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信息荟萃
编号:10371148
中医对风湿病免疫的认识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6日 中微元素医学网
     中医对风湿病免疫的认识

    中医对免疫的概念早在两千多年前已有一定认识。我国最早的医籍之一《内经》就指出,“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论点,认为疾病是人体正气同邪气这一对矛盾斗争的过程,在这一对矛盾中正气的强弱直接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邪气是人体内外环境中多种致病因素的总称。正气或真气概括了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机能。这种具有免疫学认识的医学思想指导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医学实践。

    中医学的正气是相对邪气而言,概括机体内一切抗病物质和功能,包括脏腑经营卫气血的正常生理功能。邪气是一切致病因素的总称,外界六淫之邪,又指机体内阴阳失调所产生的病理改变和病理产物等病邪。《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可见只要机体正气充实,内、外邪就可预防,战胜,人体免于疾病,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正气有抵虚而入,和祛除外邪的作用,调节和稳定机体内在的阴阳平衡,消除内邪,脏腑经络营卫气血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总之,正气具有祛除邪气,调节阴阳,保护机体的作用。这与西医免疫系统的防御、自稳、监视三大功能基本一致。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相当于正气。免疫系统的组织细胞相当于正气的重要物质基础。一切外来的病原微生物等异己分子和因种种原因改变了性质的机体自身的组织细胞即“蜕化变质分子”,刺激机体产生免疫排斥反应的“非己”物质,相当于邪气。免疫反应相当于正邪斗争。免疫学系统功能正常。免疫反应起到防止疾病的作用,正能胜邪。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免疫系统出现过高或过低的反应,也称为变态反应或超敏反应,正不胜邪,产生疾病。临床上,风湿病中具有免疫紊乱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血管炎综合症等,采用扶正祛邪,调整阴阳治疗。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说明这种治法和用药在免疫失调恢复中起主导作用。
, http://www.100md.com
    一、卫气与免疫的关系

    中医学把能抵御外邪入侵的正气称为卫气。《灵柩,本藏篇》:“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素问,痹论篇》“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不能入脉,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腹膜,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灵柩,卫气行篇》进一步指出卫气循行为: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入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这些说明卫气不仅行于皮肤,分肉之间,起着护卫肌肤表,控制汗孔开合,卫气指机体内的很多抗病物质,即能祛除外邪,清楚内邪,概念范畴是比较广泛的。卫气充实,邪气薄弱,腠理固密,也不会引起疾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之能害。”若卫气强,邪气盛,则斗争激烈,机体可反映出一些病理现象。《素问疟论》:“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若外邪侵入皮肤分肉之间,卫气可立即去将外邪包围,阻止深入体内,并围而歼灭之,若卫气虚弱导致疾病发生发展。正如《灵柩刺节篇》说:“虚邪入于身也深。……有所结,气归之,……有所结,深中故,气因于骨。”这里所说虚是指正气虚,包括卫气虚。气归之是指正气到邪气与之相争,正虚不能胜邪,以致邪气步步深入以至于骨。正气虽然节节败退,但是步步紧跟,始终与邪气搏斗。
, 百拇医药
    可见,卫气的作用与免疫防御功能相似,卫气与泄气相争,类似免疫反应。可认为卫气除包括非特异性免疫的皮肤黏膜抵御致病因子入侵的屏障作用外,还可能包括多种免疫成分,如淋巴、单核和体液免疫等。

    二、肺脾肾与免疫的关系:

    在脏腑功能中,中医认为肺脾肾功能中,中医认为肺脾肾三脏最为重要,正气的主要分司所属。《灵柩刺节真邪篇》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这里的天,一指先天之气:一指天之清气,先天所属元气,元气藏于肾,维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天之清气是靠肺吸入体内的散布全身的。《灵柩绝气篇》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这里的中焦是指脾胃,说明脾胃是营卫气血生化之源。由此可见,正气与肺脾肾密切相关,而正气又有免疫系统的功能,所以肺脾肾与免疫关系密切。

    肺脾肾虽然都与免疫密切相关,但其中以肾为根本。因为肾脏的元气刺激和推动全身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脏腑功能正常,身体就健康,若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或久病损伤,导致元气疲惫。说明卫气本原于先天,为肾中元气所化,而脾胃水谷精微所充养。因此,肾中元气虚损,必然导致整个机体的整齐衰减,所以中医特别注重培元固本。元气包含元阴、元阳、即肾阴、肾阳。元阴、元阳滋补和调整全身的阴阳,正如张景瑞所说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机体只有在阴阳相对平衡条件下,一切组织系统的生理活动才能得到正常进行,机体才健康无病,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就是免疫系统的自我稳定功能。如果因为种种原因,失去平衡,免疫系统为免疫功能紊乱,阴阳平衡遭到破坏产生的疾病,尤其是虚症的阴阳失调,通过肾阴肾阳发挥调节作用。阴阳失调看成是免疫失去平衡。调节阴阳,特别是调节肾阴肾阳,调整免疫功能,趋于稳定平衡,防止异常免疫反应的发生,肾是调节阴阳,免疫平衡的重要脏器。
, http://www.100md.com
    西医学认为,机体免疫稳定功能失调,造成生理功能紊乱,引起过高或过低的免疫反应一变态反应,导致各种病理损害,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一般认为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稳定起了调节的作用。通过脑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维持相对稳定。脑下垂体是调节免疫反应的主要环节,通过分泌acth的作用,促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类固醇,减少与抑制过高的免疫反应,同时,脑下垂体通过生长激素的作用,激发免疫,增强过低的免疫反应,从而起到调整免疫平衡,维持机体免疫功能的相对稳定。中医学的肾,经沈自尹等人研究证明,具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所以,肾在调整和维持免疫平衡及其稳定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细胞内的丙种环核苷酸,即camp和cgmp,是一种拮抗物。对生物细胞有双向调节作用,称为camp/cgmp双向控制系统。一般情况下,camp增高时对免疫起抑制作用,cgmp增高时,增强免疫。邝安坤教授通过对血浆环核苷酸的测定,初步观察到阳虚病人的camp低于正常,而cgmp高于正常,camp/cgmp的比值较正常人为低。阴虚病人camp病人增高,而cgmp减少,camp/cgmp比值升高。说明体内阴阳的变化可反映camp与cgmp的相应变化,因肾为阴阳之根,说明了中医的肾在免疫机能方面起着主导作用。
, 百拇医药
    肾虽然在调节免疫功能方面起主导作用,但脾肺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中医认为肾要调节整体的阴阳,就要靠气化作用。气化作用的基本形式是气机的升降出入。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脏腑经络以及气血阴阳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无不依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肺的宣发与肃降,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心肾的阴阳相交,水火即济,都是气机升降出入的具体体现。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生理活动,就是由于气机升降不已,出入不息,才维持正常动态平衡。升降出入逆转,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也随之发生紊乱,升降出入停止,生理活动也就停止。生命宣告结束。《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脾胃为后天之本,居于中焦,通联之下,是升降运动的枢纽。肺吸清吐浊,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可维持“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的各种正常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系统功能的平衡稳定。所以,脾,肺的虚实变化,影响免疫功能的平衡和稳定,脾、肺得到改善,免疫状态可相应改善。

    西医学认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属于双向控制系统,无论在整体内还是在细胞内都存在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双向控制,细胞内camp与cgmp的双向控制也不例外。camp是交感神经儿茶酚胺的第二信使,cgmp是副交感神经兴奋乙酰胆碱的第二信使,二者的平衡对免疫起者平衡作用。现代研究证明,脾、肺与植物神经功能有关,对肺、脾虚患者的平衡对免疫系统起到调节作用。肺气虚病人的真性胆碱脂酶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肺气虚存在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并以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为主,肺也是前列腺素e或f的生物合成、释放和灭活的主要场所,前列腺素e和f相抗拮,起到双向调节作用。前列腺素存在于组织和体液中,与神经、内分泌、呼吸、心血管等系统和器官的机能调节有关,并对糖、脂肪、蛋白质、水和无机盐的代谢起到重要的作用。肺还是一些激素如缓激肽、甲状腺素、皮质激素等代谢场所和靶场,通过激素对免疫发挥调节作用。总之,肺、脾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免疫功能的调节。
, http://www.100md.com
    机体免疫活性细胞的来源,中医认为也与肺、脾、肾有关,西医认为免疫活性细胞来源于骨髓多能与细胞,与细胞转移到胸腺和骨髓的特殊环境里,被诱导处理,分化成功能不同的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是机体特异性免疫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物质基础。无论是t细胞和b细胞,以及它们的亚群,都能行使特异性功能。属于免疫活性细胞,都来源于骨髓。根据中医“肾生骨髓”的理论,可认为“肾”与免疫活性细胞的来源直接相关。“肾生骨髓”的理论已为现今临床实践所证实。如运用补肾的方法治疗骨髓机能障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获得成功,可以证实肾与骨髓的关系。最近国外学者发现肾脏可以分泌大量的促红细胞生成素,此素是作用于骨髓的多肽激素。进一步证实了中医的“肾生骨髓”理论的科学性。远远超出西医解剖学上的肾的范围。

    肾与t细胞形成有关的胸腺有密切关系。胸腺为中枢免疫组织。胸腺的发育、衰退、萎缩与肾气的盛衰基本一致。7-8岁时,肾气充盛,24左右,肾气平均,胸腺发育减慢稳定:40岁左右,肾气始衰,八九十岁,肾气焦,胸腺完全萎缩,包括了主宰细胞免疫的胸腺功能。
, http://www.100md.com
    机体免疫细胞的形成与脾、肺密切相关,免疫细胞的形成过程,属于中医的“气化”的过程。“气化”作用无器不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气”,“诸气者,皆属于肺”,故二脏在“气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临床所见,脾虚患者确有免疫功能低下的表现。运用健脾益气方药治疗后,随着症状的改善,t细胞比值、淋巴细胞转化率、以及免疫球蛋白多可提升。临床中发现肺虚患者存在免疫细胞减少现象,采用补益肺气的方药治疗,随着肺虚症状的改善和痊愈,免疫细胞回到正常水平。这说明脾、肺参与免疫细胞的形成过程。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他脏腑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也有一定的作用,脏与脏、脏与腑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并依靠这种关系维持机体的协调统一。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就反映了人体内脏之间的自我调节作用,表现为相辅相成,相反相存,维持其活动均势,即自我稳定。《内经》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亢则害”是自我稳定功能的失调,“承乃制”是自我稳定功能正常的表现,自我稳定功能正常,免疫也就平衡,免疫性疾病也就无从发生,所以叫“制则生化”。这种脏腑制约论,实际上就是对整体机能的自动调节,犹如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对环核苷酸和核酸发挥调控,从而对整体机能和各组织细胞器官系统包括免疫系统功能起到调节平衡作用一样。, http://www.100m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