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健康新闻
编号:10370602
在美食中快乐着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2日 金羊网
     经过多年的积淀,“美食之都”的美称终于落到了广州的头上。回首熙熙攘攘的食肆,我们发现,广州其实一直隐藏着一大批的美食家。他们散布在广州城的每一角落,千差万别,这些民间美食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美食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令人不敢小看的品味水平。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广州美食家众生相。

    都说在广州可以活得很惬意,看看广州人对吃的态度,便可知道个大概。广州是出美食之地,有美食,必有好食之徒,而好食之徒历经修炼,也就成了美食家。在广州,美食家是庞大的一群,追求美食于他们是一种生活态度,四出觅食是他们的本能,而酒楼食肆的蓬勃自然与他们的茁壮成长分不开。

    是什么让他们活得这么有滋有味?显然,从舌尖到喉咙的几寸享受,是不足以解释他们作为食家的乐趣的,他们的乐趣,还在于寻觅的过程,那种众里寻它千百度的期待、蓦然回首的惊喜;在于他们与食肆格调的意气相投,有人独爱优雅安谧,有人偏好市井氛围、粗陋小店;也在于与人分享,把美食渲染得天上有地下无,让旁人前赴后继,一路找去,食之而后快。
, http://www.100md.com
    食家按个人偏好、饮食经历、修炼层次和悟性的不同,也分成不同类型,他们的食之百态,折射出他们怡然自得的各种活法。

    纵横四方海吃型

    由于广州食肆众多,菜系林立,所以,有肥沃的土壤培养了为数不少的海吃食家。海吃型是食家中最为普遍的一种,亦是人数最多的一群。他们的最大特征是哪里有美食,哪里有他们,他们能吃、敢吃,纵横食肆,转战餐桌,早茶午市晚市宵夜直落,日式韩式再加麻辣火锅,不亦乐乎。

    食肆酒楼最爱的就是这类人了,因为他们是食肆的热心捧场客,又是泛爱主义者,喜欢换着地方吃,天天吃新鲜,餐餐有不同。所以,想不到去哪儿吃的话,他们绝对可以充当最好的咨询台,这些食家们不光可以告诉你城中开了什么“新场”,连点什么菜、走哪条路去、车停在哪,都能给你一一汇报,未了,还要来一句:“你找某部长,说是我朋友,能打九折。”有这样的食家朋友绝对是种福气。
, http://www.100md.com
    任职于某房地产公司的郭先生40岁开外,因工作关系常带客户四处觅食,自诩食遍广州。打开他的名片夹一抖落,分分钟有十多张形形式式的酒楼打折卡,他解释说,这些都是不相熟的酒楼,去惯的食肆,凭一张老脸就能打折兼送果盘甜品。

    海吃美食家的饮食经验主要来自对比。吃得多了,这一家不如那一家、这种鱼不如那种鱼、这样蒸不如那样蒸,能说得头头是道,对广州食肆的了解程度和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令人折服。

    然而,纵横海吃型人士在美食家中,却算不上高手,最多只修炼到韦小宝级别的武功。他们只陶醉于吃的过程而没形成个人风格,“能吃是福”、“辛苦来自在食”,这是他们的信条。

    锲而不舍追求型

    在食家中,有一类是深信“美食在别处”的。他们邀来同道中人,组成“为食兵团”,一路狂奔,经过一番寻寻觅觅、坎坎坷坷的觅食之路,吃的时候不知不觉中让它的美味升了级。他们是懂得享受的一群,享受的不但是美食,还有过程。
, http://www.100md.com
    某报女记者阿东,便是其中一个“为食兵团”的积极分子。每到周末,她便相约一群狐朋狗党,驱车出城,直奔广阔的珠三角美食天地。几年下来,“阿东食经”也总结得越来越精辟:顺德污糟鸡很多人都知道并吃过了,但原来靠河边很破的那一家才是最正的;番禺十八涌附近有个蟹场,夫妇俩特淳朴,打个电话可以请他们留靓蟹,用农家大灶蒸,七八个人吃得肚儿圆;三水芦苞食海鲜一流,运气好可以吃到十多斤的大和顺,他们为吃大和顺跑了两趟,第一趟人少,鱼太大,没法吃,第二次去恰好找到同道中人,分而吃之,皆大欢喜。一个个饶有趣味的觅食故事,能把旁人听得一愣一愣的,口水直流,只求阿东小手一挥让他们即刻入会,将美食道行提升几级。

    白领鱼鱼与男友也是觅食狂热分子。曾为一个“即”牛肉火锅,在压根不认识路的情况下义无返顾地直奔中山,4个小时一顿好找,在差点饿坏了的时候竟然柳暗花明。这个牛肉火锅果然不辱使命,不过算算总价,双程路费不加油费已花了80多元,而这里的牛肉每碟才15元,一顿饭吃了差不多9个小时,大部分时间花在路上,不过,鱼鱼说为了如此美味的牛肉,也值了!
, 百拇医药
    为吃一顿饭开车数小时,这样锲而不舍的食家其实不少。而这类食家的升级版本,便是“打直通车”、“坐波音的”去吃,在笔者所交、所闻的食家中,便有为吃一顿传说中的美味私房菜跑一趟香港的,也有考了私人飞机牌照的食家,为与好友共享美味而专程开飞机往三亚用餐的。他们对美食的理解,早已不限于满足口腹。

    剑走偏锋自虐型

    也有些食家对美食有一种偏执。在吃遍了山珍海味后,他们反而追求最朴实的东西,而且,只钟情于这类粗朴美味。这类食家我行我素,剑走偏锋,是食家中的另类。

    食家黄先生便是一例。在他眼里大店名店的标准化烹饪操作,烹不出他所要的那种感觉。而市井味够厚的小店、乡下的住家菜等却是他的至爱。他在顺德觅食的一幕颇为经典:那破旧小店连服务员也没有,坐下自己动手沏茶、拿碗筷,没人管你,写菜用嘴巴,埋单凭老板一双眼,出品却异常地道。黄先生说在这样的环境中吃得特别放松,图的就是淋漓畅快四个字。
, 百拇医药
    平日里应酬多多的冯先生,则对住家美食情有独钟,多半是出于对鲍参翅肚的“审美疲劳”,一旦自己外出觅食,他总选择家庭式小店。他最中意的那类店子,最好是破破旧旧的,老板掌厨、老板娘外加个小姨子出来招呼,坐下来可以摩拳擦掌大声嚷嚷,吃时全无仪态。

    大酒家的精致出品和优良服务,在这群人眼里不值一提。

    独沽一味专注型

    作为食家,有的人涉猎甚广,有的人却独沽一味,以专一态度对待美食。

    经过不断归纳总结,这类食家发现,他所爱的只是某一两间食肆,又或者,仅仅是某一两个菜式。于是,就有了那些多年来持之以恒光顾一家食肆的铁杆食客。他们在吃饭时间准时出现,准确地坐在昨天坐过的位置上,服务员心照不宣地递上不浓不淡的铁观音,下单时一声“照旧”,便心满意足地享用天天如是的快乐。

, 百拇医药     说他们单调,其实不然,这类食家往往是真正的高手,他们在尝尽百味后,终于找到心头好。那境况,就像剑客多年只练一招,这一招自然纯熟无比,参了个通通透透。

    番禺某酒店副总何女士从事餐饮业二十多年,阅食客无数,她印象最深的一个,便是一中年食客,每日中午独自前来,总点鲍鱼一只、青菜一碟、白饭一碗。日复一日,鲍鱼味道火候之细微变化,总逃不出他的法眼。而每次饭毕,他都会要求把这顿的鲍壳拿走。后来何女士与他成为朋友,一日获邀到他家中小坐,经过花园时,竟发现其花园的山墙全是用鲍壳砌成的,原来这便是他多年来食鲍之纪念。

    此人好鲍,竟到这种地步。

    识食识讲抛书包型

    识食的人不少,但逢食必讲得出渊源的人却也不多。这种人食得多见得多,宝贵的在于什么都要问个究竟。如上个汤,他会告诉你这种菜早在明代已是富贵人家所用,上个点心,他竟又说得出某诗词与其有关,甚至各种材料的药性亦知多少,头头是道像个保健医生。这种人在饭局中经常唬得人一愣一愣。可能与性别有关,吃得如此理智的几乎都是男性。
, 百拇医药
    食家葛先生则不同,因为学医出身,对食物的药性就多少有点书包可抛了。一个汤上来,壮阳还是滋阴总有个说法,甚至挑得出店家下料是否恰当。

    美食专栏作者波波近来颇红,他不但在外食遍东西,还常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亲自落厨,创出菜式。与家庭主妇最大的区别就是,他的菜式亦是一套套理论喷薄而出,讲境界、讲药理、讲颜色,所以,一不留神被报纸发掘,成了城中有名食家。

    另一位喜讲理论的实例就是方先生,方先生平时看似食不讲究,什么店都吃得,但一旦开口,却是刁钻至极,如他提倡蒸鱼不下油盐姜葱并为此讲上5分钟道理,如他的招牌白水蛋是掐着表看时间,一秒不多煮出糖心蛋,不过吃过此蛋的人证实此非大话。

    其实,现时城中诸多媒体的美食专栏写手或嘉宾都属此类型,亦因为他们有理论有实践,才下笔如流水般令版面和荧光屏不致乏味。 (文/施沛霖 曾敏妍)

, 百拇医药     美食家在民间

    广州人好吃的名声在外,但都是说广州人敢吃,而少有说广州人中多美食家。也难怪,连香港都捧出了几个如蔡澜、梁文韬等的美食家,偌大的广州,竟没有街知巷闻的美食名人?

    耿耿于怀之后,终于明白,大隐隐于市,广州的美食家根本不止一个两个,他们是以群计的,他们无处不在,他们的五官里有着“美食感应器”,时刻收到来自角角落落的鲜美之味。就是他们,令广州的酒楼生生不息,红红火火。

    广州人遇到有客自远方来,不陪你逛街,不邀你回家,但一定会请你吃饭。

    在北京,人们推崇的多是有来历有头面的酒楼食肆,如这是宫庭大厨后裔开的店,这是百年来都做宫廷菜式的,这是城里最贵的,这是城里历史最悠久的。本人还在人民大会堂吃过一顿饭,对于东道主来说,这是给了客人莫大的脸面。虽然那顿饭我从吃完的一刻开始就忘了其味,并至今一直替东道主心疼花的那钱。
, 百拇医药
    上海的餐馆都蛮有品位,几张桌子的小店也让人不敢小看店主的文化品位。但到了上海,朋友会告诉你哪条小巷的小店的时装又便宜又好,还是名牌的货尾,但没有人主动告诉你美食的方位。

    广州人待客,首先将自己脑海中的美食地图翻出,然后找出一间档次价钱合适但绝对值得推荐的食肆,作为为客洗尘之用。如果太差劲的店,甭说没有诚意,连广州人自己都觉得浪费时间。

    对于广州的美食家来说,美食不问出处。莫看开靓车着名牌的人,一路狂奔出城,他们不一定是去做什么大生意,可能只是冲着顺德某间连店名都没有的小店做的一只鸡而去。周末一家大小,去什么风景区游览,多脱不了跑到别人的乡下吃上一顿农家菜。山间一茅屋,河边一渔船,就可能客似云来,迟了还要轮位。能用装修简陋、服务差劲、路途遥远、环境嘈杂、价钱低廉等等言语来否定一间食肆的出品吗?在别处可以,在广州不行。广州人骂路难行店难找,骂吃饭时有狗在脚下吃骨头,骂要自己洗碗涮杯,但骂完后还是吃得津津有味,然后广而告之,非要拉上朋友再去一趟。

    能够将美食的感受从舌头移至心灵的,还是广州美食家们的特长。他们不只能精确地找出每间店的拿手好菜和独门秘方,能将众店同类菜式排个高矮肥瘦,更能赋予它们以灵性,一顿美食能给他们带来长久的惬意甚至数年的回忆,一顿美食也令他们作上一篇文章,所以,广州的美食写手茂盛。(文/辛荷),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