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医药图书 > 图书推荐
编号:10353490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干祖望医书三种》评介
http://www.100md.com 2004年3月1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03期
     近日读《中国中医药报》的一篇文章《朱良春与“三枝奇葩”》(2004年2月5日),感慨良多。季德胜、陈照、成云龙诸先生,我在求学期间已有所知,但对他们缘何由“蛇花子”、“邋遢先生”、“成八”成为中医界名人,却不甚了了,读罢此文,方知来龙去脉。

    朱先生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得章次公先生教诲,系出名门。1954年,先生已37岁,在南通市中医界担任要职。身居高位而能将目光投向街头巷尾的“花子”、“邋遢”,他的见识和勇气令人敬佩。季德胜,住在土地庙中流浪的蛇花子;陈照,衣衫褴褛,邋遢先生;成云龙,一个普通的农民,他们都经朱良春先生的力邀而成为中医院的医生,为更多的患者解除了痛苦。这些事迹,已成为杏林佳话。

    面对一些诸如“朱院长上次找花子,这次找邋遢,怎么尽找这些人打交道”的议论和“朱院长,你是很有学识的一院之长,交朋友可要注意自己的形象”的劝谏,朱先生做了这样的回答:“‘下问铃串,不贵儒医’,民间有丰富的宝藏需我们开掘”、“中医之生命在于学术,学术之根源本于临床,临床水平之检测在于疗效,疗效是一切医学的核心问题。陈照有一技之长,我们就要尊重他”。

    读罢此文,对朱良春先生的求贤之举肃然起敬,并由此想信中医图书的出版。朱良春先生这些话对我们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中医编辑工作者应努力践行的原则。

    我认为,目前在中医图书出版的过程中,有一种倾向———找名家。名家在全国中医界很有影响,他们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屡起人于危难之中,令人敬仰,出版他们的学术著作,以广其传,也是编辑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两个问题:一是名家的数量毕竟是有限的,二是名家在一个时期内的经验是有限的,总结也是点滴积累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赞叹名家们“经验宏富”的同时,也不要忽略广大的基层中医工作者。我们应认识到基层确实有经验丰富、医技高超的中医甚至中医大家,他们的学问函待整理传播。出版他们的作品确实需要一定的勇气,判断其中学术价值的大小也需要一定的能力,但我们只要抱着“不唯名,只唯实”的态度,努力发掘,就一定能觅到闪光的珠玉。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会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唐·杜荀鹤《小松》)。对这样的“小松”我们不应因其掩没在深草里而不予关注,培土、施肥正是我们的重要责任,“凌云”后,我们心中也一定会洋溢着丰收的快乐———为伟大的中医药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