宏,有远见,富于气魄,稳重,善顾大局,豪迈,喜言大事,不计小得失,不拘小节,喜排场,重形势,开朗,富于感染力。
发病倾向:眩晕颠仆,头风,胸背腰脊痛,小便不利,腰腿痛,痰饮病,痔,喘闷。
阳明:肌肉结实,体型饱满,鼻大,方面,多肉,面红润,男子多须,声音充实而略带沙哑,头形偏扁。
性情:睿智,喜思考,讲求实效,做事专一,目的明确,细致有耐心,富于自信,善于合作,重视实践,缺乏决断,善于计划,讲究规矩。
发病倾向:胸腹满痛,便秘,鼻咽不利,口渴,齿痛,面部疾病,癫狂,痈疽
少阳:头形偏长,额角发际高,目光灵活,表情丰富,声音清亮,面色清亮
性情:精神奕奕,好争辩,好表现,富于攻击性,积极上进,凡事争先,喜炫耀,闻过则怒,做事不定,喜独干,多想法,多主见,果断。
, http://www.100md.com
发病倾向:胁痛耳鸣,头痛目眩,口苦呕逆,脘痞,失眠,心烦。
太阴:色偏暗,形偏短胖,肉缓,腹大,两颐大,声厚浊不清,面色不鲜,垂肩颓背,神态安静
性情:心安,本分,守旧,节俭,呆板,懒惰,被动,目光局限,好占小便宜,做事安稳,节奏缓慢,多忧喜叹,和气少怒。
发病倾向:腹胀,腹满便溏,纳呆少气,肩背痛,心痛,水肿,黄疸鼓胀
少阴:身材偏小,骨小肉瘦,目小,眉短,神色不彰,颧骨起,颧弓明显,面薄,双目欠神采,声小气弱。
性情:懦弱,自卑,好与人计较,喜独处,不善合作,好钻研,多愁善感,心胸狭隘。
发病倾向:筋骨疼痛,精力不济,昼不精而夜不寐,腰痛,气喘,时作飧泄,消渴,咽喉不利,男子精少,女子不孕
, 百拇医药
厥阴:身材偏短,多眉多须,发黑浓密,头扁,颧平,下颌宽而平,颜短,面目多青黑少泽,声音不扬,筋脉多明显。
性情:喜忧思,反复考虑,缺乏主见,喜创造,做事有新意,善洞察,分析,有远见,诡诈多变,心计重重
发病倾向:心悸,心中饥痛,口渴,疝气,生殖系病证,烦心,癃闭
有限的篇幅并不能把所有的材料都列出来,也不能保证每个细节的准确性。最终的结果只能有待感兴趣的各位一同探讨,拟定。而且中医的精髓并不在细节的争执上,而在于“心”领“神”会。这正如一个“雨”字纵有一千种写法,都能表示“雨”的概念,只要我们能认出来就行,而没有人会规定它必须由多少个墨点怎么排列分布构成。但是有些人在领会中医的概念时,并没有把眼光放在它的“神”上,而是数那些“点”是怎么排的,是可取乎?分析体质也是如此,切不可拘泥于细枝末节的精确与否,对整体的准确把握高于一切。
, http://www.100md.com
3、5&6分型模式的特点
完成这一分型模式虽然是件艰苦的工作,但我们可以看到它基本实现了预想中的目标:
要素的精简性:五行与六气总共使用了11个要素,而且它们都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元素。从绝对数量上说虽然超过“七分法”、“九分法”之类,但由其排列组合却至多可表达900种体质(仅单重主客结构而言),足以丰富细致地描述体质的差异,是一种效率上的精简。
内在的完备性:单只是要素的精简只能说明理论的效率,而无法反映其系统性。事实上这些要素并不是我们随心所欲杜构来的,它们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整体联系,想要随意插入或删除其中任何一个都是不可能的。
假设前提的自然性:单是内在的完备性并不能说明理论结构来源的科学性,而要看其理论假设前提是否自然。本课题模式只有两个理论假设前提:1、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这个整体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包括5、6)分割出观察要素藉以说明其运动变化(这实质反映出中医理论“极坐标”的特性)。
, 百拇医药
逻辑的简单性:由以上三点必然衍生出逻辑上的简单性。虽然形象思维的因素可以使理论显得艰深不易理解,但就逻辑层次而言它是很明朗的,外貌、气质、性格、发病倾向在体质的框架内形成直线对应。正如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从形式上具有绝对的简洁性,而其背后隐藏的含义就不是容易窥测到的一样,逻辑的简单性也同时意味着内涵的深刻性。
那么这样一种体质分型相对于其它模式而言有什么特点呢?在此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体质构成与生理构成相统一
如前所述,人体表里分别是由六经、五行构成的整体,它们是生命的本质要素(《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其生五,其气三)。体质的倾向也可以理解为这些要素的分布倾向。因此用五行六气组建体质分类模型,可以从更基本的层面反映体质面貌,使体质构成与人体生理构成很好的统一在一起。相对来说,寒热虚实等要素虽也能从一定侧面反映体质差别,但其本身并非形体构成要素,因而无法反映出生理倾向。
, 百拇医药
第二、体质生理与病理相统一
以往的体质学说侧重于分析病理,而忽视看其“生理”的一面,结果常以“正常质”指代大多数人群。“正常质”是不能说明体质差别的,只能使体质应用受限。在五行六气模式中生理与病理是以完全融合的面貌出现的,是体质“常”与“病”两种状况下的不同反映。而且,体质倾向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发病倾向与内在病机,这对临床分析病机病位而言是尤为关键的。第三、心理与身体相统一
本模式摒弃以往研究中主要强调症状的倾向,将性格气质与形体等因素放到首要地位,把心理与身体视为一个统一体。虽然大多数学者主张把体质中的心理与身体因素分割开,但实际在中医的认识中从来就没有分开的“形”和“神”,二者正如一篇文章的文字与其主旨一样,是不可分割的。第四、高度的形象化思维与临床实用性相统一
从五行六气探讨体质分型,实际上是将五行六经的特性以人体为基础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因此在描述与判断上有很大的形象成分。这对初涉者而言可能造成很大难度,但它保证了整个模式的灵活性不会被具体条框僵化住。而且随着理解的深入与应用熟练程度的增加,它完全可以形成一套独立于辨证论治模式的参考体系,从而真正具有实用价值。
, http://www.100md.com
4、扩展
那么这一模式是否就以很完善了呢?绝非如此,我认为至少在以下几方面仍可以扩充:
(1)、寒热虚实
这是我们一直熟悉的思维套路。相对于五行六气而言,包括寒、热、燥、湿、虚、实等,又是一套独立的要素体系,它用于判别物体的实体属性特点,由于其显著的直观性,而易为临床接受与应用。将其作为体质判别要素,是完全可行的,但由于辨证论治主要也是从这类要素入手,而它对疾病的发生转归等信息预测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所以本篇不想对其进一步详细论述,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5&6”模式的研究上。
(2)、八卦也可以考虑?
其实,任何符合中医思维方法的要素体系,都能提供一个明确的角度。与中医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周易》,其八卦要素就能为我们分析体质所用。从一定程度上说,它更具有系统化特征。很多人把八卦神秘化,其实与五行一样,它也是分析事物的一种角度。它侧重的是事物的内在动机。本来这应当成为中医理论要素的一个很有益的补充,但历代在这方面的发展实在欠缺得很。从“八”的角度论体质又与前面不同。如乾卦人特征是喜统率,领导,占有欲强,固执,目光长远,胸襟开阔,病多与头、肺、骨、背、经络有关。坤卦人特征是容易顺从他人意志,易受环境影响,依赖性强,病多与脾、四肢、腹、血络有关。离卦特征是心志散漫,合群,好表露,富于热情,少心计,等。病与心、胃脘、颜面、目、膀胱、女子胞等有关。坎卦特征是精力集中,做事专一,善于深入思考,不太自我表露,坚定有恒心等。病与肾、腰、耳、骨、脑、男子精室等。震卦特征是易受压抑,富于反抗精神,做事冲动,有奋发精神等,病关肝肺、胸中、头巅顶、足等。巽卦特征是活跃自由,不拘束,随便大方,喜游走,信息灵敏等,病关少腹、两胁、两股等。艮卦特征是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做事喜十全十美,富于理想,干劲充沛,积极向上,永不知足等。病关于胃肠、胆、肩、臂等。兑卦特征是容易满足,欢悦少虑,目光局限,注重细节,强调外表,多嘴多舌,好生是非等。病多发于心包、肺脾,口舌、皮毛、爪齿等。
, 百拇医药
(3)、展望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人体体质是一个复合的多维立体结构,而非单一的点线分布。五行与六气可以作为其骨架基本结构,而六纲(虚实、寒热、燥湿)与八卦可以作为其外围的扩充。也许将来还会发现其它某些重要的观察角度,但我认为这已基本上反映了体质的主要面貌。通过对体质的综合定位,通过对各相关要素的关系推算,我们将能得到判断疾病发生与发展和转归的有益参考。如果继续将上述思想完善与具体化,对本课题时间与精力而言,均已超过了允许的范围。本课题的重点仍放在5&6模式的研究,而对其它方面仅初涉端倪。相信完全系统化的中医体质构架模式离此并不遥远,那时,扁鹊望齐侯的故事也许同样出现在我们的临证实际经历中,我们也能切切实实地感到中医是发展了。
(三)五行六气体质诊断特点
1、体质诊断的出发点--推求征兆
, 百拇医药
中医有句格言,叫“阴阳者不可见,可见者水火也”。《内经》又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如何判断是阴是阳?关键在于抓住“征兆”。事物的特点有千万种,而能代表其关键倾向的,就是其“征兆”。事物的具体特点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而征兆是很难用词句来描述的。不理解中医的人往往把事物具体特点与“征象”相混淆,从而把生动的灵魂机械化,造成误会。与“象”打交道和与“物”相比要复杂得多。“比类取象”并不是一句空话,它要求观察者有丰富的感受力,敏锐的捕捉力,迅速的直察力,广泛的接触面(尤其是对艺术的鉴赏情趣),系统的思维,把零散的感受日积月累综合起来,形成对“象”的初步认识。有了这个出发点,才谈得上去“比”万类取“征象”。否则“象”无所比,还谈得上什么“征兆”呢?
2、望而知之谓之神--首重望诊
怎样获取事物的“征象”?我们有必要着重探讨一下中医的望诊。在四诊中历来把望诊置于首位,在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体质学说中,望诊是体质诊断中首要和关键的一步。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面对外面的世界收集信息,无非通过人的五官来进行,其中视觉占了最重要的地位。有资料说人的对外接触中有80%的信息来自于视觉,作为心灵之窗,人的眼睛不但能观察到他人的外貌、活动,更能通过视觉直接感受到对方的神态、气质、心理等内在因素。设想如果闭上双眼,还能谈什么“木形之人”、“土形之人”么?今天的体质学说正是为了让我们能充分利用这80%的信息,为疾病辨证提供有益的帮助。相信在这个背景下的诊断与治疗,用“神”字描述也不过分。第二、相对于“病”或“证”而言,体质有其相对的恒定性。一个病人可能两天之内变一个证型,却不可能在10天之内变一种体质。脉诊虽然能把握一个阶段内的气血盛衰、邪气进退情况,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波动较大,不可能非常恒定的反映出“体质”这一稳定的内涵。同样的道理,舌诊主要用于诊查气分、血分的变动情况,其意义也很局限,而问诊所收集的症状信息变化就更大了。唯有望诊收集的气质、形貌等的“征象”更有稳定性,能比较恒定的反映对象的一些本质属性。同时,体质应用的对象是所有人群,而不仅仅是病人。要对大多数无典型症状的健康人把出个指下了了,问出个子丑寅卯,是件不太可能的事。当然,从脉诊与问诊中搜集些有关素体情况信息,还是可以为我们判断体质提供帮助的。
, 百拇医药
3、揣度定位
据说施耐庵在写《水浒》之前,并不马上急于动笔,而是请画师将一百零八个人物逐一画好,挂在墙上,然后面壁而立,朝夕揣摩,推敲其性情、言语、气质,待丝丝了然之后,方才下笔。故《水浒》中虽英雄豪杰众多,然个个分明,人人与众不同,实得于揣摩之功。中医的体质诊断与此类似,并非如摄像机一般的将信息简单录摄,而是由形入神,由神定气,由气论病,逐层深入的信息深加工处理过程,其中不断穿插着反复的验证和修正,最终获取相对稳定的认识。
因此五行六气模式虽有其直观性,但从一定的角度而言也是其艰深晦涩的表现,对于一般最初接触的人来说无疑令人坠入五雾云中。即使有详细的说明,形象的参照,在实际判断时仍会心中不甚了了,这也是本人曾经经历过的阶段。正如古语所云:曲径通幽处。此时除了深入领会五行六气概念的内涵,反复积累经验,对比排除也是有用的方法。首先不急于定位其“是什么”,而考虑“不可能是什么”,层层排除,获得最终可能的倾向。
, http://www.100md.com
(四)、进一步说明
虽然五行六气的体质分型框架已经完整的呈现出来,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说明。
1、气质与体质
对体质有多年研究的何裕民先生认为当今对体质的概念有三类看法:(1)身体素质。(2)心理素质。(3)心身统一性。并认为生理特征是体质的本义。施氏亦持此说。薛氏、曾氏基于现代心理学分析《内经》体质学说,认为体质包括了心理学个性、性格、气质诸内容。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形”和“神”究竟哪一个是体质的关键。由于受现代科学分析论思维方式的影响,大多数学者都重视身体机能,而忽视心理特征研究。而从中医的整体观看,“形”与“神”之间并不是相互分开的。拿中药来说,例如磁石质重而下坠,故能镇心安神;蝉蜕质轻而浮,故能去皮表之风(当然要符合“自然”的原则,否则就会闹出“塑料管能否利水”之类的荒唐问题出来)。古代虽有“神农尝百草”之说,但这种“司外揣内”的方法,很多时候也是医家获取对药物的药性认识的手段。同样,体质虽有形质的一面,但对其起主导作用的,仍在于“神”的不同。在先天,“神”可以理解为基因的功能特征;而在后天,“神”则直接在心理特征与脏腑机能偏倚上得到反映。正如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适应,二者总是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在《庄子·逍遥游》中,更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耳”,把“形”和“神”都丢到一边,直呼为“气”。从这个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气”质即体质,心身永远是统一的。
, 百拇医药
2、关于“标准化”
在讨论体质分型时,本文不遗余力地罗列了每一种类型的特征,其唯一目的在于引导读者对其有个初步的印象和参考。如果以此作为评测一种体质倾向的标准,是与本课题的研究精神完全相悖的。辩证唯物论强调一点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或者说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体质分析判断到什么程度,得到什么结论,在不同人眼里绝对是有差别的。但中医的生命力在于它有一套完全有别于现代科学的概念体系,其奇妙之处,在于能“大则无外,小则无内”,最终却能“浑束为一”。(《灵枢·禁服第四十一》)要明确认识它并不容易,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而达到一定深度以后,一些原本模糊的认识就会清晰起来,在这个层次上,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智者所见略同”,这个“同”,就是标准。因此勉强制定什么“标准”,多少有点舍本逐末的意味。《内经》没有这样做,《伤寒论》也没有这样做。对中医理论的艰难摸索,是任何学习中医的人都要经历的一个不可回避的历程。
3、体质的恒定性与可变性
, 百拇医药
正如山川地貌可以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人的体质在一生中也会改变。促成人体质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环境,心理,饮食,气候等(这一点已为学者共识),但我认为人体内部的机制更重要。具体来说,青春期前后,生育前后,中年向老年过渡期间,人体内部气血阴阳变化较为剧烈,体质也将随之发生一定改变,尤以女子更为明显。但必须注意到这种改变是缓慢的,部分的,体质仍有其相对恒定的一面。
4、与《内经》体质分型的差别
有人会发现本课题的分型结构与《内经》的有差别,这是事实。《内经》中也有五行分法,但次级采用了手足上下的经脉分法;《内经》中关于阴阳用了四象分法,而本课题直接取用六经分类。《内经》没有谈及主客轻重问题,而本课题力图使其构成一各有层次轻重的复合体。可以看出,《内经》只是举出一个简略的纲要,并非很具体详尽。我们正是按它所启发的思路,用其一贯秉承的方法,对其分类加以充实完善,使之向临床应用不断靠近,貌似有别,灵魂却是一致的。
, http://www.100md.com
(五)、体质的群体概貌
到现在为止,本文还只限于对个体体质的讨论。实际上不同的群体也表现出不同的体质特点,没有这一侧面,对体质的认识也是不完整的。
1、 性别体质关于性别体质差异有人专门撰文论述,所以这里不重复它们的结论。
本课题设计的是56分型模式,但发现用它来描述性别体质并无很大意义。真正描述这一差别来说,《周易》的理论更为有用。《周易·系辞上传》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子偏于“乾”卦体质,老年更明显;女子偏向于“坤”卦体质,老年也更明显。《易》又有“坎男为月,离女为日”的说法。同样女子体质倾向“离”卦,病与心(火)、血关系多见;男子体质倾向“坎”卦,与肾(水)、精气关系多见。在《周易》中,乾、坎、艮、震都是代表男性的卦象,坤、离、兑、巽都是代表女子的卦象,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在体质上也各具不同意义。2、 年龄体质人们观察到许多疾病与年龄有直接联系。从而使人联想到年龄与体质的关系。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提出“小儿为纯阳之体”、“高年多肾虚”之类的说法。从六气上说,不同年龄阶段与体质有一定的关系。
, 百拇医药
小儿、少年:小儿初生柔弱,但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生发力强,而内环境相对不稳定,偏少阴、少阳、厥阴体质,易患寒热、泄泻、积滞、虫证等。
青年、中年:富于朝气,体力充沛,但逐渐趋于成熟,走向衰老。身体机能相对稳定,偏少阳、阳明、太阴,易患肝胆、脾、胃肠病变。
老年:精力不济,体能下降,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偏少阴、太阳、太阴体质,易患心肺、脑、肾、膀胱、骨髓、脾胃病。
3、 地域体质
《素问·异法方宜论》最早提出不同地域对体质的影响。指出“东方之地”“其民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西方者,金玉之域,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等等。何氏等曾经过专门调查,证实人体体质构成确与不同地理区域有明显关系。这是从四方地域来说,至今仍有其指导意义。除此之外,局域性的地域特点对体质和发病也有影响。如克山病多发于黑龙江省克山县一带,鼻咽癌以广东省为高发,肾结石为我省的多发病,等等。对地域体质的判断,宜从五行出发。根据观察,大略来说,江西人多偏金水体质,广东人多偏金火体质多,从不同地域考察体质构架,是一个尚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 百拇医药
跨越不同地域的不同种族在体质上有不同属性。总体上看,白人偏金客火之气,黄色人种偏土客木之气,黑色人种偏水客土之气。总之,在不同的风土背景下,人群体质各显特色,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可能就此深入探讨,更多丰富的内容有待进一步充实。
以上作为主体构架的补充,从性别、年龄、地域三个角度初步构画了群体体质概貌。因为不是本文重点,所以叙述简略,主旨在使本课题的体质理论更为全面,使我们能在诊断时考虑得更周详些。
三、体质应用初步
※历代中医名家都是体质应用高手
并非在最近一些年才有人注意到体质学说的临床应用。大凡中医名家都对此颇有造诣。远至张仲景,叶天士,近至张锡纯、蒲辅周,都善于从体质上把握发病与治疗的大局,可是他们并没有将它加以提炼,而只是作为一种感觉保存起来,这也许是中医讲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原因之一吧。
, http://www.100md.com
我们即将讨论的就是如何将其具体应用到临床上。
(一)、什么时候要考虑体质因素
疾病是复杂的。并非任何时候体质因素都重要。什么时候把体质因素放于首要位置?什么情况把其它因素优先考虑?这个原则,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发于常者,求其常;发于变者,推其变。
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偶然性,又包含有必然因素。例如,天气变冷,卒然受寒,引起胃痛。天气的变化是个外因,身体内环境的改变是内因。有内因为基础,外因才能起作用。同样是受寒,有的人表现为感冒,有的人声嘶,有的人腹泻,有的人头痛。这种内在的发病背景,就是人的体质背景,或说素体倾向,即是“常”。它基本上左右人的一生。如有的人先患甲肝,再患慢性乙肝,又并发胃病,继而患风湿性关节炎,颈椎骨质增生,结核性胸膜炎,转向肝癌,肺转移,骨转移,脑转移,最后死于肺部感染,可能就是“金克木(主木客金)”为基本体质背景的。一般来说素体病都有一个逐渐发展、逐渐演化的慢性过程。所以主要由长期源于内部的整体平失调引起的发病,都是体质学说应当应用的范畴。它不仅限于慢性病症,也包括大部分急性病症。例如火克金形之人,发病都有急骤特点,例如有的人先得急性扁桃体炎,转成急性肺炎,遗留慢性支气管炎,继而发化脓性鼻窦炎,副鼻窦炎,习惯性便秘,又于夏天发疔疮,中暑,晚年又发急性前列腺炎,老慢支,肺气肿,肺心病,最后死于心衰。整个一系列病症都是以“火克金”为贯穿的,这就是所谓“发于常”。那么什么是“发于变”呢?例如热病大汗出,阳气虚脱,不管什么体质都要考虑回阳救逆了。又如夏月饮食不洁,上吐下泄,首先要用藿香正气散调理肠胃;凉药攻下太过急泄不只,宜用理中安脾温中;妇人产后气血亏虚之发热,张景岳的加减柴胡引不失为良策。其它如跌损,烫伤,中毒、失血,都是由于疾病发展的某些具体环节,或机体受外界因素干扰,素体矛盾并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要考虑“随机应变”了。这时对症状的捕获与分析和脉诊、舌诊的观察就尤为重要了,细致的辨证论治也将深入展开。总而言之,体质是服务诊察活动的底层,而具体的辨证则占据诊察的表层,两者互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 百拇医药
(二)、怎样从体质判断发病
在前面我们已经接触了很多从体质判断发病的例子。五行六气分类的最大优势也即是其直观性。其判断发病的原则简单到一句话就是:有是气即关是病。这一点与《素问·金匮真言论》所云:“东方色青,入通于肝……,是以知其病在筋。”,“南方色赤,入通于心,……是以知其病在脉”等主旨是类似的。五行六气与脏腑经络的对应关系可以很明确地为我们提供疾病的发病参考。比如一个便秘患者,看似肠胃病,而诊为木形体质,仔细询之又有少腹滞胀,大腹无所苦而不拒按,两胁隐痛,情绪紧张等症,脉弦细,舌淡苔润,则肠胃病是表象,实为肝病。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实际在临床,情况也许更复杂些。例如一个主金客水的少阴厥阴形人,就可能有痰饮咳喘,胸痹拘挛,历节风痛,肺痨骨蒸等发病方向,但当其出现胃病时,是不是就与金、水、少阴、厥阴等病位有关呢?就需要进一步鉴别。一般来说,在疾病的中后期,体质因素有着更为重要的参考意义。如果胃病是出现于此时,而症见噫气频频,时哕,干呕,水泻,心下攻冲烦闷,则病虽在胃,实则可能肾肺肝三藏真气俱损矣。
, http://www.100md.com
虽然五行六气有直观性的特点,但以下几点仍是当前未解决的不足,提出来一同考虑:一、它只能“大概”确定疾病所属系列,难以进一步准确定位。例如,与“火”相关的部位就有心、血脉、小肠、舌、目、耳、心包、三焦、命门、背、胸、面等,进一步定位则缺乏依据。二、它虽能提出疾病的倾向,却不能评估其严重程度。而通常情况,病人对“这个病要不要紧”比“这是个什么病”更为关心。(对以上两点,本人管见以为,似乎应当从人体较为恒定的信息部位,如掌纹、虹膜、耳、面等发掘诊断依据。)三、它不能在时间上提供一个发病参考。《素问·阴阳二十五人》虽然有时间定位论述,但时代久远已不可考。如何找出人体五脏六经盛衰规律以及其与天象、时间变化的作用以判断疾病发生的可能性,是个非常令人感兴趣而异常艰巨的问题。
(三)、用体质指导临床
用五行六气的体质分型理论指导中医临床,古人没有论述,当代也没有报道,因此这只是一种理论探讨,有效性与否只能待客观实践来验证。但作为一个完整的体质学说,这又是关键的核心部分之一。其中有两个原则是必须始终遵循的。
, 百拇医药
1、治病求本
体质学说带给我们的便利在于能从复杂的疾病表现之外探察疾病本质。不论是疾病过于复杂,还是没有临床症状,在体质的角度,都可以找到直接的思路。例如咳喘的病人,可以从肺、脾、肾、心、肝五脏论治。若诊为太阴水土形质,兼见面黄、腠理松浮,大便多溏,脉缓弱,则从补土生金论治无疑,而不必一味宣肺化痰。又如某些神经官能症病人从上到下都有症状,若见木土形证,则舒肝达脾可能十之八九。
体质对临床治疗思路是预示性的,这一点直接为我们提供便利,而且是“因人制宜”最直接的体现。例如同样受风寒,阳明金形人可能要用麻杏石甘汤,太阳火形人可能要用麻黄汤,又如同样是痹证,太阳之人要考虑寒气内结,阳明之人要考虑筋脉不濡,少阳之人要考虑气血不畅,太阴之人要考虑营卫不利,厥阴之人要考虑血脉挛痹,少阴之人要考虑肝肾虚损。不同体质有不同参考。此外不同年龄、性别、地域的体质特点也是我们临床用药的重要参考。例如小儿发热多以柴胡剂效果好,归之于少阳体质多;老年病多以六味地黄进退,归之于病加少阴之位者众;妇人带下用当归芍药散多中,因妇人之体血分之病居半;西北之域用附子愈两不称奇,因高寒之地体从三阳而化;东南之地用药轻柔灵巧为善,以其湿热之地卑弱气偏三阴而然。
, 百拇医药
除了汤药,在针灸、按摩上,五行六气的体质背景也是很有参考意义的。精于经络辨证的于书庄先生就很强调辨经络的问题,例如牙痛不一定就要责于阳明经,有时要考虑少阳风火上燔,并从耳门、丝竹空或浮白、完骨等穴找到压痛点。但是怎样辨经络?除了从症状上考虑,辨体质是更直接的办法。弄清了体质,才能有的放矢,不杂乱施治。从找穴位压痛点,到取穴组方,都将更有辨证意义。这也就是《灵枢·根结》所说的“必审五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虚实,皮之柔粗,而后取之也。”
2、平调于权衡五行六气体质分类的意义远不止针对病位用药用针,对调整人体机能平衡来说,也有其直接意义。
五行系统本身就是个互相制衡的系统。其调控原则有两个:一是“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二是“亢则害,承乃制”。它们都是生克乘侮规律的具体运用。例如火形人,偏实从热化者,宜泻其子(泻肠胃之实,如凉膈散),偏虚从寒而化者,补其母(补肝温阳,如当归生姜羊肉汤,胶艾四物汤),亢则承之以水(如犀角地黄汤),侮则泻之以金(如泻白散),生克乘侮规律的灵活应用可以为体质治疗提供广阔而丰富的思路。由于单纯属于某一形的人少,而两三形兼合的人多,下面试图举其大概规律:
, 百拇医药
金寒水冷,温之以火:金水质人多偏寒体,宜注意温培阳气。
风火相煽,销之以金:木火质人气机偏浮热,宜注重潜阴敛阳。
金木不平,安之以土:金木之人气血机能不易协调,应调和中焦促进气机升降平衡。
火土炕焦,济之以水:火土质人气火易壅易旺,宜注意用凉润之剂导散。
水流土涣,收之以木:水土之人气机涣散,多有溏泻之苦,应注意升提。
水火不交,和之以土:水火质人易水火升降不调,心神不定,坐卧不安,宜安中,和中,守中,以利水升火降。
火旺金销,救之以水:金火质人苦津液受烁,肺气受削,宜滋水涵金。
水木漂浮,归之以土:水木质人气机易动窜,富于神经质,脏腑不易安定,宜安中培土,使其固守气血。
, 百拇医药
金土相壅,导之以水:金土质人,常苦痰湿水气壅聚,宜开通水道泻水渗湿。
大概来说,在五行中,水土更利于促进机能协调,而木火则倾向于打破平衡。这也就是水土之人偏静而木火之人喜动的原因。协调的机能更利于健康长寿,所以《内经》说:“阴精所奉者其人寿,阳精所加者其人夭”。除了五行,六气对考察阴阳平衡同样很有意义。
太阳之人:属太阳者阳气易浮,阴气不固,治疗时注意慎用辛燥和升提药越其阳而劫其阴,否则易生风眩卒中。
少阴之人:属少阴者阳气不振,偏阴寒之体,治疗时注意不要用凉药伤其阳气,否则阳气一陷,元气无根。
阳明之人:属阳明者多气血壅聚之苦,多偏火体,治疗时宜注意用通导疏散之品。
太阴之人:属太阴者多气血散漫,不宜过用通行走窜之药,即使有壅滞也要半收半散。
, 百拇医药
少阳之人:属少阳者易气机郁滞,不宜过用甘润粘滞,宜用疏达之剂。
厥阴之人:病厥阴者易气机动荡不宁,五脏不安,不可过用疏散,宜以酸甘收之。
总的宗旨,就是要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平衡状态。这也是中医根本的治疗原则。
※体质与用方
令人尊敬的日本汉方临床专家矢数道明先生在其所著《汉方临床应用》中列举了几十种疾病的中医治疗。其思路简洁而务实,灵活而扼要,令人称讶不已。矢数先生将用方的关键定位于体质,这是其独特之处。例如防风通圣散,矢数将其用于白内障,肩周炎,冠心病,头痛,便秘等多种病证,认为其体征是肥胖体质,身体较充实,体力盛,腹部膨满,邪结腹中呈“太鼓腹”等。其实由我们体质分类看,很可能属于太阳火土形人,又如桂枝加芍药汤,矢数总结其体征为偏虚弱,腹肌柔缓,胃肠虚弱,易疲劳等,而从我体质模式来分,大概属于太阴形人。其它如小柴胡汤,当归芍药散等,其体征都可以找到在五行六气中的定位,而且与组方方向基本一致。日本人向来善于走捷径,这种一方一体的思路,很可以让我们也拿来仔细消化一下。朝鲜也是受中国文化影响非常多的地方。他们的“中医”更独特:将人群分为太阳、太阴、少阳四类,每类在开药时都有专用药,其中太阴人用药106种,少阴人用药72种,少阳人用药90种,太阳人用药10种。例如对少阳人治病就必用柴胡,这更是不折不扣的体质医学。这些不同民族的体质用药经验,绝不可因“不正统”而不屑一略。当我们临证时搔耳挠腮,举棋不定时,不防留神一下患者体质。
, 百拇医药
(四)、从体质判断预后
从中医判断预后远没有西医简单和准确,因为西医对“病”的认识要详尽和丰富得多,而中医在“病”的概念上远没有西医准确和丰富。古代曾有很多从望诊、脉诊判断预后的记载,可惜多已不传,无从考究。从五行六气体质分析预后是希望对此有所充实。
1、本体病与非本体病 由于体质有不同五行六气属性,因此对患者而言,疾病也有“本体病”与“非本体病”之别。例如感冒咳嗽可能是每个人有曾经的发病经历,但对属性为“金”主气的人来说,这是其本体病,不但易发,而且易迁延,发展为宿疾,尤以兼火客气的为甚,因此应注意调治。而对其它主气的人来说则不一定很严重。又如对太阳形人来说,眩晕是其本体病之一,久不治则易变生中风卒仆,兼木火形者尤甚。而对太阴水形人则这种危险小得多。
2、疾病传变 人的一生可能会发很多疾病,但由于素体体质的存在,它们最终会向“本体病”传变,例如肠胃病是非常普遍的。在发病之初不同体质人表现就可能不同,如木形表现为痛,金形为泻,土形为满,火形为呕逆,水形为肠鸣漉漉。其发展为趋向本体病转变,如木形转为胆结石、血管神经性头痛,金形人转为咽喉炎、慢支,土形人转为萎缩性胃炎,火形人转为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高血压,水形人转为慢性肠炎等。总之,越是接近其终结阶段,“本体病”的趋势也必将越明显。因为本体病的趋势是固定的,所以同一个病对不同人来说预后可能不一样。例如乙肝病毒携带在本省发病率极高,他们大多无典型症状表现。对于此病,我认为主木客金的少阳人较为敏感,易向慢迁肝及肝硬变发展,疗效相对较差,本课题所附的肝病体质调查证实这一观点(见附录1)。又如慢性肾炎,似以水土太阴形人较为多发,而且易迁延。从个体出发而不是从“病”出发对疾病预后做出个大致判断,可以更加丰富我们的预后信息。
, 百拇医药
《内经》对五脏六腑气绝表现有详尽的描述。现将《灵枢·经脉》篇有关论述总结如下:
手太阴(肺):皮毛焦,爪枯毛折,丙日笃丁日死。手少阴(心):脉不通,髭色不泽,面黑如漆柴,壬日笃癸日死。足太阴(脾):肌肉软,舌萎人中满,唇反,甲日笃乙日死。足少阴(肾):骨不濡,骨肉不相亲,齿长而垢,发无泽,戊日笃,乙日死。足厥阴(肝):筋急引舌与卵,唇青舌卷,阴缩,庚笃辛死。《素问·诊要经终论》描述了六经之终的表现:“太阳之中,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中风?败血症?)。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寰绝系,绝系一日死,其死也,色青白,乃死矣(癌症?神经系统疾病?)。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肝昏迷?急性肝坏死?)。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尿毒症?)。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肠梗阻?幽门、贲门癌?)。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糖尿病?)。
, http://www.100md.com
(五)、将体质学说用于养生预防
中医有句格言,叫“上工治未病”。就是说最高明的医生是预防专家,而不单是在治疗上显胜一筹,尤其在物质生活日益充裕的今天,预防观念逐渐受人们重视。虽然很多人知道要养生防病,但却不知从何着手,应当侧重于哪些方面。有的盲目的跑跑步,或打打太极拳,吃些所谓“保健食物”、“抗癌食品”之类,不一定都有满意的效果。我们希望五行六气的体质学说会对此有所帮助。这里同样有两个原则:
1、知根守本,防患于未然。
根和本,在中医上一般指脾胃和肾。维护先后天根本在预防上当然是有很重要意义的。但我们在此把它定义为人的体质倾向,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分析这句话毕竟出问题的不单是脾胃和肾。
要在器质或功能检查尚完好的情况下发现五脏的病变倾向,这在现代医学是很难办到的,而五行六气的古老思维反而更能看出些问题来。例如少阳木形人往往有过敏体质,例如表现为吃鱼虾之类容易生风疹等。有些人伴有敏感,精神易紧张等。对他们来说,饮食就需要避免鱼、虾、酒、海味,宜多食平和食物,避免环境、天气巨变刺激、身体剧烈运动及情绪的剧烈波动,要心平气和,怡情逸性,因此体质属性对养生指导是具体而明确的。例如饮酒,有的人易醉,有的人不易醉,其中就有体质倾向。在总体上说,似乎厥阴阳明的木形人对酒精最敏感,这类人肝气素旺,对酒精远离为佳。慢慢分析并仔细总结,会有更多的规律可循。
, 百拇医药
因为个体体质属性差异,所以对不同人来说,充分关注自己本体属性倾向,才能有针对性地预防养生。例如木形人要注意忌风,及时休息和放松情绪;土形人忌湿,宜经常导引活动,防止肥胖;金形人宜食猪肺、猪血、萝卜、冬瓜等有助肺气清肃之品;火形人饮食注意避甘厚滋腻,防止痰结心下而发冠心病之类心脏病。
2、补偏除弊,救过与不及
这与前面谈治疗时提到的“平治于权衡”的原则是一致的。预防的实质,也就是在人体机能失衡之前将其纠正过来。孔子说:“五十而戒惰”。大致来说,人过中年以后,生机日减,凡事都见怠惰。此时必须要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朝气,这可以说是总体角度上的补偏救弊,但具体方法要具体分析。美国有位心脏病专家倡导慢跑对心脏疾病的良好作用,并亲身实践,结果猝死于慢跑途中。其实跑步本身是活动量较大的运动,对于金土之类人来说可能比较适合,而对于少阳木火一类人可能宁不如钓鱼来的适当。特别是人到老年以后,各种偏向有极端化的趋势,补偏救弊更显重要。纠正人体偏盛偏衰手段多种多样,有饮食的,心理的,运动的,环境的各个方面,而且每种方法都要具体看待。例如很多人都知道冬令进补,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大用参茸峻补,也许柴胡桂枝汤调和表里营卫保健效果更佳,而对另一些人来说,也许越鞠丸宣通诸郁更显益处。不当补而误补,反而会壅塞经脉,变生祸害。此外,现代社会远较以往复杂,社会心理因素在预防中也渐显重要。如太阴厥阴之人,多忧多虑,宜开达心胸,多多到户外活动;少阳阳明之人,多火多躁,宜练太极拳、书法,养花种草;金木之人气血不定,不宜练气功、导引,而水土之人心平气和,于此则无妨。又从环境上说,现代社会物质过度繁盛,工业污染严重,总体偏于金土壅盛,需水木清秀之气来济之,宜居住在空气清洁,水质良好的地方,无形中亦能增进身体健康。
, http://www.100md.com
可以看出,体质养生与辨证下药的道理是一样的。在中医的整体思维中,心理与生理,生理与病理,诊断与治疗,治疗与预防本来就是以完全融合的方式体现出来的。所以《内经》说:“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实际上不止是体质方面,五行六气作为中医基本理论要素体系之一,是支撑着中药、方剂、针灸、推拿、内外妇儿等各门应用学科的重要基石。《论语》告诫后学:“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医学上也是如此,理无二致。
附录1、内经阴阳五行的体质分型学说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明佗佗然。太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上遗遗然。左角(一曰少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下随随然。钅大 角(一曰右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上推推然。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下栝栝然。
, 百拇医药
火形之人,比于上徵,似于赤帝。其为人赤色,广月引,锐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不寿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阴核核然。质徵之人(一曰质之人,一曰大徵),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上肌肌然。少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下忄舀 忄舀 然。右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上鮫鮫然(一曰熊熊然)。质判(一曰质徵)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下支支颐颐然。
土形之人,比于上宫,似于上古黄帝。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举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阴敦敦然。太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上婉婉然。加宫之人(一曰众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下坎坎然。少官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上枢枢然。左宫之人(一曰众之八.一曰阳明之上),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下兀兀然。
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为人方面,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发踵外,骨轻,身清廉,急心,静悍,善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阴敦敦然。钅大 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上廉廉然。右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下脱脱然。右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上监监然。少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下严严然。
, http://www.100md.com
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其为人黑色,面不平,大头,廉颐,小肩,大腹,动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绐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阴汗汗然。大羽之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上颊颊然。少羽之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下纡纡然。众之为人(一曰加之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下洁洁然。桎之为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上安安然。
灵枢·通天第七十二
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奇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急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
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
少阳之人,諟諦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
阴阳平和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 百拇医药
中医体质学说的雏形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形成。后世历代著作未把它列为一个单独体系,而只是形成一种实践认识,如“瘦人多火,肥人多痰”等,不自主地加以运用。当代对体质学说研究逐渐重视,并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1977年,匡调元发表《体质病理学研究》,是当代中医体质学说研究的开端。王琦于1982年出版《中医体质学说》一书,标志中医体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成立。纵观近二十年的中医体质学研究成果,对体质的概念、体质的形成、体质与疾病、治疗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一致或类似的看法,但对体质分型这一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分歧,据统计不下三十余种意见。现拟就有关研作一综述。
经典文献研究
周氏等认为《内经》首先提出了比较全面的体质分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体质的基本特征,并将其分型具体归纳为五行分法(木、火、土、金、水),肥瘦分法,勇怯分法,阴阳分法(太阴、太阳、少阴、少阳、阴阳平和),情志分型(形乐志苦、形乐志乐、形苦志乐、形苦志苦、形数惊恐)。李氏则就《内经》从男女、老幼、肥瘦、刚柔等角度对体质的特点和表现进行总结。母国成将《内经》体质分类概括为纵向(年龄、发育)和横向(五行分法、四象分法、实体形象分法)两大类,并认为五行分法“注重人之表象”,四象分法“偏重人体之内涵”,而实体分法(即肥瘦、缓急分类)“分型简练,指征明确”,并指出这些分法“既不统一,亦不完善”,必须总结提高。王琦对《内经》体质分类特点进行总结,认为其:1、是在对体质、性格差异的实际观察中总结出来的;2、承认体质的客观性;3、认为体质是可变的;4、反映了“形神合一”的思想。但其缺陷是带有很大的直觉性,对体质的描述较笼统,晦涩等。《伤寒论》作为中医最早的临床专著,其有关体质论述也逐渐受重视。赵氏对《伤寒论》中人的体质分型按阴阳量的偏差分为四类:一、阳偏胜;二、阴偏胜;三、阳偏虚;四、阴偏虚。从邪气侵入人体易形成的证候群分析,有人将《伤寒论》的体质分为强人、羸人、阳盛、阴虚、寒湿等六类。刁氏研究了《金匮要略》中与体质相关的16篇中的36条原文,总结其对体质的分类有三个方面:1、平人体质,即正常健康人;2、诸家体质,如原文所举疮家、衄家、亡血家、失精家、湿家、中寒家等;3、肥瘦体质:形态上有余于外,不足于内属肥人体质,形态瘦小,素体阴血不足为瘦人,并总结其分类特点是把不同人群体质分类与病证联系起来。郑氏由《伤寒论》的证治规律提出“伤寒六经人”的假设,依据六经所概括之脏腑功能在常态下偏盛、偏衰及由此造成的整体阴阳之气的多少来划分出六经的体质,并对其在发病传变和治疗上的规律进行了系统整理。这的确是很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思路(参见附录3)。
, 百拇医药
其实最早提出“体质”二字的是温病大家叶天士。有人对温病体质学说进行专门研究,将温病中的体质类型分为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瘀血质、气虚质五类,并认为不同的体质决定不同的传变。现代研究中医体质分类学说并没有沿着《内经》、《伤寒》的框架发展下去,到明清以后,逐渐朝病理及治疗靠近,多从禀赋强弱、饮食好恶、气血盛衰、病邪从化等角度达到临床实用化,这也是当代体质分型思路的主要脉络。从现有资料看,当今对体质分类的意见可归为以下几类:
辨证分型
这类分型的特点是将辨证诊断的模式直接移植到体质分类上。典型的代表是王琦的7分法,将所有人的体质分为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七种。其它分类意见也很多,但总的来说,都离不开阴阳、虚实、气血、寒热、痰湿、瘀滞等要素,由于在要素的组合上未能形成统一认识,故体现在具体分类意见上也很不统一。如母国成的九分法,就是由王琦的七分法中除去正常质、湿热质,加上苍白质(血虚)、冷激质(阴盛)、奋力质(阳盛)、结障质(气滞)而构成。其它还有许多体质分型与此大同小异。由于这一思路对辨证观念的继承性,因而在体质调查中也广为采用。如贺氏等将人群分为正常、阴虚、阳虚、阴阳两虚、痰湿和瘀滞质六类,调查2268例人群资料的体质分布情况。孙氏等将人群分为偏阴虚、偏阳虚、偏气虚、偏血瘀、偏湿盛型及正常型六种,从基础生理常数及血液检查反映各型间的差异。这种分类思路的优势是易被人接受,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1、分型角度颇有随意性,不易形成系统化;2、容易与“证”混为一谈。何氏指出:“以往的作者有意无意的把体质和病证扯为一谈。如阴虚、阳虚、痰湿、湿热、气虚、瘀血等基本是一些‘证’的名称,其尾添上‘质’字,并没有改变其内涵,这样人们很自然的把体质和辨证等同起来,体质也就失去了它自身的特定的含义和研究价值”。3、无法避免“正常质”的存在。“正常质”是否正常?何氏认为,这种仅着眼于病理的倾向是不妥的,笼统的正常质不足以说明绝大多数人的体质情况。因此,何氏主张以偏寒偏热为一维,偏虚偏实为一维,偏湿偏燥为一维,作立体展开,接近坐标交叉点的空间域假设为均衡型,每个个体都可以在这些立体坐标中找到对应点。2、五脏分型它以《内经》的五脏分型为参考,又结合了辨证论治的因素,也是一种常见的分类方法,多见于各种临床体质调查中。如王氏的五脏分法将人群分为心虚体质、肝旺体质、脾虚体质、肺虚体质、肾虚体质,把外貌、性格、症状、疾病之间通过五行联系起来。杜氏与前面类似,将体质分为心虚型、肺气虚型、肝郁气滞型、肾虚型、脾阳不振型、脾肾阳虚型、风湿型、痛风型8种。在有关小儿体质调查分析中,大多采用了五脏分型,如王氏将初生儿体质分为正常质、心、肝、脾、肺、肾不足质、胎热质七类。而苏氏等将小儿体质分为均衡质、肺脾质、脾肾质几大类,并将发病倾向与类型相联系。这种分型的特点是能直接将体质与病位关联,而并非仅与病性对应。但相对辨证分型的角度而言,在体质判定依据的确定不如前者明确,而且目前还欠系统化。单从此角度而言,戴氏的五脏分法是一个很好的努力。它采用五脏与虚实二维交叉的分型标准,是一个结构化的很有启发性的思路。3、除了以上一些传统分型外,有些学者还试图在中医以外的领域寻找线索。例如匡氏从所谓“功能性生物类型学”结合中医学关于阴阳、寒热、虚实、气血、痰湿等基本理论将体质分为正常质、燥红质、迟冷质、腻滞质、倦晃质、晦涩质六类,并对每类体质设计了调理方案。何氏则反对简单的一维分型,将体质看成一种结构上的要素组合,并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侧面:1、自合力,2、卫外力,3、稳定性,4、反应性,5、过敏性,6、交感迷走协调性,7、代谢率,8、兴奋抑制性,9、流滞度,10、燥湿度,11、成熟衰老度。任何人的体质可以看成上述11各方面的强弱正负的综合。这是体质研究领域首次完整提出立体层次的体质结构学说。
, 百拇医药
其他民族的体质分类
早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就提出了“体液说”,认为人体有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体质,而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教授则将其改造为粘液质、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四种类型。王氏将其与《内经》四象体质说比较,认为二者有惊人的重合。德国克瑞都麦的“体型说”则依据个体的体格形态与生理状况,从精神病学角度将人群分为五种类型。美国人类学家希尔顿根据身体某部分器官发达程度和身体外表特征,把体型分为三种类型:内胚层体型,中胚层体型,外胚层体型。日本则流行“血型说”,按A、B、AB、O四种血型判定人的体质属性;而其汉方医学中的“一贯堂”医学则将体质分为解毒证体质,瘀血证体质,脏毒证体质三种,解毒证体质按年龄不同以柴胡清肝散、荆芥连翘汤、龙胆泻肝汤为主方,瘀血证用通导散,脏毒证用防风通圣散,以此通治所有疾病。朝鲜传统医学来源于中国,对体质认识继承了内经“四象”说,把人分为太阳、太阴、少阳、少阴四类,并且用药也随不同人体质而变。我国的藏医认为人体体质由七大要素组成,及糜液,血、肉、脂肪、骨、髓、精,并将体质划分为三种类型:“朗”,“赤巴”,“培根”,以此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现象。这些民族的体质分类学说可以从侧面说明体质研究广泛性,并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对中医体质分类的研究目前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每一种分类都各具特色,又不能完全替代其它的方案。主流的辨证分型方案虽容易被接受,但由于要素单一,不能从深层反映体质结构而使其临床意义受囿;五脏分型方案较具系统性特点,但由于摆脱不了辨证思维的约束而使其未能进一步深入。何氏的多维结构假说似能窥视体质的立体面貌,但由于远离中医要素而不易于实用。爱因斯坦曾指出:要素的精简性,假设前提的自然性,内在的完备性,逻辑的简单性是从理论上判定一个学说构架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这就提示我们:怎样用最少的要素,最自然的组合,通过简单的推理演化出最具系统性的体质分型理论是我们当前的思路和面临的任务。
一、体质研究概说
(一)、体质研究意义何在
有过中医临床实践经历的都知道:中医辨证是很复杂的。所以说“复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捕获疾病征象难:比如鼻流清涕,一般认为是寒,但近代名医姚国美先生认为如果同时有鼻中热感的则为风热。对某些症状不突出的疾病更难寻找线索(如乙肝病毒携带),而有些诊断(如脉诊)本身在技巧上就有很大难度。二、分析征象难。理论上清清楚楚的寒热虚实,在临床实践中典型的毕竟少数。在寒热难辨,虚实相杂时,要保持清晰准确的头脑决非易事。所以,单纯依靠疾病表象(即“症状”)来进行诊断治疗的思路是非常有局限性的。《中基》教材谈到中医理论体系两大特点:一是四时五藏阴阳的整体观,二是辨证论治。既然中医是以整体观为特色,那么有没有一种从患者整体出发来考虑证候倾向,达到辨证论治目的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
, http://www.100md.com
例如同样是感冒,有的人表现为头痛,有的人表现为鼻塞,有的人每感必咳,有的人感冒则恶心不适,体现出明显不同的发病倾向。又如对于肠胃病,就有从肝论治,从肾论治,从胆论治,从心论治,从肺论治等不同,隐藏在其后面的,很多情况下就是人的个体差异性,即所谓“体质”。现代医学证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DNA(脱氧核糖核酸)链,它从遗传上决定了一些关键和主要的个体特征因素,也包括对发病的影响。对中医来说,人体在整体层面上的根本属性和特征,就是体质。这正如掌握了一份中国地图,在中国旅行会减少很多盲目性一样,如果抓住了人的体质,辨证起来思路将会大为清楚和简洁。
(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体质学说
虽然许多人意识到“体质”的重要,但遗憾的是当今的体质学说大多不能为我们的临床思路提供太多的参考和帮助。因为体质学说要落实到临床,最终涉及到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就是体质分类。而在现有的分类方案中,大多数都没有考虑从更为本质的层面来设计分类模式。它们要么与辨证论治的思路重复(如“寒体”、“火体”、“痰饮”、“瘀血”等),要么过于抽象而无法与临床靠近(如“迟冷质”、“晄白质”等)。这些认识当然能从一定角度反映某些体质倾向,但远远没有体现出体质学说应有的巨大潜力。那么,中医体质学说还有哪些“巨大”潜力呢?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点可以挖掘:
, 百拇医药
预测病位:在西医看来,疾病的发生大多数都是偶然的,原因大多归于外部环境影响或局部细节因素。但在中医的认识中,疾病不过是人与自然或人体本身阴阳不协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外在表现。从体质的角度,一定能够给出一种判断这种失调表现途径的方法来。这好比当一个地区的地形清楚后,河流的走向也就自然容易被判断出来了。
提示病因:中医理论中的所谈到的风寒暑湿,饮食情志,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地伤人机体。自然万物都有“同气相求”的特性,一定的邪气或者病因,总是与一定的体质有密切联系。掌握其中的规律性,对于临床辨病因是很有帮助的。
判断病势和预后:人的一生可能会经历过多种疾病,有轻有重,有缓有急。哪些疾病对哪些患者可能影响严重,会很容易反复发作和进一步发展,而另外一些可能一发即逝,这在现代医学基本上是很难判断的。但从中医体质的角度,事情就清楚得多:体质就是路标,直接告诉我们方向。
可以发现在现有的体质学说中,还没有能真正实现上述要求的理论体系,而这正是本文努力实现的目标。
, 百拇医药
(三)、从《黄帝内经》中寻找线索
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有些人认为越老的东西越好,有些人认为越新的东西越好。其实只要是实在的,有用的东西都好,年代的新久并不能作为肯定、否定一件事物的依据。之所以要重提《内经》的体质学说,是因为在中医基本理论这个范畴,还没有一本书敢声称胜过它,任何复杂的问题都要向它请教,个人的智慧很多时候是难以胜任的。
《内经》的理论博大精深,体质学说正是其中难点之一。《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曾提到:“此先师之秘,虽伯高犹不能明之也”,以此强调其不同一般。《内经》对体质学说的论述是多角度,多层面的。其核心是“五·五”结构,即《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的五行分法和《灵枢·通天》的阴阳五分法(见附录一)。前者侧重于“形”的因素,后者强调“气”的因素,是两套相对独立的分类方法。此外还有形体的肥瘦缓急分法(《灵枢·卫气失常》、《灵枢·寿夭刚柔》、《灵枢·逆顺肥瘦》)、刚柔勇怯分法(《灵枢·论勇》)、地域体质分法(《素问·异法方宜论》)、年龄体质差别(《素问·上古天真论》),等等,但五·五结构则是其核心和关键。体质与疾病的相互影响,在《内经》中有详尽的描述。《灵枢·五变》中以木材为比喻,说明不同体质善向不同的疾病发展。风病有风病体质,消瘅有消瘅体质,痹病有痹病体质,就连耐不耐痛,拒不拒毒,都有相应体质(详见《灵枢·论勇》)。而在调治疾病时,太阳人“多阳而少阴”,应注意“无脱其阴而泻其阳”,少阳之人“经小而络大”,不可“独泻其络脉”,等等。这些描述无非展示这样一个道理:在掌握了体质之后,才能全面的掌握个体发病与治疗规律,才能心中有数,胸有成竹,这的确是个诱人的境界。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更有令人心动的描述;“形胜色,色胜形,至其胜时年加,感则病行”,“凡年忌下上之人大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如果确实如此,从体质预测疾病发生的时间,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 百拇医药
(四)、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体质学说
虽然《内经》的体质学说如此精彩,但其后流传的两千载几乎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除了叶天士等少数医家偶尔提及“木火之质”等之外,绝大多数医家无非重复“瘦人多火,肥人多痰”的老生常谈。这不禁使一些人产生疑惑:《内经》的体质学说是不是真的有道理?《内经》的体质学说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的,有没有道理关键在于阴阳五行学说有没有道理,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坐标剖析归纳客观世界万物。阴阳学说得到比较一致的公认,而五行学说的情况则复杂一些,不断有人发表文章证明其正确性或批判其错误性。在本文有限的篇幅中要把这个问题刨个水落石出显然是不允许的。古人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或许站在更高的角度,有的问题会看得更清楚些:中医是以怎样的坐标观察周围世界?怎样认识这个大千世界,芸芸众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万物虽然千差万别,但可以相同的类属(例如五行、六气等)对其进行归纳,然后针对具体事物演绎其具体特性,就能逐渐深入认识其本质。如果只分析局部细节特征,没有一个总体的框架为坐标,就不能获得对事物的整体和全局性认识,也就不能谈上真正掌握了其特性。很多人正是因为忽视了这个“同”字,所以始终不理解中医的方法论,甚至把中医引向单纯微观化的误区。中医以察“神”为务,总是向上归纳,与现代科学剖“形”为主,向下分析的方法有显著差别,应当予以充分注意。在中医的哲学认识中,世界虽由许多互相不同的事物组成,但它们都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而已。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你能分割出不同的结果。其中最高层面的概念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表述。《内经》称为“道”,“太虚”,道家亦名“道”,又云“真”、“一”、“元”等,《周易》称“太极”,把万事万物抽象归纳到一个最高层次。其精神实质,是用“一”来概括所有的存在,强调其同一性。“阴阳”则是从“二”这个相对立的角度描述客观事物的运动。而阴阳对立统一的综合,又可归于“一”的内涵。除了阴阳,还有“三部”、“四象”、“五行”、“六气”、“八卦”、“十干”等等不同的观察角度。所以《素问·阴阳离合论》有一问答提到:“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何也?”即为什么把阴阳分个“三”出来,分个二、四岂不更好?回答是:“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观察事物未必非得从“二”着眼,从二到十,到百到千,都是观察分析的手段。但综合起来,又可归于“一”这个本旨。所以五行也好,六气也罢,与阴阳一样,都是观察者的一种角度和出发点。其目标旨在通过各种角度的穿插配合丰富认识要素,以期使对象得到更准确的定位和描述。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没有多角度的穿插,怎么能有全面的认识呢?有些人把中医的理论要素看成铁板一块,总感觉它在描述事物特性上先天不足。其实只要以一种立体的视觉去分析就可以知道,它们并不是重复和混乱的,关键是我们观察者自己的角度视不是摆好了。关于五行与六经在观察角度上的差别,请参看下一部分的论述。之所以花这么多笔墨谈这些似不相关的问题,是因为在当今东西方文化冲撞、融合的背景下,中医理论面临的问题太多,太复杂,有必要澄清一些。如果在两百年前,这一节是完全可以略过去的。
, 百拇医药
(五)、《内经》的体质学说应当继续发展
《内经》体质学说虽然很提纲契领,但因缺乏具体运用的阐释而不易被人接受。在继承其方法论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我认为还有以下几方面需要完善:
1、将整个分类体系系统化,使之成为一个完备的整体。
2、详尽描述生理体质与病理体质倾向间的联系。
3、确立不同类型体质的诊断依据。
4、探讨不同体质在治疗用药和养生预防上的参考。
这显然是一项比较庞大的理论工程,但又是一件很有前景的工作,其最后宗旨是要使体质学说成为临床医生拾之可用的一套技术和准则。
, 百拇医药 假如没有《伤寒论》,就大概没有今天汤药应用的主导地位,中医治疗可能向针灸膏丹方面发展;假如没有温病学派,我们现在治风热可能还要用和剂局方。《内经》并非不需要发展,所谓事在人为,有人重视才会发展,发展以后才会受重视。
二、二维交叉的体质分类与诊断模式
(一)、5×6核心构架
1、五行学说是体质分类的支柱
大约六年前有幸拜读了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学说》,对这位理论家的战略眼光非常钦佩。之后的两年里,断断续续在勾画体质分类的雏形。而在接触临床以后,我发现与判断疾病病性相比,如何抓住病位似乎更为关键。这时候,光是“阴虚”、“阳虚”之类,就不够用了。既然“司外揣内”是中医思维特色之一,那么能否提供一种将外部特征与五脏倾向联系起来的诊断标准呢?
, 百拇医药
中医藏象的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表明阴阳五行是分析天地万事万物的纲领性思维。对天地如此,对人体而言亦同理。人体作为一个“小天地”,本身就与外界息息相参,二者作为不同层次的“整体”,同样应当以阴阳五行来分其条理,论其差别。由此而言,阴阳五行理论本身就是分析体质的自然角度。而剩下的是如何将这种“象”与“行”的对应关系具体化。要对五行的体质做出描述,首先要对五行的性质做出深入的分析,这是个本末关系。五行学说是以“土”为中心对称的要素体系,外围的木、火、金、水组成一个阴阳消长结构。它反映出不同阶段事物生机升、降、出、入的侧面,从而提供一个判断事物属性的方法。对捉摸不定的“象”的把握决非想象的简单。在没有任何资料参考下,给出一个对“木”型特征的定义,其困难可想而知。因此这是一种尝试性摸索。作为一个课题前后只有两年的历史,但作为一种探索则是反复斟酌积累的结晶。
木:“木曰曲直”,根本属性是生发。代表生机、仁慈、进取、创新、行动、变化、发展、谋取、恒心、持久、柔韧、耐力、竞争、理想、躁动、勤劳等。
, http://www.100md.com
火:“火曰炎上”,根本属性是外现。代表活力、明朗、融洽、主动、言辞、欢乐、安详、公开、鼓舞、热情、开放、繁盛、华丽、急迫、浪漫、宣传等。
土:“土爰稼穑”,根本属性是承载。代表宽容、平和、朴实、安定、谐调、散漫、悠缓、丰满、拥塞、内守、谦虚、平淡、务实、被动、惰性等。
金:“金曰从革”,根本属性是收敛。代表刚强、果断、简练、顽固、偏执、保守、整洁、直爽、规律、恒定、沉稳、勇敢、单调、集中、冷淡、严峻等
水:“水曰润下”,根本属性是潜藏。代表隐晦,幽深、卑下、敏感、直觉、灵性、平静、封闭、退怯、机巧、智慧、钻研、意志、久远等
当然上面这些词并不能百分之百地概括出五行的特点,有句古语叫“得意忘言”,语言不一定在任何时候都能有效地表达一样事物,但所谓“至道不繁”,抓住关键原理,就能逐步理解由此派生出的具体涵义和属性,再艰难晦涩的概念也能让我们理清头绪了。
, 百拇医药
2、“六经”也很重要
“六”在中医里是个很重要的数字。“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与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很重要的概念。如果抛开了六经来谈体质,肯定会造成极大的缺憾。所以本文不遗余力地要发掘六经在体质上有何表现。六经与五行在观察角度上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有以下两方面应当考虑。
第一、五行偏重于“形”的因素,而六经偏重于“气”的特色。《素问·天元纪大论》集中讨论了这一问题:“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在天为气,在地成形”。二者一个偏重“化气”,或云“气化”,另一个偏重“成形”。六气是由于“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是“天之阴阳”;五行是因为“形有盛衰,各有太过不及”,是“地之阴阳”,而且“揔统坤元”。可见两者决非一途,而是由乾、坤派生出来的两种不同层次的要素。对人体而言,五行适于分析内在脏腑的生理病理,而六经宜于剖析在表形体的经脉分布与活动变化,这也就是伤寒重六经而杂病求脏腑的原因。第二、六经并不强调阴阳进退的时序特点,而倾向于描述对象的表里层次性。这在《内经》和《伤寒》关于六经传变的论述中有明显的体现。那么由表到里,它究竟反映出怎样一种构架呢?
, http://www.100md.com
第一层:阴阳。把一个整体按表和里,内和外分成两部分,就有了阴阳的区别。
第二层:三部。上、中、下,依次代表事物的枝叶、主干、根基三个层次。少阴是生机的核心,太阴是生机内荣的主体,厥阴则是生机生发的关键。少阳是生机外达的枢纽,阳明是生机蕴化之内含,太阳是生机外发的表现。由此六经的实质就是由内到外生机的不同表现层次,在本文中又称“六气”。*郑氏对六经的本质亦有精辟阐释,择录如下:“根据各脏腑的不同功能分成三阴三阳,这样就把人体的功能概括成有联系的六部分。心肾作为阴阳气之根,一个单元来看待,名之少阴;脾胃大小肠作为阳气津液生化之源来看待,其中胃、大小肠合称阳明,脾名之太阴。在病理上前者以伤津为主,后者以损阳为主。机体的卫外功能称之为太阳。肝与相火同具有布阳化阴之能,称为阴尽阳生之藏,强调其生发之气,名之厥阴。胆与三焦作为枢转周身气液的一个单元,称之少阳。”郑氏对六经的论述虽仍没有脱离脏腑的约束,但已揭示出其总体的气化特征。以下就六气在概念上的特点分述如下:
, 百拇医药 太阳 为阳之表,主开,属表。代表广大、开阔、表面、修饰、崇高、外向、慷慨、浮躁、开放、雄厚、豪迈、信心等。
阳明 为阳之里,主合,属里。代表内涵、思考、受纳、充实、饱满、健壮、狂大、积累、集中、实践、具体、团结、融合、运作、诚恳等。
少阳 为阳,主枢,属表里之间。代表疏发、向上、积极、动摇、表达、振作、攻击、好胜、自矜、时髦、热情、渲染、幻想等。
太阴 为阴之表,主开,代表踏实、实际、忠实、保守、贪婪、迟钝、消沉、忧愁、自私、安静、本分、依附、懈怠、麻木等。
厥阴 为阴,主合,代表敏感、紧张、冲动、思虑、洞察、猜忌、谋略、计划、煽动、期望、摇摆等。
少阴 为阴之里,主枢。代表自卑、狭隘、狡诈、阴险、原则、执着、隐匿、片面、深邃、柔弱、冷静、细腻等。
, 百拇医药
这些特点就成为我们描述体质表现的重要依据。
3、二维交叉:
学西医的人认为中医的理论要素太少,这是一个事实。如果把所有人的体质分成木火土金水五类,未免太单调了,不足以解释复杂的个体特征。其实《内经》中就已经把“五”扩充为“二十五”了。这就可以看成是一种要素上的交叉。因此交叉搭配是丰富我们手上要素的一个很有效的手段。比如六十俞穴,就由阴阳交叉三分法,得六经,六经交叉手足,得十二经,十二经最后交叉五行而成。这样既体现出单元本身的个性,又反映出单元间的整体性。怎样用简单的几个要素,来推之而十,数之而百,推之而千,数之而万,就是我们体质分类的思路。
五行仍可以继续分,这在中国古代方术中的纳音五行(即将六十甲子归属于不同的五行)中是一个例证。同样属木,就有“杨柳木”、“松柏木”等不同。“杨柳木”性情是随风飘展,舒柔倚荡;而松柏木则刚直不屈,属于那种“宁可站而死,不可跪而生”的类型。这对我们的思路是很有启发性的:为什么不可以将五行与六经相互交叉,从而获得更具层次的要素体系呢?所以要在此把六经与五行一同提出来,是因为两者并非互相重复,而是各自独立的要素体系。通常在人们的印象中,五行与六经似乎存在固定搭配,如少阴与水,太阴与土。事实是否如此呢?《伤寒论》是六经论病的典型代表,其太阳病篇涉及的就远不止膀胱的病变,少阳病篇也不单讨论胆的问题,实际上每一条经都可能涉及到多个脏腑,六经与五行(或五脏)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但是二者确实存有内在联系。总结这一规律是极为艰难的,也并非本课题的主旨所在,此处仅提供一些有限的建设性探讨。
, 百拇医药
正是由于五行与六气有这种微妙的区别与联系,所以完全可以将两者交叉成一个平面坐标,对体质的观察因而能得到更准确的定位。例如同一火行人,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种,同一太阳人又有木、火、土、金、水五种,这样,我们可以以更准确的分辨率来观察归纳各种不同特色的体质了。
4、主次配合
学过《中医内科学》的人可能发现,完全按照它所拟定的依据来看病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复杂的疾病而能表现出如此典型症候的案例在当今来说实不多见。对体质的分析会有同样的问题:“典型”的很少。在实际的体质分析中,一个人往往不止包含一种行或气的信息,更多的是两种以上的组合,这就是体质的真实面貌。《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告诉我们:人禀五常而生。五常即五行。五行作为五个活动的要素,在人体这个整体中都有存在,只不过不同的人在某些侧面体现得更充分而已。正如地球上绝大多数地方都有四季气候的变迁,而有的地方夏天长一些,有的地方冬天长些,有的地方四季如春,有的地方秋天更明显。我们的任务就是找出其中的主次结构,并推算其相互间的影响,从而“以表知里”,“以知过与不及之理”,五脏之机,六腑之情,表里之气,岂不了然于胸中矣?这就是主次配合,详论格局的必要性所在。例如木形之人兼客金气,表现为倔强,好争斗,易受压抑,喜冲动行事,果敢无畏,不接受他人劝告等等特点,病理上易倾向于肝肺不和之类的疾患。又如少阳之人兼阳明之气,则表现为心浮气躁,积极主动,自矜自得,善于言谈,善为交际等。病理上易倾向患耳、鼻、面、颈、胸中、肠胃等疾患。也许有人会感到这种方法过于复杂,其实人体本身就很复杂。据说人的基因要完全被描述出来要写厚厚一本书,而我们做的是怎样用几个有限的唯象概念来描述人体千差万别的体质,这决不是简单的按部就班就能做到的。从概念上说,中医的深度远非西医可比。
, 百拇医药
(三)、“五”和“六”组成的体质分类模型
有了前面的基础,我们可以进一步来阐明每一种要素对应的体质特征。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体质判断依据并非凭空杜撰,而是经过认真观察总结并吸取《内经》、《医宗金鉴》等诸家论述与一些现代学者的研究提炼而成。同时,为了更加直观的说明每种体质的具体面貌,在附录4中特地选取了近、现代广为人知的人物作形象参照。需要声明的是在描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用到一些带褒贬倾向的词句,他们丝毫不意味着这一类型的整体善恶,关键的核心在于其“象”的内涵的准确把握。
1、五行
◆木形:
典型体征:肤色青黑,体格偏修长,关节柔韧性好,手指偏长,腰腹相对短,颈长,发须浓密而黑,手足多青筋,油性皮肤。
, 百拇医药
典型外貌:头上大下窄(“甲”字形头),或者方形脸,前额宽,目大,目色青偏黑,睫毛长,男子髭须较多,颧骨平,面色青。
典型性格气质:多心事,多操劳,乐善好施,不服输,积极肯上进,富于雄心壮志,受到挫折后不气馁,善于接受新事物,有远见,能创新,有主见,排他排外,武断易冲动,急躁易怒,好动好摇,步态倨持。
易发症状:胁痛,少腹痛,头痛,筋骨疼痛,视物不利,头晕目眩。
发病倾向:肝胆,少腹生殖系,脑病,目疾,筋骨病
◆火形:
典型体征:肤色亮,上身长,手指短,下身短,肩宽,胸大,发少,色偏黄而不泽,男子多秃顶,皮肤干。
典型外貌:面亮泽,面色偏红,目光明亮,眉稀少,唇色红,头上小下大,天庭高,额尖,两侧发际偏高,脸形偏圆。
, http://www.100md.com
典型性格气质:行步、言语急速,易与人接近,少忧虑,喜言语,善解人意,善关照他人,反应敏捷,静则和悦,动则易发脾气。多喜乐,性情开朗,待人热情。
易发症状:心悸,失眠,水肿,疮疡,血证,自汗盗汗,视物不利,小便涩痛,关节酸痛
发病倾向:心脏病,皮肤疾患,痈疽肿毒,各类出血,痹证,暑病。
◆土形:
典型体征:偏矮胖,头大,手足短,肌肤圆滑,肩厚,颈短,腹宽大,皮厚肉缓,典型外貌:头形上下等大,边角圆滑,或两颐稍宽,面多肉,口大,唇大而厚,鼻准大而鼻根矮。
典型气质性格:宽厚,朴实,本分,缺乏主动性,保守,注重实际,步态悠缓,性情平和,不易激动,随遇而安,不冒进,考虑问题全面,能容纳、协调不同意见,城府较深。
, 百拇医药
易发症状:腹满,腹痛,泄泻,便溏,便秘,黄疸,消渴,倦怠乏力,口舌溃疡
发病倾向:脾胃病,口齿病,痿证。
◆金形:典型体征:肤色偏白,偏瘦高,胸长,腹短,骨骼大,手足长,关节突起处明显,肤急,筋骨欠柔韧,腹小,头小。
典型外貌:面白,“申”字形头,颧高,鼻长,鼻根高,长脸,目小,耳小,外貌棱角明显。典型气质性格:直爽,简练,干脆,步态稳健,刚直,富于魄力,好高骛远,勇猛,固执,喜杀斗,欠和气,严谨,苛刻,寡恩。
易发症状:咳嗽,喘闷,胸痛,短气肩背痛,咽痛,声嘶,鼻塞不利,便秘,水肿,小便不利,癃闭,骨节痛,皮肤疾患。
发病倾向:肺系咽喉病,肩背病,鼻病,皮肤病,◆水形:
, 百拇医药 典型体型:肤色偏黑,身材偏矮,大头,腹背长,腰厚,臀稍大,手足短,胫肥,指短,发密而黑。
典型外貌:面偏黑,发际矮,鼻矮,眉黑,两颐宽,下颌圆厚,耳厚,鼻小
典型性格气质:机智,灵巧,步态、反应灵活,诡谲,善辩,随意,善音乐,喜活动,有创造力,富于灵感,好幻想,喜自由。
易发症状:腰痛,水肿,泄泻,耳鸣,骨节痛,咽喉不利,消渴,男子小便不利,女子带下胎产病症
发病倾向:肾,腰腿病,脑髓病,咽喉,生殖系病证。
2、六经
太阳:身材、体型偏高大,背直,胸满,昂首,肩宽,面亮泽,声洪亮,天庭高满,目光明亮,头形偏圆
, 百拇医药
性情:宽宏,有远见,富于气魄,稳重,善顾大局,豪迈,喜言大事,不计小得失,不拘小节,喜排场,重形势,开朗,富于感染力。
发病倾向:眩晕颠仆,头风,胸背腰脊痛,小便不利,腰腿痛,痰饮病,痔,喘闷。
阳明:肌肉结实,体型饱满,鼻大,方面,多肉,面红润,男子多须,声音充实而略带沙哑,头形偏扁。
性情:睿智,喜思考,讲求实效,做事专一,目的明确,细致有耐心,富于自信,善于合作,重视实践,缺乏决断,善于计划,讲究规矩。
发病倾向:胸腹满痛,便秘,鼻咽不利,口渴,齿痛,面部疾病,癫狂,痈疽
少阳:头形偏长,额角发际高,目光灵活,表情丰富,声音清亮,面色清亮
性情:精神奕奕,好争辩,好表现,富于攻击性,积极上进,凡事争先,喜炫耀,闻过则怒,做事不定,喜独干,多想法,多主见,果断。
, http://www.100md.com
发病倾向:胁痛耳鸣,头痛目眩,口苦呕逆,脘痞,失眠,心烦。
太阴:色偏暗,形偏短胖,肉缓,腹大,两颐大,声厚浊不清,面色不鲜,垂肩颓背,神态安静
性情:心安,本分,守旧,节俭,呆板,懒惰,被动,目光局限,好占小便宜,做事安稳,节奏缓慢,多忧喜叹,和气少怒。
发病倾向:腹胀,腹满便溏,纳呆少气,肩背痛,心痛,水肿,黄疸鼓胀
少阴:身材偏小,骨小肉瘦,目小,眉短,神色不彰,颧骨起,颧弓明显,面薄,双目欠神采,声小气弱。
性情:懦弱,自卑,好与人计较,喜独处,不善合作,好钻研,多愁善感,心胸狭隘。
发病倾向:筋骨疼痛,精力不济,昼不精而夜不寐,腰痛,气喘,时作飧泄,消渴,咽喉不利,男子精少,女子不孕
, 百拇医药
厥阴:身材偏短,多眉多须,发黑浓密,头扁,颧平,下颌宽而平,颜短,面目多青黑少泽,声音不扬,筋脉多明显。
性情:喜忧思,反复考虑,缺乏主见,喜创造,做事有新意,善洞察,分析,有远见,诡诈多变,心计重重
发病倾向:心悸,心中饥痛,口渴,疝气,生殖系病证,烦心,癃闭
有限的篇幅并不能把所有的材料都列出来,也不能保证每个细节的准确性。最终的结果只能有待感兴趣的各位一同探讨,拟定。而且中医的精髓并不在细节的争执上,而在于“心”领“神”会。这正如一个“雨”字纵有一千种写法,都能表示“雨”的概念,只要我们能认出来就行,而没有人会规定它必须由多少个墨点怎么排列分布构成。但是有些人在领会中医的概念时,并没有把眼光放在它的“神”上,而是数那些“点”是怎么排的,是可取乎?分析体质也是如此,切不可拘泥于细枝末节的精确与否,对整体的准确把握高于一切。
, http://www.100md.com
3、5&6分型模式的特点
完成这一分型模式虽然是件艰苦的工作,但我们可以看到它基本实现了预想中的目标:
要素的精简性:五行与六气总共使用了11个要素,而且它们都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元素。从绝对数量上说虽然超过“七分法”、“九分法”之类,但由其排列组合却至多可表达900种体质(仅单重主客结构而言),足以丰富细致地描述体质的差异,是一种效率上的精简。
内在的完备性:单只是要素的精简只能说明理论的效率,而无法反映其系统性。事实上这些要素并不是我们随心所欲杜构来的,它们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整体联系,想要随意插入或删除其中任何一个都是不可能的。
假设前提的自然性:单是内在的完备性并不能说明理论结构来源的科学性,而要看其理论假设前提是否自然。本课题模式只有两个理论假设前提:1、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这个整体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包括5、6)分割出观察要素藉以说明其运动变化(这实质反映出中医理论“极坐标”的特性)。
, 百拇医药
逻辑的简单性:由以上三点必然衍生出逻辑上的简单性。虽然形象思维的因素可以使理论显得艰深不易理解,但就逻辑层次而言它是很明朗的,外貌、气质、性格、发病倾向在体质的框架内形成直线对应。正如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从形式上具有绝对的简洁性,而其背后隐藏的含义就不是容易窥测到的一样,逻辑的简单性也同时意味着内涵的深刻性。
那么这样一种体质分型相对于其它模式而言有什么特点呢?在此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体质构成与生理构成相统一
如前所述,人体表里分别是由六经、五行构成的整体,它们是生命的本质要素(《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其生五,其气三)。体质的倾向也可以理解为这些要素的分布倾向。因此用五行六气组建体质分类模型,可以从更基本的层面反映体质面貌,使体质构成与人体生理构成很好的统一在一起。相对来说,寒热虚实等要素虽也能从一定侧面反映体质差别,但其本身并非形体构成要素,因而无法反映出生理倾向。
, 百拇医药
第二、体质生理与病理相统一
以往的体质学说侧重于分析病理,而忽视看其“生理”的一面,结果常以“正常质”指代大多数人群。“正常质”是不能说明体质差别的,只能使体质应用受限。在五行六气模式中生理与病理是以完全融合的面貌出现的,是体质“常”与“病”两种状况下的不同反映。而且,体质倾向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发病倾向与内在病机,这对临床分析病机病位而言是尤为关键的。第三、心理与身体相统一
本模式摒弃以往研究中主要强调症状的倾向,将性格气质与形体等因素放到首要地位,把心理与身体视为一个统一体。虽然大多数学者主张把体质中的心理与身体因素分割开,但实际在中医的认识中从来就没有分开的“形”和“神”,二者正如一篇文章的文字与其主旨一样,是不可分割的。第四、高度的形象化思维与临床实用性相统一
从五行六气探讨体质分型,实际上是将五行六经的特性以人体为基础的具体化和形象化,因此在描述与判断上有很大的形象成分。这对初涉者而言可能造成很大难度,但它保证了整个模式的灵活性不会被具体条框僵化住。而且随着理解的深入与应用熟练程度的增加,它完全可以形成一套独立于辨证论治模式的参考体系,从而真正具有实用价值。
, http://www.100md.com
4、扩展
那么这一模式是否就以很完善了呢?绝非如此,我认为至少在以下几方面仍可以扩充:
(1)、寒热虚实
这是我们一直熟悉的思维套路。相对于五行六气而言,包括寒、热、燥、湿、虚、实等,又是一套独立的要素体系,它用于判别物体的实体属性特点,由于其显著的直观性,而易为临床接受与应用。将其作为体质判别要素,是完全可行的,但由于辨证论治主要也是从这类要素入手,而它对疾病的发生转归等信息预测缺乏足够的灵活性,所以本篇不想对其进一步详细论述,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5&6”模式的研究上。
(2)、八卦也可以考虑?
其实,任何符合中医思维方法的要素体系,都能提供一个明确的角度。与中医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周易》,其八卦要素就能为我们分析体质所用。从一定程度上说,它更具有系统化特征。很多人把八卦神秘化,其实与五行一样,它也是分析事物的一种角度。它侧重的是事物的内在动机。本来这应当成为中医理论要素的一个很有益的补充,但历代在这方面的发展实在欠缺得很。从“八”的角度论体质又与前面不同。如乾卦人特征是喜统率,领导,占有欲强,固执,目光长远,胸襟开阔,病多与头、肺、骨、背、经络有关。坤卦人特征是容易顺从他人意志,易受环境影响,依赖性强,病多与脾、四肢、腹、血络有关。离卦特征是心志散漫,合群,好表露,富于热情,少心计,等。病与心、胃脘、颜面、目、膀胱、女子胞等有关。坎卦特征是精力集中,做事专一,善于深入思考,不太自我表露,坚定有恒心等。病与肾、腰、耳、骨、脑、男子精室等。震卦特征是易受压抑,富于反抗精神,做事冲动,有奋发精神等,病关肝肺、胸中、头巅顶、足等。巽卦特征是活跃自由,不拘束,随便大方,喜游走,信息灵敏等,病关少腹、两胁、两股等。艮卦特征是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做事喜十全十美,富于理想,干劲充沛,积极向上,永不知足等。病关于胃肠、胆、肩、臂等。兑卦特征是容易满足,欢悦少虑,目光局限,注重细节,强调外表,多嘴多舌,好生是非等。病多发于心包、肺脾,口舌、皮毛、爪齿等。
, 百拇医药
(3)、展望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人体体质是一个复合的多维立体结构,而非单一的点线分布。五行与六气可以作为其骨架基本结构,而六纲(虚实、寒热、燥湿)与八卦可以作为其外围的扩充。也许将来还会发现其它某些重要的观察角度,但我认为这已基本上反映了体质的主要面貌。通过对体质的综合定位,通过对各相关要素的关系推算,我们将能得到判断疾病发生与发展和转归的有益参考。如果继续将上述思想完善与具体化,对本课题时间与精力而言,均已超过了允许的范围。本课题的重点仍放在5&6模式的研究,而对其它方面仅初涉端倪。相信完全系统化的中医体质构架模式离此并不遥远,那时,扁鹊望齐侯的故事也许同样出现在我们的临证实际经历中,我们也能切切实实地感到中医是发展了。
(三)五行六气体质诊断特点
1、体质诊断的出发点--推求征兆
, 百拇医药
中医有句格言,叫“阴阳者不可见,可见者水火也”。《内经》又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如何判断是阴是阳?关键在于抓住“征兆”。事物的特点有千万种,而能代表其关键倾向的,就是其“征兆”。事物的具体特点可以用语言来描述,而征兆是很难用词句来描述的。不理解中医的人往往把事物具体特点与“征象”相混淆,从而把生动的灵魂机械化,造成误会。与“象”打交道和与“物”相比要复杂得多。“比类取象”并不是一句空话,它要求观察者有丰富的感受力,敏锐的捕捉力,迅速的直察力,广泛的接触面(尤其是对艺术的鉴赏情趣),系统的思维,把零散的感受日积月累综合起来,形成对“象”的初步认识。有了这个出发点,才谈得上去“比”万类取“征象”。否则“象”无所比,还谈得上什么“征兆”呢?
2、望而知之谓之神--首重望诊
怎样获取事物的“征象”?我们有必要着重探讨一下中医的望诊。在四诊中历来把望诊置于首位,在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体质学说中,望诊是体质诊断中首要和关键的一步。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面对外面的世界收集信息,无非通过人的五官来进行,其中视觉占了最重要的地位。有资料说人的对外接触中有80%的信息来自于视觉,作为心灵之窗,人的眼睛不但能观察到他人的外貌、活动,更能通过视觉直接感受到对方的神态、气质、心理等内在因素。设想如果闭上双眼,还能谈什么“木形之人”、“土形之人”么?今天的体质学说正是为了让我们能充分利用这80%的信息,为疾病辨证提供有益的帮助。相信在这个背景下的诊断与治疗,用“神”字描述也不过分。第二、相对于“病”或“证”而言,体质有其相对的恒定性。一个病人可能两天之内变一个证型,却不可能在10天之内变一种体质。脉诊虽然能把握一个阶段内的气血盛衰、邪气进退情况,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波动较大,不可能非常恒定的反映出“体质”这一稳定的内涵。同样的道理,舌诊主要用于诊查气分、血分的变动情况,其意义也很局限,而问诊所收集的症状信息变化就更大了。唯有望诊收集的气质、形貌等的“征象”更有稳定性,能比较恒定的反映对象的一些本质属性。同时,体质应用的对象是所有人群,而不仅仅是病人。要对大多数无典型症状的健康人把出个指下了了,问出个子丑寅卯,是件不太可能的事。当然,从脉诊与问诊中搜集些有关素体情况信息,还是可以为我们判断体质提供帮助的。
, 百拇医药
3、揣度定位
据说施耐庵在写《水浒》之前,并不马上急于动笔,而是请画师将一百零八个人物逐一画好,挂在墙上,然后面壁而立,朝夕揣摩,推敲其性情、言语、气质,待丝丝了然之后,方才下笔。故《水浒》中虽英雄豪杰众多,然个个分明,人人与众不同,实得于揣摩之功。中医的体质诊断与此类似,并非如摄像机一般的将信息简单录摄,而是由形入神,由神定气,由气论病,逐层深入的信息深加工处理过程,其中不断穿插着反复的验证和修正,最终获取相对稳定的认识。
因此五行六气模式虽有其直观性,但从一定的角度而言也是其艰深晦涩的表现,对于一般最初接触的人来说无疑令人坠入五雾云中。即使有详细的说明,形象的参照,在实际判断时仍会心中不甚了了,这也是本人曾经经历过的阶段。正如古语所云:曲径通幽处。此时除了深入领会五行六气概念的内涵,反复积累经验,对比排除也是有用的方法。首先不急于定位其“是什么”,而考虑“不可能是什么”,层层排除,获得最终可能的倾向。
, http://www.100md.com
(四)、进一步说明
虽然五行六气的体质分型框架已经完整的呈现出来,但是还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说明。
1、气质与体质
对体质有多年研究的何裕民先生认为当今对体质的概念有三类看法:(1)身体素质。(2)心理素质。(3)心身统一性。并认为生理特征是体质的本义。施氏亦持此说。薛氏、曾氏基于现代心理学分析《内经》体质学说,认为体质包括了心理学个性、性格、气质诸内容。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形”和“神”究竟哪一个是体质的关键。由于受现代科学分析论思维方式的影响,大多数学者都重视身体机能,而忽视心理特征研究。而从中医的整体观看,“形”与“神”之间并不是相互分开的。拿中药来说,例如磁石质重而下坠,故能镇心安神;蝉蜕质轻而浮,故能去皮表之风(当然要符合“自然”的原则,否则就会闹出“塑料管能否利水”之类的荒唐问题出来)。古代虽有“神农尝百草”之说,但这种“司外揣内”的方法,很多时候也是医家获取对药物的药性认识的手段。同样,体质虽有形质的一面,但对其起主导作用的,仍在于“神”的不同。在先天,“神”可以理解为基因的功能特征;而在后天,“神”则直接在心理特征与脏腑机能偏倚上得到反映。正如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适应,二者总是存在着内在的一致性。在《庄子·逍遥游》中,更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耳”,把“形”和“神”都丢到一边,直呼为“气”。从这个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气”质即体质,心身永远是统一的。
, 百拇医药
2、关于“标准化”
在讨论体质分型时,本文不遗余力地罗列了每一种类型的特征,其唯一目的在于引导读者对其有个初步的印象和参考。如果以此作为评测一种体质倾向的标准,是与本课题的研究精神完全相悖的。辩证唯物论强调一点就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或者说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体质分析判断到什么程度,得到什么结论,在不同人眼里绝对是有差别的。但中医的生命力在于它有一套完全有别于现代科学的概念体系,其奇妙之处,在于能“大则无外,小则无内”,最终却能“浑束为一”。(《灵枢·禁服第四十一》)要明确认识它并不容易,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而达到一定深度以后,一些原本模糊的认识就会清晰起来,在这个层次上,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智者所见略同”,这个“同”,就是标准。因此勉强制定什么“标准”,多少有点舍本逐末的意味。《内经》没有这样做,《伤寒论》也没有这样做。对中医理论的艰难摸索,是任何学习中医的人都要经历的一个不可回避的历程。
3、体质的恒定性与可变性
, 百拇医药
正如山川地貌可以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人的体质在一生中也会改变。促成人体质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环境,心理,饮食,气候等(这一点已为学者共识),但我认为人体内部的机制更重要。具体来说,青春期前后,生育前后,中年向老年过渡期间,人体内部气血阴阳变化较为剧烈,体质也将随之发生一定改变,尤以女子更为明显。但必须注意到这种改变是缓慢的,部分的,体质仍有其相对恒定的一面。
4、与《内经》体质分型的差别
有人会发现本课题的分型结构与《内经》的有差别,这是事实。《内经》中也有五行分法,但次级采用了手足上下的经脉分法;《内经》中关于阴阳用了四象分法,而本课题直接取用六经分类。《内经》没有谈及主客轻重问题,而本课题力图使其构成一各有层次轻重的复合体。可以看出,《内经》只是举出一个简略的纲要,并非很具体详尽。我们正是按它所启发的思路,用其一贯秉承的方法,对其分类加以充实完善,使之向临床应用不断靠近,貌似有别,灵魂却是一致的。
, http://www.100md.com
(五)、体质的群体概貌
到现在为止,本文还只限于对个体体质的讨论。实际上不同的群体也表现出不同的体质特点,没有这一侧面,对体质的认识也是不完整的。
1、 性别体质关于性别体质差异有人专门撰文论述,所以这里不重复它们的结论。
本课题设计的是56分型模式,但发现用它来描述性别体质并无很大意义。真正描述这一差别来说,《周易》的理论更为有用。《周易·系辞上传》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子偏于“乾”卦体质,老年更明显;女子偏向于“坤”卦体质,老年也更明显。《易》又有“坎男为月,离女为日”的说法。同样女子体质倾向“离”卦,病与心(火)、血关系多见;男子体质倾向“坎”卦,与肾(水)、精气关系多见。在《周易》中,乾、坎、艮、震都是代表男性的卦象,坤、离、兑、巽都是代表女子的卦象,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在体质上也各具不同意义。2、 年龄体质人们观察到许多疾病与年龄有直接联系。从而使人联想到年龄与体质的关系。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提出“小儿为纯阳之体”、“高年多肾虚”之类的说法。从六气上说,不同年龄阶段与体质有一定的关系。
, 百拇医药
小儿、少年:小儿初生柔弱,但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期,生发力强,而内环境相对不稳定,偏少阴、少阳、厥阴体质,易患寒热、泄泻、积滞、虫证等。
青年、中年:富于朝气,体力充沛,但逐渐趋于成熟,走向衰老。身体机能相对稳定,偏少阳、阳明、太阴,易患肝胆、脾、胃肠病变。
老年:精力不济,体能下降,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偏少阴、太阳、太阴体质,易患心肺、脑、肾、膀胱、骨髓、脾胃病。
3、 地域体质
《素问·异法方宜论》最早提出不同地域对体质的影响。指出“东方之地”“其民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西方者,金玉之域,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等等。何氏等曾经过专门调查,证实人体体质构成确与不同地理区域有明显关系。这是从四方地域来说,至今仍有其指导意义。除此之外,局域性的地域特点对体质和发病也有影响。如克山病多发于黑龙江省克山县一带,鼻咽癌以广东省为高发,肾结石为我省的多发病,等等。对地域体质的判断,宜从五行出发。根据观察,大略来说,江西人多偏金水体质,广东人多偏金火体质多,从不同地域考察体质构架,是一个尚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 百拇医药
跨越不同地域的不同种族在体质上有不同属性。总体上看,白人偏金客火之气,黄色人种偏土客木之气,黑色人种偏水客土之气。总之,在不同的风土背景下,人群体质各显特色,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可能就此深入探讨,更多丰富的内容有待进一步充实。
以上作为主体构架的补充,从性别、年龄、地域三个角度初步构画了群体体质概貌。因为不是本文重点,所以叙述简略,主旨在使本课题的体质理论更为全面,使我们能在诊断时考虑得更周详些。
三、体质应用初步
※历代中医名家都是体质应用高手
并非在最近一些年才有人注意到体质学说的临床应用。大凡中医名家都对此颇有造诣。远至张仲景,叶天士,近至张锡纯、蒲辅周,都善于从体质上把握发病与治疗的大局,可是他们并没有将它加以提炼,而只是作为一种感觉保存起来,这也许是中医讲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原因之一吧。
, http://www.100md.com
我们即将讨论的就是如何将其具体应用到临床上。
(一)、什么时候要考虑体质因素
疾病是复杂的。并非任何时候体质因素都重要。什么时候把体质因素放于首要位置?什么情况把其它因素优先考虑?这个原则,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发于常者,求其常;发于变者,推其变。
疾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偶然性,又包含有必然因素。例如,天气变冷,卒然受寒,引起胃痛。天气的变化是个外因,身体内环境的改变是内因。有内因为基础,外因才能起作用。同样是受寒,有的人表现为感冒,有的人声嘶,有的人腹泻,有的人头痛。这种内在的发病背景,就是人的体质背景,或说素体倾向,即是“常”。它基本上左右人的一生。如有的人先患甲肝,再患慢性乙肝,又并发胃病,继而患风湿性关节炎,颈椎骨质增生,结核性胸膜炎,转向肝癌,肺转移,骨转移,脑转移,最后死于肺部感染,可能就是“金克木(主木客金)”为基本体质背景的。一般来说素体病都有一个逐渐发展、逐渐演化的慢性过程。所以主要由长期源于内部的整体平失调引起的发病,都是体质学说应当应用的范畴。它不仅限于慢性病症,也包括大部分急性病症。例如火克金形之人,发病都有急骤特点,例如有的人先得急性扁桃体炎,转成急性肺炎,遗留慢性支气管炎,继而发化脓性鼻窦炎,副鼻窦炎,习惯性便秘,又于夏天发疔疮,中暑,晚年又发急性前列腺炎,老慢支,肺气肿,肺心病,最后死于心衰。整个一系列病症都是以“火克金”为贯穿的,这就是所谓“发于常”。那么什么是“发于变”呢?例如热病大汗出,阳气虚脱,不管什么体质都要考虑回阳救逆了。又如夏月饮食不洁,上吐下泄,首先要用藿香正气散调理肠胃;凉药攻下太过急泄不只,宜用理中安脾温中;妇人产后气血亏虚之发热,张景岳的加减柴胡引不失为良策。其它如跌损,烫伤,中毒、失血,都是由于疾病发展的某些具体环节,或机体受外界因素干扰,素体矛盾并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要考虑“随机应变”了。这时对症状的捕获与分析和脉诊、舌诊的观察就尤为重要了,细致的辨证论治也将深入展开。总而言之,体质是服务诊察活动的底层,而具体的辨证则占据诊察的表层,两者互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 百拇医药
(二)、怎样从体质判断发病
在前面我们已经接触了很多从体质判断发病的例子。五行六气分类的最大优势也即是其直观性。其判断发病的原则简单到一句话就是:有是气即关是病。这一点与《素问·金匮真言论》所云:“东方色青,入通于肝……,是以知其病在筋。”,“南方色赤,入通于心,……是以知其病在脉”等主旨是类似的。五行六气与脏腑经络的对应关系可以很明确地为我们提供疾病的发病参考。比如一个便秘患者,看似肠胃病,而诊为木形体质,仔细询之又有少腹滞胀,大腹无所苦而不拒按,两胁隐痛,情绪紧张等症,脉弦细,舌淡苔润,则肠胃病是表象,实为肝病。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实际在临床,情况也许更复杂些。例如一个主金客水的少阴厥阴形人,就可能有痰饮咳喘,胸痹拘挛,历节风痛,肺痨骨蒸等发病方向,但当其出现胃病时,是不是就与金、水、少阴、厥阴等病位有关呢?就需要进一步鉴别。一般来说,在疾病的中后期,体质因素有着更为重要的参考意义。如果胃病是出现于此时,而症见噫气频频,时哕,干呕,水泻,心下攻冲烦闷,则病虽在胃,实则可能肾肺肝三藏真气俱损矣。
, http://www.100md.com
虽然五行六气有直观性的特点,但以下几点仍是当前未解决的不足,提出来一同考虑:一、它只能“大概”确定疾病所属系列,难以进一步准确定位。例如,与“火”相关的部位就有心、血脉、小肠、舌、目、耳、心包、三焦、命门、背、胸、面等,进一步定位则缺乏依据。二、它虽能提出疾病的倾向,却不能评估其严重程度。而通常情况,病人对“这个病要不要紧”比“这是个什么病”更为关心。(对以上两点,本人管见以为,似乎应当从人体较为恒定的信息部位,如掌纹、虹膜、耳、面等发掘诊断依据。)三、它不能在时间上提供一个发病参考。《素问·阴阳二十五人》虽然有时间定位论述,但时代久远已不可考。如何找出人体五脏六经盛衰规律以及其与天象、时间变化的作用以判断疾病发生的可能性,是个非常令人感兴趣而异常艰巨的问题。
(三)、用体质指导临床
用五行六气的体质分型理论指导中医临床,古人没有论述,当代也没有报道,因此这只是一种理论探讨,有效性与否只能待客观实践来验证。但作为一个完整的体质学说,这又是关键的核心部分之一。其中有两个原则是必须始终遵循的。
, 百拇医药
1、治病求本
体质学说带给我们的便利在于能从复杂的疾病表现之外探察疾病本质。不论是疾病过于复杂,还是没有临床症状,在体质的角度,都可以找到直接的思路。例如咳喘的病人,可以从肺、脾、肾、心、肝五脏论治。若诊为太阴水土形质,兼见面黄、腠理松浮,大便多溏,脉缓弱,则从补土生金论治无疑,而不必一味宣肺化痰。又如某些神经官能症病人从上到下都有症状,若见木土形证,则舒肝达脾可能十之八九。
体质对临床治疗思路是预示性的,这一点直接为我们提供便利,而且是“因人制宜”最直接的体现。例如同样受风寒,阳明金形人可能要用麻杏石甘汤,太阳火形人可能要用麻黄汤,又如同样是痹证,太阳之人要考虑寒气内结,阳明之人要考虑筋脉不濡,少阳之人要考虑气血不畅,太阴之人要考虑营卫不利,厥阴之人要考虑血脉挛痹,少阴之人要考虑肝肾虚损。不同体质有不同参考。此外不同年龄、性别、地域的体质特点也是我们临床用药的重要参考。例如小儿发热多以柴胡剂效果好,归之于少阳体质多;老年病多以六味地黄进退,归之于病加少阴之位者众;妇人带下用当归芍药散多中,因妇人之体血分之病居半;西北之域用附子愈两不称奇,因高寒之地体从三阳而化;东南之地用药轻柔灵巧为善,以其湿热之地卑弱气偏三阴而然。
, 百拇医药
除了汤药,在针灸、按摩上,五行六气的体质背景也是很有参考意义的。精于经络辨证的于书庄先生就很强调辨经络的问题,例如牙痛不一定就要责于阳明经,有时要考虑少阳风火上燔,并从耳门、丝竹空或浮白、完骨等穴找到压痛点。但是怎样辨经络?除了从症状上考虑,辨体质是更直接的办法。弄清了体质,才能有的放矢,不杂乱施治。从找穴位压痛点,到取穴组方,都将更有辨证意义。这也就是《灵枢·根结》所说的“必审五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虚实,皮之柔粗,而后取之也。”
2、平调于权衡五行六气体质分类的意义远不止针对病位用药用针,对调整人体机能平衡来说,也有其直接意义。
五行系统本身就是个互相制衡的系统。其调控原则有两个:一是“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二是“亢则害,承乃制”。它们都是生克乘侮规律的具体运用。例如火形人,偏实从热化者,宜泻其子(泻肠胃之实,如凉膈散),偏虚从寒而化者,补其母(补肝温阳,如当归生姜羊肉汤,胶艾四物汤),亢则承之以水(如犀角地黄汤),侮则泻之以金(如泻白散),生克乘侮规律的灵活应用可以为体质治疗提供广阔而丰富的思路。由于单纯属于某一形的人少,而两三形兼合的人多,下面试图举其大概规律:
, 百拇医药
金寒水冷,温之以火:金水质人多偏寒体,宜注意温培阳气。
风火相煽,销之以金:木火质人气机偏浮热,宜注重潜阴敛阳。
金木不平,安之以土:金木之人气血机能不易协调,应调和中焦促进气机升降平衡。
火土炕焦,济之以水:火土质人气火易壅易旺,宜注意用凉润之剂导散。
水流土涣,收之以木:水土之人气机涣散,多有溏泻之苦,应注意升提。
水火不交,和之以土:水火质人易水火升降不调,心神不定,坐卧不安,宜安中,和中,守中,以利水升火降。
火旺金销,救之以水:金火质人苦津液受烁,肺气受削,宜滋水涵金。
水木漂浮,归之以土:水木质人气机易动窜,富于神经质,脏腑不易安定,宜安中培土,使其固守气血。
, 百拇医药
金土相壅,导之以水:金土质人,常苦痰湿水气壅聚,宜开通水道泻水渗湿。
大概来说,在五行中,水土更利于促进机能协调,而木火则倾向于打破平衡。这也就是水土之人偏静而木火之人喜动的原因。协调的机能更利于健康长寿,所以《内经》说:“阴精所奉者其人寿,阳精所加者其人夭”。除了五行,六气对考察阴阳平衡同样很有意义。
太阳之人:属太阳者阳气易浮,阴气不固,治疗时注意慎用辛燥和升提药越其阳而劫其阴,否则易生风眩卒中。
少阴之人:属少阴者阳气不振,偏阴寒之体,治疗时注意不要用凉药伤其阳气,否则阳气一陷,元气无根。
阳明之人:属阳明者多气血壅聚之苦,多偏火体,治疗时宜注意用通导疏散之品。
太阴之人:属太阴者多气血散漫,不宜过用通行走窜之药,即使有壅滞也要半收半散。
, 百拇医药
少阳之人:属少阳者易气机郁滞,不宜过用甘润粘滞,宜用疏达之剂。
厥阴之人:病厥阴者易气机动荡不宁,五脏不安,不可过用疏散,宜以酸甘收之。
总的宗旨,就是要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平衡状态。这也是中医根本的治疗原则。
※体质与用方
令人尊敬的日本汉方临床专家矢数道明先生在其所著《汉方临床应用》中列举了几十种疾病的中医治疗。其思路简洁而务实,灵活而扼要,令人称讶不已。矢数先生将用方的关键定位于体质,这是其独特之处。例如防风通圣散,矢数将其用于白内障,肩周炎,冠心病,头痛,便秘等多种病证,认为其体征是肥胖体质,身体较充实,体力盛,腹部膨满,邪结腹中呈“太鼓腹”等。其实由我们体质分类看,很可能属于太阳火土形人,又如桂枝加芍药汤,矢数总结其体征为偏虚弱,腹肌柔缓,胃肠虚弱,易疲劳等,而从我体质模式来分,大概属于太阴形人。其它如小柴胡汤,当归芍药散等,其体征都可以找到在五行六气中的定位,而且与组方方向基本一致。日本人向来善于走捷径,这种一方一体的思路,很可以让我们也拿来仔细消化一下。朝鲜也是受中国文化影响非常多的地方。他们的“中医”更独特:将人群分为太阳、太阴、少阳四类,每类在开药时都有专用药,其中太阴人用药106种,少阴人用药72种,少阳人用药90种,太阳人用药10种。例如对少阳人治病就必用柴胡,这更是不折不扣的体质医学。这些不同民族的体质用药经验,绝不可因“不正统”而不屑一略。当我们临证时搔耳挠腮,举棋不定时,不防留神一下患者体质。
, 百拇医药
(四)、从体质判断预后
从中医判断预后远没有西医简单和准确,因为西医对“病”的认识要详尽和丰富得多,而中医在“病”的概念上远没有西医准确和丰富。古代曾有很多从望诊、脉诊判断预后的记载,可惜多已不传,无从考究。从五行六气体质分析预后是希望对此有所充实。
1、本体病与非本体病 由于体质有不同五行六气属性,因此对患者而言,疾病也有“本体病”与“非本体病”之别。例如感冒咳嗽可能是每个人有曾经的发病经历,但对属性为“金”主气的人来说,这是其本体病,不但易发,而且易迁延,发展为宿疾,尤以兼火客气的为甚,因此应注意调治。而对其它主气的人来说则不一定很严重。又如对太阳形人来说,眩晕是其本体病之一,久不治则易变生中风卒仆,兼木火形者尤甚。而对太阴水形人则这种危险小得多。
2、疾病传变 人的一生可能会发很多疾病,但由于素体体质的存在,它们最终会向“本体病”传变,例如肠胃病是非常普遍的。在发病之初不同体质人表现就可能不同,如木形表现为痛,金形为泻,土形为满,火形为呕逆,水形为肠鸣漉漉。其发展为趋向本体病转变,如木形转为胆结石、血管神经性头痛,金形人转为咽喉炎、慢支,土形人转为萎缩性胃炎,火形人转为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高血压,水形人转为慢性肠炎等。总之,越是接近其终结阶段,“本体病”的趋势也必将越明显。因为本体病的趋势是固定的,所以同一个病对不同人来说预后可能不一样。例如乙肝病毒携带在本省发病率极高,他们大多无典型症状表现。对于此病,我认为主木客金的少阳人较为敏感,易向慢迁肝及肝硬变发展,疗效相对较差,本课题所附的肝病体质调查证实这一观点(见附录1)。又如慢性肾炎,似以水土太阴形人较为多发,而且易迁延。从个体出发而不是从“病”出发对疾病预后做出个大致判断,可以更加丰富我们的预后信息。
, 百拇医药
《内经》对五脏六腑气绝表现有详尽的描述。现将《灵枢·经脉》篇有关论述总结如下:
手太阴(肺):皮毛焦,爪枯毛折,丙日笃丁日死。手少阴(心):脉不通,髭色不泽,面黑如漆柴,壬日笃癸日死。足太阴(脾):肌肉软,舌萎人中满,唇反,甲日笃乙日死。足少阴(肾):骨不濡,骨肉不相亲,齿长而垢,发无泽,戊日笃,乙日死。足厥阴(肝):筋急引舌与卵,唇青舌卷,阴缩,庚笃辛死。《素问·诊要经终论》描述了六经之终的表现:“太阳之中,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中风?败血症?)。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寰绝系,绝系一日死,其死也,色青白,乃死矣(癌症?神经系统疾病?)。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矣(肝昏迷?急性肝坏死?)。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尿毒症?)。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肠梗阻?幽门、贲门癌?)。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糖尿病?)。
, http://www.100md.com
(五)、将体质学说用于养生预防
中医有句格言,叫“上工治未病”。就是说最高明的医生是预防专家,而不单是在治疗上显胜一筹,尤其在物质生活日益充裕的今天,预防观念逐渐受人们重视。虽然很多人知道要养生防病,但却不知从何着手,应当侧重于哪些方面。有的盲目的跑跑步,或打打太极拳,吃些所谓“保健食物”、“抗癌食品”之类,不一定都有满意的效果。我们希望五行六气的体质学说会对此有所帮助。这里同样有两个原则:
1、知根守本,防患于未然。
根和本,在中医上一般指脾胃和肾。维护先后天根本在预防上当然是有很重要意义的。但我们在此把它定义为人的体质倾向,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分析这句话毕竟出问题的不单是脾胃和肾。
要在器质或功能检查尚完好的情况下发现五脏的病变倾向,这在现代医学是很难办到的,而五行六气的古老思维反而更能看出些问题来。例如少阳木形人往往有过敏体质,例如表现为吃鱼虾之类容易生风疹等。有些人伴有敏感,精神易紧张等。对他们来说,饮食就需要避免鱼、虾、酒、海味,宜多食平和食物,避免环境、天气巨变刺激、身体剧烈运动及情绪的剧烈波动,要心平气和,怡情逸性,因此体质属性对养生指导是具体而明确的。例如饮酒,有的人易醉,有的人不易醉,其中就有体质倾向。在总体上说,似乎厥阴阳明的木形人对酒精最敏感,这类人肝气素旺,对酒精远离为佳。慢慢分析并仔细总结,会有更多的规律可循。
, 百拇医药
因为个体体质属性差异,所以对不同人来说,充分关注自己本体属性倾向,才能有针对性地预防养生。例如木形人要注意忌风,及时休息和放松情绪;土形人忌湿,宜经常导引活动,防止肥胖;金形人宜食猪肺、猪血、萝卜、冬瓜等有助肺气清肃之品;火形人饮食注意避甘厚滋腻,防止痰结心下而发冠心病之类心脏病。
2、补偏除弊,救过与不及
这与前面谈治疗时提到的“平治于权衡”的原则是一致的。预防的实质,也就是在人体机能失衡之前将其纠正过来。孔子说:“五十而戒惰”。大致来说,人过中年以后,生机日减,凡事都见怠惰。此时必须要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朝气,这可以说是总体角度上的补偏救弊,但具体方法要具体分析。美国有位心脏病专家倡导慢跑对心脏疾病的良好作用,并亲身实践,结果猝死于慢跑途中。其实跑步本身是活动量较大的运动,对于金土之类人来说可能比较适合,而对于少阳木火一类人可能宁不如钓鱼来的适当。特别是人到老年以后,各种偏向有极端化的趋势,补偏救弊更显重要。纠正人体偏盛偏衰手段多种多样,有饮食的,心理的,运动的,环境的各个方面,而且每种方法都要具体看待。例如很多人都知道冬令进补,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大用参茸峻补,也许柴胡桂枝汤调和表里营卫保健效果更佳,而对另一些人来说,也许越鞠丸宣通诸郁更显益处。不当补而误补,反而会壅塞经脉,变生祸害。此外,现代社会远较以往复杂,社会心理因素在预防中也渐显重要。如太阴厥阴之人,多忧多虑,宜开达心胸,多多到户外活动;少阳阳明之人,多火多躁,宜练太极拳、书法,养花种草;金木之人气血不定,不宜练气功、导引,而水土之人心平气和,于此则无妨。又从环境上说,现代社会物质过度繁盛,工业污染严重,总体偏于金土壅盛,需水木清秀之气来济之,宜居住在空气清洁,水质良好的地方,无形中亦能增进身体健康。
, http://www.100md.com
可以看出,体质养生与辨证下药的道理是一样的。在中医的整体思维中,心理与生理,生理与病理,诊断与治疗,治疗与预防本来就是以完全融合的方式体现出来的。所以《内经》说:“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者,流散无穷”。实际上不止是体质方面,五行六气作为中医基本理论要素体系之一,是支撑着中药、方剂、针灸、推拿、内外妇儿等各门应用学科的重要基石。《论语》告诫后学:“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医学上也是如此,理无二致。
附录1、内经阴阳五行的体质分型学说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长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明佗佗然。太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上遗遗然。左角(一曰少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下随随然。钅大 角(一曰右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上推推然。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下栝栝然。
, 百拇医药
火形之人,比于上徵,似于赤帝。其为人赤色,广月引,锐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不寿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阴核核然。质徵之人(一曰质之人,一曰大徵),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上肌肌然。少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下忄舀 忄舀 然。右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上鮫鮫然(一曰熊熊然)。质判(一曰质徵)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下支支颐颐然。
土形之人,比于上宫,似于上古黄帝。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行安地,举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阴敦敦然。太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上婉婉然。加宫之人(一曰众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下坎坎然。少官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上枢枢然。左宫之人(一曰众之八.一曰阳明之上),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下兀兀然。
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为人方面,白色,小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发踵外,骨轻,身清廉,急心,静悍,善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阴敦敦然。钅大 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上廉廉然。右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下脱脱然。右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上监监然。少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下严严然。
, http://www.100md.com
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其为人黑色,面不平,大头,廉颐,小肩,大腹,动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绐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阴汗汗然。大羽之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上颊颊然。少羽之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下纡纡然。众之为人(一曰加之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下洁洁然。桎之为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上安安然。
灵枢·通天第七十二
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奇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急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
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常无悔,此太阳之人也。
少阳之人,諟諦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
阴阳平和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