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371147
正气虚是风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6日 中微元素医学网
     正气虚是风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一、发病机理:

    (一)正气虚

    《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相形。”《济生方痹》指出:“皆因体靴,腠理空虚,受风寒湿气而成痹 。”说明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先决条件,风湿病也不例外,正气虚是风湿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本。风寒湿热等邪气是风湿病发生的外在因素,是标。只有正当气虚时,外来风寒湿热之邪才可乘虚侵袭肢体关节肌肉,使经脉闭阻不通而发病。所谓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这些能力是以人的气、血、精、津液等物质以及脏腑经络功能为基础的。因此,正气虚是人体气、血、精、津液等物质不足,以及脏腑功能低下、失调的概括。现分以下几个方面简述之。
, 百拇医药
    1、营卫失调:营气与人体的防御和调节功能密切相关,营卫失调是风湿病发生的重要内因之一。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相关,气调血畅,沟通脏腑,运行不息,不但濡养四肢百骸、脏腑经络,而且具有调节气血及卫外防御功能。《素问痹论》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不能入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与膏肓,散于胸膜,逆其则病,从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上述强调了营卫之气的逆调与否,与风湿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逆其则病,从气则愈,则会发生营气不能附丽于血,循脉运营,卫气不顺脉外,卫外防御,发生各种疾病。如经恰当调治,使其和顺,疾病就可痊愈。若机体禀赋不足或素体虚弱,长期劳损,则营阴不足,卫起虚弱,腠理失密,卫外不固。此时起居稍有不慎,寒温不适,则风寒湿热 等外邪乘虚侵袭,凝滞气血,于皮肉脉骨甚至脏腑,从而发为风湿病。故《类证制裁痹证》指出:“……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宜行,因而留置,气血凝滞,久而成痹。”

, 百拇医药     2、气血虚弱:《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曰:“少阴脉泽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疼痛如掣。”《医学入门痹风》曰:“痹属风寒湿三气入侵而成,然外邪非气血虚而不入。”《圣济总录历节风》曰:“历节风者,由血气衰弱,为风寒所侵……。”上述论述说明气血虚弱是风湿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发病起到一定的重要作用。气血为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血亏虚,则“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等功能不足,机体失于气血濡养,则抗邪、防御、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必然低下,因而外邪侵袭而发病。气血虚弱导致机理与营卫失调分不开的。《医林绳墨》曰:“大率由气血虚弱,营卫不能和通,导致三气成于腠理之间……。”中医学历来把营卫与气血并称,二者在生理上相互依赖,在病理上常互为因果。《医宗金鉴》曰:“卫即是气中膘悍,营即血中精粹也。以其定位之体而言,发挥濡养、调节、抑郁的功能,气血虚弱必然营卫不足,卫外不固,腠理疏松,抗病能力低下。此时饮食起居稍忽调节,则风寒湿热等邪易于乘虚侵袭,留着肌肤,或阻滞经络,流注关节,闭阻血脉而导致风湿病发生。”

    3、脏腑内伤:五脏以宁静为本,藏神为用,六腑以传化为主,通则为用。若七情妄动,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将息失常,脏腑过用越性,势必造成功能损伤,正气内虚,抗病能力低下,使风寒湿热之邪有机可乘。《素问,痹论》曰:“阳气者,静则神藏,燥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机绝,痹聚在肺,诸痹不已,亦以内也。”帝曰:“其客于六腑者,何也?为其本病也。”名带医家朱轹说:“肝脏肾三经气虚,为风寒暑湿相搏,流注经络,竭日旷岁,卫外不固,肌肉不丰,四肢懈怠,骨髓失充,骨质不密,从内而外,抗病御邪能力低下,从而成为各种风湿病发病的内在因素。”
, http://www.100md.com
    在脏腑内伤中,以肝、肾、脾三脏亏损最为重要。因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水谷布散之躯,主肌肉、四肢。若肝脏肾虚损,使气血营卫功能虚弱,肌肉筋骨失养,防御能力低下,风寒湿热之邪乘虚入侵,闭阻经络气血,变生本病。《诸病源侯论风湿腰痛候》曰:“劳伤肾气,经络即虚,或因卧湿当风,而风湿乘虚搏于肾经,与血气相击而腰痛,故云风湿腰痛。”《幼科金针》曰:“痹者,内因肝血不足,外被寒湿所中,盖肝筋,通一身之血脉也,……久则卧床瘫痪。”《中藏经》曰:“脾者肉之外,脾气已失则肉不荣,肉不荣则肌肤不滑泽,肌肉不滑泽则腠理疏,则风寒暑湿之邪侵入,故久不治则肉不肝筋。”根据“至虚之处,便为受邪之处”的理论,其发病往往直接深入其所主的筋骨肌肉,由表及里的传变,深袭其所汗之脏腑,或直接犯及脏腑,相互影响,共虚为痹。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曰:“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的肝肾俱虚所致的历节病。

    4、阴阳失调:《素问阴阳象大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平阳秘是人体健康的象征,阴阳失调是脏腑、气血、营卫等相互失调的概括。《圣济总录》曰:“……阳为气,阴为血,气为卫,血为荣,气卫血荣通贯一身,周而复会,如环无端,岂郁闷而不流哉。夫动静居处失其常,邪气乘问,曾不知觉,此风寒湿三气,所以杂至合为痹。”一旦因久病大病之后或禀赋不足等因素引起阴阳失调,必然会引起脏腑、气血失调,使正气虚衰,防御和抗邪能力下降,外邪乘虚入侵,变本生病。风寒湿热侵袭人体后,由于人体禀赋素质有所差异。阴阳偏盛偏衰的情况不同,使本病有不同的转归。《素问痹论》曰:“痹……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阳气偏盛,寒自内生,感受风寒湿邪,从阳化寒而成为寒痹或寒湿痹。可见人体阴阳失调,禀赋素质的阴阳偏盛偏衰与风湿病的发生和寒热转归有密切关系。”
, http://www.100md.com
    (二)六淫杂感

    外邪侵袭人体是风湿病发生的重要外因。外邪侵袭,一方面是指自然界四时气候的反常变化所造成人体的致病因素,即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气侵入,同时所处环境对人体的伤害,如居处湿冷,水中作业,露宿泥地,高温劳作等。外邪侵袭导致痹症,历代医家认识颇为一致。但《内经》偏重于风寒湿三气杂至为患,三气从阳化热而致。《素问痹论》曰:痹之安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风寒湿之气也,但三者感受的次序和程度有先后及轻重之异,因此,痹病有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的分类方法。还有许多医家对风寒湿三气杂至,提出异议,认为风寒湿三气之中,只见二气复合侵袭人体,也可成痹。如《金匮要略精诗谢病劢证治》的风湿相搏,一身尽痛论述。《中藏经,论痹》首次提出暑邪为致痹因素,曰痹者,风寒湿之气中于人脏腑之为也。《丹溪心法痛风》曰:“大率有……风热,风湿……”突破称为燥痹。总之,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对痹病外邪不再局限于风寒湿三气,凡外感六淫均可致痹,具有相互杂合侵袭的特点。
, 百拇医药
    (三)痰浊瘀血

    痰浊瘀血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这些产物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新的病症。痰浊瘀血在风湿病中的发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医门法律中风》曰:“风寒湿三痹之症,每借人胸中痰为相援。”《类证治裁痹证》曰:“必有湿痰败血淤滞经络。”《医林改错》有“淤血致瘀”,痰瘀对风湿病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病理影响。痹病未病之前,机体内所产生的痰瘀,其痰浊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瘀血多由气虚、气滞、血寒、血热、或由于内外伤,或其他原因血离经脉积存体内而成,痰浊瘀血既成,滞留局部,气血凝滞,肌肉筋脉失养,机体防御能力下降,导致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与痰瘀相关,内外相援而成痹。痹病未病之前,体内虽无痰瘀滞留,但痹病发作,日不久脏腑经济功能失调,则痰瘀成为必然。痰瘀可作为第二病因,进一步阻闭经脉,停滞于骨骼,顽固难治。《医学传心录痹证寒湿与风承》曰:“风寒湿气侵入肌肤,流注经络,则津液为之不清,或变痰浊,或成瘀血,闭塞隧道,故作痛流注,或麻木不仁。”
, http://www.100md.com
    二、传变机理:

    六淫外邪侵袭,每多先形成肢体痹,此时以邪实为主,正虚不堪,得到恰当,及时地治疗,则可邪去正复,就会出现以经络气血为枢纽的传变。传变途径有三:一为五体间传变,由皮肤影响肌肉血脉筋骨等。《儒门事亲》曰:“皮痹不已而成肉痹,肉痹不已而成脉痹,脉痹不已而成筋痹,筋痹不已而成骨痹。”二为表里相传。《素问痹论》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舌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内舌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叙痹论》曰:“风寒湿三气袭入经络,入于筋脉、皮肉、肌肤、久而不已,则入五脏。”由于人体脏腑表里相合,久痹不已,病邪不仅内舍五脏,同样可以内侵六腑。《素问痹论》曰:“六腑也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饮食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三为脏腑间传变。《素问玉机真藏论》曰:“肺痹,发咳上气。名曰肝痹。”以上传变,为病邪由浅入深,由轻转重,迁延难愈,治疗渐难,甚则预后不良。,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