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490645
“虎父”偏偏出“犬子”
http://www.100md.com 2004年2月20日
     我是一名语文老师,一年前我还是一个记者,才做了一年,就发现我不是做记者的料,那种压力逼得我只想快点逃脱。可是,相对轻松的教师生活也并没有让我感觉太好,相反,我却越发感到莫名的紧张,总担心身体会出什么问题。你也许不相信,我虽然人高马大,但是看到1.8米以上的成熟男性,我总会感到很自卑,也许他们让我想起我的父亲。他在别人眼里那么成功、有名望,可是他对我这个惟一的儿子却从来都不满意,我从小到大的记忆中,他好像从来也没有表扬过我,好像我不论怎么做都达不到他的要求……我一辈子都活在这样的挫败感中,请你帮帮我!

    思杰

    ■案例解读

    愁由“心”造

    社会的发展,造就了一批成功人士,也造就了一批自认为“成功”的父亲。事业的成功使他们忘记自己在教育孩子上是门外汉,他们对自己孩子出人头地的愿望过于明显,这种焦虑作用到孩子身上,就是压力。像思杰一样生活在成功父亲阴影下的孩子并不少见,父亲的成功往往使人们夸大了对儿子的期望,从而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巨大的压力。这种压力让人的人格和自我评价变形,所以虽然俗语说“虎父无犬子”,但在心理学上,却往往是“虎父偏偏出犬子”。
, 百拇医药
    “虎父”易剥夺成长

    人的成长是一个充满风险和挑战的过程,正常的人完全有能力经受磨练和考验,逐渐成熟。然而,成功的父亲往往没有耐心忍受这么漫长的过程。于是,他们一再要求孩子好了更好,而且尽量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当别的孩子还在一次次克服对自行车的恐惧、跌倒又站立起来时,成功的父亲已经把自己的孩子用飞机送到外国见‘世面’了;当别的孩子正在为难题而殚思竭虑时,成功的父亲通过家庭教师很容易地帮孩子解决了难题……事情是可以代办的,但人的体验却无法取代,心急的父亲剥夺了儿子成长的体验,儿子于是变得逃避退缩起来,他们的内心将始终充满矛盾:一方面想要摆脱父亲的安排控制,另一方面却又极其依赖。

    要求过高打击自信

    对儿童而言,父亲往往是权威的象征,父亲的接纳和认可是一个人自信的最佳养分。如果父亲的要求和期望一直高于孩子本身所能达到的,则孩子内心会出现严重的自我挫败感,更谈不上接纳自己。缺乏自信、然而又一直渴望通过自我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孩子长大之后,往往会对自己感到极度不满却又不知如何定位。
, 百拇医药
    期望导致有条件的爱

    成功的父亲往往有强烈的追求欲望,表面的成功并不能满足其内心的需要,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的缺憾更多地浮现出来,“虎父”们于是自然而然地将重望寄托在自己孩子的身上。于是,有条件的爱就成了教育孩子的有效工具,孩子则开始以赢得父亲的肯定为自己的成长目标,渐渐地,‘犬’的雏形就形成了。

    将心猜心

    “犬子”出于叛逆意识

    父亲给予我们生命,也给予我们成长的空间,所以深爱自己的父亲本来是我们情感世界中的一部分。但如果父亲的存在影响我们的成长,剥夺我们的独立,改变我们的价值观,打击我们的自信,则对抗就会成为自我保护的一种自然反应。对于强大的父亲来说,弱小的孩子惟一能采取的对抗方式就是破坏对方需要的满足。对于望子成龙的父亲来说,没有什么比看到自己的孩子一点不出息更打击他们了,于是,虎父教育出来的‘犬’子,总是让父母失望、愤怒、焦虑,以此来满足他们的内心平衡。
, 百拇医药
    ■援“心”物语

    一、认真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尝试,鼓励孩子从经验中学习,从中获得成就感。

    孩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做出来的事,大人可能不用吹灰之力就可以完成。但父母大可不必由此而事必躬亲,帮他(她)做,帮他(她)决定。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这样的过程是由孩子在做不同事情中感受出来的。这是一个必须的过程,没有人能帮孩子去感受事情。同时,孩子的事情让孩子自己解决,我们大人可以协助,但不需要包办。面对和感受困难的时候就是力量产生的时候,也防止孩子在困难面前逃跑。

    二、及时肯定孩子的优点和每一个进步。

    人格尚未成熟的孩子,通常会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果评价是正面的话,人就会一直以正面的“我”来要求自己,同时克服不好的一面。心理学中的“皮革马里翁效应”,其实是父母教育子女的最好参照。
, 百拇医药
    三、允许孩子犯错,同时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任何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也有犯错误的权利。所以,“虎父”在教育孩子时,要能正视孩子的错误,没必要大惊小怪,小题大做,否则只会使孩子失去尝试的信心和勇气。同时,教会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让他们知道他们有能力选择如何行动。

    四、多关心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结果。

    现代人的功利和浮躁也往往带到家庭生活中来,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多关注结果而非过程或感受上。比如,孩子跟父亲说骑车摔跤了,父亲的回答也许是“摔伤了吗”或者是“车坏了吗”?更有甚者也许会说:“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又不当心!”却很少有父亲会问痛不痛呢?或者说:能告诉我是怎么一个过程吗?虽然不同的问法看起来没有很大差别,但在情感交流的效果上却有着天壤之别,苦于无法与孩子沟通的父母值得一试。

    想要杜绝“虎父犬子”,不妨牢记:和社会的发展一样,家庭的健康发展所需要的,也是“合作”而非个人崇拜或者绝对权威。, 百拇医药(王怀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