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编号:10344622
悲剧本来可以避免——对医务人员心理健康问题的采访
http://www.100md.com 2004年2月12日 《中国医学论坛报》 2004年第6期
     前不久,某地一家大型医院的一位高年资医师在医院内自杀。此前另有报道,桂林市某医院的一名护士,无故以毒针将该院一位年轻医师扎死。就这两起案件的具体起因我们至今不得而知,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结论,那就是心理问题是其根源之一。作为高风险、高强度脑力劳动的职业,医务人员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如果这些压力得不到有效缓解和释放,某些心理素质不佳的医务人员采取极端的方式伤害自己或他人也就不足为奇了。为此,相关专家呼吁:医务人员自身的心理卫生素质亟待提高!有了心理困惑应积极排解或主动寻求相关专家的帮助,如果上述2个当事人都这样做了,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医务人员的职责是为患者解除病痛,然而当医务人员自身罹患某种疾病后却往往不愿求助于其他医师。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副所长于欣博士指出,医师是最忽视自我保健的群体,例如医师经常会提醒高血压患者定期测量血压,但患有高血压病的医师又有几个能定期测量自己的血压呢?医师自己患病后,特别是精神疾病,由于其“耻辱感”很强烈,他们不愿意公开讨论自己的疾病,害怕被同事、领导嘲笑,甚至因害怕失去职业而鲜见求助精神科医师。
, 百拇医药
    

    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比公众低


    于欣博士指出,不同职业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各不相同。与其他职业相比,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医院在政府与市场的夹缝中寻找生存发展空间,定位的模糊也造成医务人员要同时背负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和经营创收的重压;个别医务人员操守不良,整个行业形象也因此频频遭到媒体的诟病;医疗卫生“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性质,决定了医务人员从事的职业是高风险的,心理压力较大。

    深圳市精神卫生研究所刘铁梆教授介绍,医务人员平均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国外有专家总结出医务人员的职业特点有“4D”:divorce——离婚率高,由于医务人员工作繁忙,与家人沟通比较少,容易产生家庭矛盾;drug——药物滥用,医务人员压力大,常导致失眠,使得他们不得不长期服用镇静药物;drink——酗酒,重压之下有些医务人员烦恼无人诉说,遂采取酗酒的方式麻醉自己;disease——疾病,许多医务人员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等身心疾病,这都是由于压力过大间接导致的。
, 百拇医药
    近期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在美国大约12%的医师在一生中曾经患过抑郁症,但医师们似乎很难接受抑郁症以及其他精神科疾病应该被看成疾病的事实,当这些精神疾病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时,这种倾向尤其明显。同一般公众相比,医师自杀的危险更大。一项对14个国家1963年到1991年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男性医师的自杀率可比普通人高3.4倍,而女性医师的数字则可高达5.7倍。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的丛中博士介绍说,我国目前尚无医务人员精神疾患患病率的统计数据。李志鸿等曾对济宁市各大医院的142名急诊科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最突出的问题是人际关系、躯体化和抑郁。

    

    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下的危害


    丛中博士认为,医护人员心理健康长期失衡,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会带来多种危害。首先,会造成医务人员个人精神功能效率减退,进而还会影响与家人、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的人,会出现易疲劳、注意力涣散、精力难以集中、心境恶劣、紧张等精神症状,还会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挑剔、多疑、敏感、易激惹、冲动控制差等沟通方面的问题。其次,医务人员的心理障碍还会引发多种身心疾患,例如高血压病、消化性溃疡等。第三,医务人员的心理疾患还会降低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到对患者治疗的疗效。
, 百拇医药
    

    医务人员如何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刘铁梆教授认为,医务人员应掌握一定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技巧;而一旦患有了心理疾患,应尽早求助于精神科医师。

    第一,医务人员的工作非常忙碌,但最好在工作之余要有一些闲情雅致,有一些兴趣爱好。如上班的路上看看蓝天和周围的风景,翻翻与工作无关的娱乐杂志,和家人朋友一起逛逛公园等,这样都可以缓解自己紧张的情绪。但一定要避免采取不良行为缓解压力,如酗酒、服用镇静药物、家庭暴力等等,这种发泄方式只会导致心理健康越来越差。

    第二,学习必要的沟通技巧。医务人员经常要处理的人际关系包括医患关系、与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医护关系等。我国医学生在校教育中并没有专门讲授调整人际关系技巧的课程,而这恰恰又是非常重要的。医师在为病人治疗时总认为自己应该是主体,患者应该绝对服从。而站在患者的角度,他们又渴望与医务人员沟通,了解自己的病情,并将自己的意见加入到治疗方案中。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尊重患者,增加和患者面对面的时间,经常和患者交流疾病的防治知识,这样可避免大量的医疗纠纷,防止分散医务人员的精力。我国有调查发现,医疗纠纷的原因有70%都是由于医患沟通的问题导致的。关心、尊重病人,经常与其进行沟通,绝大多数医疗纠纷都是可以避免的。
, 百拇医药
    第三,主动求助。医务人员产生心理问题后,一定要有主动求助的愿望。心理学家指出,医务人员面对巨大的压力要善于倾诉,向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倾诉心中的苦闷,倾倒出“心理垃圾”,这样自身的压力会明显减轻,并且在倾诉的过程中可能就可以获得帮助。

    第四,如果确实已经患有精神疾患,应尽快求助于专业精神科医师以尽早获得帮助,及时解除心理危机重返工作岗位。由于医师很少注意自身的健康问题,他们常常自己充当自己的医师,采取自我治疗。而精神科疾病的用药专业性较强,精神科疾病的治疗药物副作用又比较大,普通科室的医师很难掌握精神科疾病的用药及剂量。

    另外,对于医院的管理者,在全面关心患者利益的同时,也更应该关注本单位员工的健康。医务人员是医院的主体,医院的经营状况、甚至兴衰成败都与医务人员的工作状态休戚相关。医院管理者应给医务人员建立减压机制,经常深入一线了解医务人员的困惑,组织医务人员的互相交流、讨论,尽可能解决医务人员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这对提高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
, 百拇医药
    面对我国当前有心理疾患的医务人员不愿到精神科就诊的现状,刘铁梆教授指出,专科医院、研究所有资质的心理医师可以开通心理热线,为那些有意求助而不愿就诊的医务人员提供帮助。他所在的深圳市精神卫生研究所就开通了一条面向公众的免费心理咨询热线,其中寻求帮助的医务人员虽然很少,但求助的效果却很好。刘教授举了两个例子,一位临近退休的女性医师,经常出现烦躁、潮热、易怒等症状,她以为是更年期综合征,对症治疗后症状无缓解。通过热线咨询后到心理科就诊,结果诊断为焦虑症,经治疗后症状消失。还有一位护士,在一次值夜班时曾被病人威胁受到惊吓,导致睡眠质量差、经常做恶梦,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通过心理热线咨询后,心理医师诱导其哭出来,发泄心中的恐惧,并辅助部分药物治疗,这名护士很快就重返了工作岗位。

    于欣博士指出,精神卫生工作不能守株待兔,等待医务人员上门就诊,而应该主动出击。不久前,该所在北京市数家大型综合性医院开展了医务人员心理保健合作项目,对医务人员的精神卫生状况进行了调查,共收回问卷1466份。结果男女性别间焦虑抑郁评分有显著差异,女性医务人员的焦虑抑郁评分显著高于男性医务人员;不同职称组间躯体症状和焦虑抑郁评分均有显著差异,医务人员的躯体症状和焦虑抑郁评分均明显高于其他人员。经过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很多医务人员摒弃了对精神卫生工作的偏见,并从中学到了一些面对心理危机自我调节的技巧。针对这一结果,他们不久前又制定了一个心理保健项目计划,准备在北京的20多家大型综合性医院对医务人员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更多的医务人员将从中获益。

    于欣博士指出,真正使医师了解精神科疾病的危害,出现心理问题时主动求助于精神科医师,在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呼吁,医务人员要对自己的精神健康负责。患有心理疾患的医务人员应把寻求帮助、及时调整并治疗自身疾病放在首位,然后再考虑自己的医疗工作问题。这样对医务人员自身和患者都是有利的。,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