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博士的中医情结——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博士王阳
在一次博士论坛中与王阳相识,感到这位西医药学科班出身的博士对中医药学却情有独钟。虽然他现在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工作,但他对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和思考已多年,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日前,记者采访了他。
对中医药学,王阳认为,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医药史的里程碑。特别在古代没有西医药的情况下,中医药形成了独特的理法方药体系,几千年来不断丰富发展。这本身就证明中医药是一门经得起考验的科学。
他说,不经实事求是的研究就盲目地排斥中医药的人,是欠缺眼光的,也是缺乏勇气的!这只能导致我们拱手将中医药宝库大门向洋人开放,其后果也必将是令人后怕的。如美德两国研究银杏叶,60%~70%的原料由中国进口,而开发出多种药物的年产值达20多亿美元。中国早在1969年就研究了,当时称为“6911”,可是只做了很短时间,就“下马”了。因此,无论从学术、从临床疗效角度,还是从开拓市场角度,重视中医药宝库的挖掘都是十分必要,并属当务之急。
, 百拇医药
对中西医结合,他认为,成败参半,经验教训参半,并具有3个阶段:一是中西医对话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中学西”、“西学中”为标志,培养了大批以一种医疗为专长,兼及另一种医疗为特点的医生乃至专家。这些人成为未来中西医结合的倡导者、主力军。然而留下“过于简化”的弊端。
二是中医西医化阶段。20世纪70至90年代,以现代药理学技术开发中药单一成分为主流的中西医结合,取得了大批成果,如抗早幼粒白血病药物、抗虐药青蒿素、抗风湿的雷公藤多甙、降酶的联苯双酯等。对中医理论的结合研究倾向于寻找"唯一解释"的物质基础:如对阴阳的研究、肾虚证研究、经络研究,但找不到形态病理学的证据,找不到所谓"唯一本质"。而临床中西结合走的是一条"西医临床药理试验"的路子。对一种中药或治法作观察时,却极少有要求样本同证同候的!不同证不同候的人想要用同法都获良效,这本身不属中医之理,实际上大家是按西医的"证候"给中药试验分组,导致搞了那么多中药临床观察,信得过的,经得起重复验证的少之又少。究其根本,就是“以西医理论指导下的方法研究以中医理论指导的方药”,十个大约有十个要破产的。
, 百拇医药
三是抢救与兼容并蓄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央要求对名老中医的知识经验要抓紧抢救继承,加快“师带徒”建设,加大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投入,并从经费、基础建设、人才培养、待遇等诸多方面给予倾斜。在中西医结合的领域,本着“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的方针,以“临床疗效”为核心的战略精神,从而形成一个从理论探微、临床组合应用、药物观察、组织病理、生化遗传药物开发等多领域结合的局面,产生了一系列真正过得硬的科研成果,并不断转化到临床及市场,同时一批批学者走向国际讲坛。目前,中西结合的形势已大有改观,但困难和问题仍很突出,这里有方法学上的,有人才方面的,有政策方面的等等,处于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攻坚”时期。
由于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王阳在实践中体会到,中西医结合在精神卫生领域大有可为。他说,中国传统医学中对精神心理方面的论述是十分丰富的,其中对各种精神病性症状和病案的描述和治法,如各种病态精神行为的中医解释、中医药治疗和预防方法等等,可谓汗牛充栋,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 百拇医药
他的体会是,归根结底,最重要的是提高临床疗效。失去这个根本,其他一切都是无本之木。一位精神病人长期大量用氯氮平出现顽固性便秘的不良反应,通便灵、泻叶、果导都无效后,每日靠甘油栓排便,他叫其服用中国中医研究院研制的新清宁片使她摆脱了甘油栓,令其和家属十分感激。一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总诉腹胀,西医认为是糖尿病致胃肠神经动力减退,用促动力药合适,但患者已经用了很多其他的药,为减少药物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他辨证后给予她中药气滞胃痛冲剂服用。服后患者连连排气,腹胀明显得到缓解。
他最后说,对任何一个中医药治疗不要轻易肯定,也不要轻易否定,要切实地实践,不仅要遵古,更要灵活化裁,依理而变,如在辨证组方、剂量等诸多方面予以推敲。在某些难治性精神病领域,如衰退型、单纯型精神分裂症,周期性精神病,老年痴呆,失眠,神经衰弱,身心疾患,酒药依赖等,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应用都会有所作为。, 百拇医药(周 颖)
对中医药学,王阳认为,中医药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医药史的里程碑。特别在古代没有西医药的情况下,中医药形成了独特的理法方药体系,几千年来不断丰富发展。这本身就证明中医药是一门经得起考验的科学。
他说,不经实事求是的研究就盲目地排斥中医药的人,是欠缺眼光的,也是缺乏勇气的!这只能导致我们拱手将中医药宝库大门向洋人开放,其后果也必将是令人后怕的。如美德两国研究银杏叶,60%~70%的原料由中国进口,而开发出多种药物的年产值达20多亿美元。中国早在1969年就研究了,当时称为“6911”,可是只做了很短时间,就“下马”了。因此,无论从学术、从临床疗效角度,还是从开拓市场角度,重视中医药宝库的挖掘都是十分必要,并属当务之急。
, 百拇医药
对中西医结合,他认为,成败参半,经验教训参半,并具有3个阶段:一是中西医对话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中学西”、“西学中”为标志,培养了大批以一种医疗为专长,兼及另一种医疗为特点的医生乃至专家。这些人成为未来中西医结合的倡导者、主力军。然而留下“过于简化”的弊端。
二是中医西医化阶段。20世纪70至90年代,以现代药理学技术开发中药单一成分为主流的中西医结合,取得了大批成果,如抗早幼粒白血病药物、抗虐药青蒿素、抗风湿的雷公藤多甙、降酶的联苯双酯等。对中医理论的结合研究倾向于寻找"唯一解释"的物质基础:如对阴阳的研究、肾虚证研究、经络研究,但找不到形态病理学的证据,找不到所谓"唯一本质"。而临床中西结合走的是一条"西医临床药理试验"的路子。对一种中药或治法作观察时,却极少有要求样本同证同候的!不同证不同候的人想要用同法都获良效,这本身不属中医之理,实际上大家是按西医的"证候"给中药试验分组,导致搞了那么多中药临床观察,信得过的,经得起重复验证的少之又少。究其根本,就是“以西医理论指导下的方法研究以中医理论指导的方药”,十个大约有十个要破产的。
, 百拇医药
三是抢救与兼容并蓄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央要求对名老中医的知识经验要抓紧抢救继承,加快“师带徒”建设,加大对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投入,并从经费、基础建设、人才培养、待遇等诸多方面给予倾斜。在中西医结合的领域,本着“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的方针,以“临床疗效”为核心的战略精神,从而形成一个从理论探微、临床组合应用、药物观察、组织病理、生化遗传药物开发等多领域结合的局面,产生了一系列真正过得硬的科研成果,并不断转化到临床及市场,同时一批批学者走向国际讲坛。目前,中西结合的形势已大有改观,但困难和问题仍很突出,这里有方法学上的,有人才方面的,有政策方面的等等,处于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攻坚”时期。
由于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王阳在实践中体会到,中西医结合在精神卫生领域大有可为。他说,中国传统医学中对精神心理方面的论述是十分丰富的,其中对各种精神病性症状和病案的描述和治法,如各种病态精神行为的中医解释、中医药治疗和预防方法等等,可谓汗牛充栋,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 百拇医药
他的体会是,归根结底,最重要的是提高临床疗效。失去这个根本,其他一切都是无本之木。一位精神病人长期大量用氯氮平出现顽固性便秘的不良反应,通便灵、泻叶、果导都无效后,每日靠甘油栓排便,他叫其服用中国中医研究院研制的新清宁片使她摆脱了甘油栓,令其和家属十分感激。一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总诉腹胀,西医认为是糖尿病致胃肠神经动力减退,用促动力药合适,但患者已经用了很多其他的药,为减少药物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他辨证后给予她中药气滞胃痛冲剂服用。服后患者连连排气,腹胀明显得到缓解。
他最后说,对任何一个中医药治疗不要轻易肯定,也不要轻易否定,要切实地实践,不仅要遵古,更要灵活化裁,依理而变,如在辨证组方、剂量等诸多方面予以推敲。在某些难治性精神病领域,如衰退型、单纯型精神分裂症,周期性精神病,老年痴呆,失眠,神经衰弱,身心疾患,酒药依赖等,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应用都会有所作为。, 百拇医药(周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