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378575
2003年度国家科技奖中医药成果扫描
http://www.100md.com 2004年2月25日
     在今年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中医药行业共有5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奖励。研究成果涉及中医理论研究、中医临床研究、中药新药研究、中药生药研究和中药化学研究等领域,中医药科研成果可谓多面“开花”。广大中医药科研人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古老的中医药理论和方法不断进行开创性研究,在进一步明确中医药疗法在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许多成果还有效地促进了中药产业化发展。在此,请读者随同记者一道来领略一下这些成果的“风采”。

    酶转化法生产Rh2等人参稀有皂苷(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979年,日本学者的一项科研发现,人参皂苷这一稀有皂苷所以成为世人追捧的新型医药和保健食品添加剂,是因为人参皂苷不但具有抑制所有癌细胞的生长、诱导分化癌细胞和抗转移的功能,同时对人体无毒性,具有十分可观的保健效果。由于这一成份在人参中的含量极低,即使红参和野山参中的含量也只有十万分之几。因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实现人参皂苷等的大规模产业化生产”研究,但均未获突破性进展。
, 百拇医药
    由大连轻工业学院金凤燮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在长期的菌研究中,发现了多种新酶,其中包括4种新的人参皂苷糖苷酶。他们还发现,这种皂苷糖苷酶并不遵守国际酶学上糖类糖苷酶的普遍规律,即水解皂苷糖基时对甙元种类、糖基在皂苷分子上的位置选择性高,而对糖基种类选择性低,水解皂苷糖基时无论什么种类糖基都能水解。由此,课题组提出了纤维素酶和糖苷酶的新亚类――皂苷糖苷酶,填补了国际酶学上的不足。并一举突破了以往研究人员在运用酶法选择性地改变中草药皂苷糖基、制备活性更高的次生皂苷时,仅用传统的纤维素酶或半纤维素酶的“老习惯”,提出必须使用特殊的皂苷糖苷酶,从而将这一科研带出了“死胡同”。

    课题组利用新发现的皂苷糖苷酶,发明了“选择性地改变人参皂苷糖基、制备高活性的Rh2等人参稀有皂苷”的一整套方法。这一技术使人参皂苷Rh2皂苷转化率达60%以上,比从红参中提取提高了500~700倍。目前,这一技术已由大连生生绿谷生物工程公司实现工业化生产,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酶法生产人参皂苷Rh2的无公害车间。目前,每年可生产人参Rh2复合皂苷(Rh2含量50%以上)300kg,副产品C-K、Rh3、Re和Rgl等皂苷2000kg。
, http://www.100md.com
    据了解,本研究项目先后获得相关人参皂苷专利共4项,其他皂苷酶和甙酶等专利5项,有20篇相关科研论文被SCI收录。

    扶正化瘀法在抗肝纤维化治疗中的应用及相关基础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已故现代肝病学权威Hans Popper教授曾指出:“谁能预防或减轻肝纤维化,谁将能治愈大多数慢性肝病。”

    肝纤维化几乎是各种慢性肝病向终末期发展过程中必经的病理过程,患者数量庞大,已成为慢性肝病治疗学中的重大问题。可是,尽管当前发达国家在肝纤维化的基础研究方面已较为深入,但在治疗学上尚属空白。

    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刘平教授、刘成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徐列明研究员、胡义扬研究员和刘成海研究员等组成的科研攻关组,历经18年,在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研制出专利新药“扶正化瘀胶囊”,该药可使肝组织纤维化分期逆转率达52%~58.3%,为彻底治愈肝病带来曙光。
, 百拇医药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科研过程中,课题组始终坚持“辨证”与“求证”相结合,中医理论与现代最新研究手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辨证”是指重在分析中医基本病机,他们提出“正虚血瘀”是肝纤维化基本病机的假说,并针对性地以“扶正化瘀”作为治法;“求证”是指采用国际认同的肝组织纤维化分期金标准,观察该治法的疗效。他们根据中药复方的特点,运用先进实验技术,多途径提示了扶正化瘀胶囊抗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以及“扶正”药与“化瘀”药配伍的药学基础,发现扶正化瘀胶囊抗纤维化的物质基础及其影响靶细胞内信号转导作用机理,推动了我国中医药肝纤维化研究的发展。

    伴随着这项科研的实施,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研究方面已形成了一支高层次的科研梯队。徐列明研究员率先在我国分离培养成功肝星状细胞,建立了世界上首例来自于正常人肝组织的肝星状细胞株。该项目先后共培养出博士后1名、博士19名、硕士23名和国内高级访问学者3名。获成果转让费950余万元。

    栝楼属植物的系统演化及其药材的分子鉴定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百拇医药
    如果一位患者在不同的地方买同一种中药,而得到的中药却并非来源于同一种植物。这不仅会严重影响中药的疗效,有时还会因误用植物的副作用而出现不良反映。另外,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称谓,在作为药材使用时同样容易引起混乱。这即是人们常说的“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

    以常用中药“栝楼”和“天花粉”为例,他们同属于葫芦科的栝楼属,分别来源于该属植物栝楼等的果实和根。据研究人员对全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调查,国内市场所用的真伪栝楼皮不下19种,栝楼子22种,天花粉商品药材多达28种,其中来源同属近缘植物有些具有毒性,如湖北栝楼根泛滥最甚,服后有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栝楼属是葫芦科植物中一个比较大的属,共有植物80多种,其分布地区为东亚及澳大利亚北部,我国有一半的种类,其中多种植物具有药用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版)收载该属植物2种,《中药志》收载了7种。然而,自1753年该属建立以来,还没有人对栝楼属植物进行世界性广泛深入研究,以致共出现学名193个,存在着严重的同物异名和误定现象,葫芦科专家C.Jefferey把栝楼这一复合种称为“东亚地区葫芦科中最难处理的分类学难题。”这种混乱现象已严重影响到该属药材的使用。因此,必须从原植物上甄明药材的来源,以达到从药材上鉴别真伪的目的。
, 百拇医药
    以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黄璐琦研究员为首的课题组,通过对全球范围的栝楼属植物及药材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首次确立了世界范围内栝楼属植物有84种8变种,我国有37种6变种,并提出一个新的属下分类系统,而且应用分子系统学的方法研究其系统演化趋势,为在该属植物中寻找新的药源提供了依据,并对常用中药天花粉和栝楼的原植物来源,提出了新的见解。另外,还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为鉴别栝楼雌雄株和天花分类药材提供了新的方法。

    研究小组通过广泛的野外调查和从国内外主要标本馆借阅标本,以经典的形态分类为基础,应用了孢粉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及细胞学等手段来研究世界范围栝楼的分种、属下划分及系统演化问题,同时探索性地在中药材鉴定中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为建立一套药材分子鉴定方法打下了基础。

    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分子生药学”这一新的边缘学科构想。运用分子生物学的原理、技术与方法进行生药学研究,并且在栝楼属植物研究中已获得初步成果,使古老的生药学科又重新焕发了青春。
, 百拇医药
    让我们记住这支年轻而富有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研究团队,他们是来自中国中医研究院和北京大学的黄璐琦、乐崇熙、王敏、杨滨、诚静容、顾红雅、罗永明、郭兰萍、姚三桃、付桂芳和殷晓杰。

    通里攻下法在腹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与基础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人们习惯把不用“开刀”而采用中医药疗法治疗现代医学的外科疾病称为“保守疗法”。中医通里攻下法(简称下法)是指荡涤胃肠、攻实祛瘀及泻热逐邪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温热病及危重病的治疗。在1987年到2001年的15年间,由吴咸中院士领衔的课题组对2600多例腹部外科疾病患者进行的临床研究证明,通里攻下法治疗急性肠梗阻、重型胰腺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等腹部外科疾病有明显疗效。同时,课题组从通里攻下法调整肠运动功能的机理、改善腹腔脏器血流的机理以及保护肠屏障及防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对SIRS/MODS的作用等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实验研究,揭示了该疗法的作用机理。

    本研究由由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南开大学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等单位共同完成。该项研究共获专利2项,发表论文百余篇,专著8部。,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