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药教育 > 评论
编号:10374316
如何看待“师带徒”的作用?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12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27期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每个中医学生从刚迈进校园时的一张白纸变成对中医有一定了解、一定看法、掌握一定临床技能的过程,靠的是在中医药校园和中医院里五年、八年甚至更多年的学习。就个人而言,一个中医学生日后是成长为一代名医还是改行到其他领域,与他在学习中、工作中奠定的基础、树立的信念、接触的环境密切相关。从长远来看,中国未来20年、30年甚至更久远的中医发展、中医的继承与创新的方向、中医院的诊疗水平、中医科研以至中医的管理模式和重大决策,都是由正受现代中医教育的一代学子们担当。可见中医教育不仅决定中医人才的素质,也决定着未来中医的命运。

    中医界对中医教育成败的评价,可谓毁誉参半。肯定者认为,中医药教育初步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教育体系,并与国家教育体系和现行教育制度接轨;中医药院校成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渠道,中医药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中医院校培养了一批批的本科生、硕士、博士,成长为教授、主任医师、硕导、博导、院士,涌现出一大批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王永炎、石学敏等人们耳熟能详的院士们,就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杰作,也是当代名中医的代表。因此,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中医药教育,就没有当前的中医药人才济济,也就没有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否定者则悲观地哀叹:“中医后继乏人决不是危言耸听”。“辛辛苦苦四十年,培养中医挖墓人”!
, 百拇医药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中医教育总绕不开选择传统“师带徒”还是现代教育的矛盾。

    近年来不少人提出,为什么现在很少出现真正的名医了?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没有采用“师带徒”这种中医教育的最佳门径。在记者接触的人群中,包括一些在读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中青年医师和中医专家,他们中近半数人都表示,师承传授或父子带徒的学习方式,能够比较好、比较快捷地掌握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和思路。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需要积累和反复的体会,毕竟时间和悟性有限,传统的“师带徒”方式当然是一种捷径。

    《中医学方法论》作者、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黄建平研究员详尽地分析了“师带徒”的特点:在古时候,政府设置的“太医署”每年招生有限,真正大量培养人才以满足人民需要的还是民间的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方式。一般从事中医工作几十年具有一定水平、一定声望的医生,才有人拜他为师。拜师以后,徒弟一般是留在师傅的身边,跟着老师看病,接触各式各样的病人,亲眼看老师如何望、闻、问、切,听老师如何诊断病症和立方遣药。这样一开始学生便对各式各样的病有一个粗浅的感性认识。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老师认为孺子可教以后,师傅才开始给学徒布置一些如《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学三字经》之类的中医入门书,令其早晚课诵。白天还是在老师身前身后招呼病人,打理事务。可见,徒弟们首先是跟随老师从实践中学,到一定时期老师才根据学生的表现及其领悟能力,开始传授些中医经典,如《伤寒》、《金匮》之类的书卷。又经过几年,老师根据徒弟的学习成绩处理病人的能力,才让“出徒”。让他们以徒弟身份随老师一道临证或独立开业从医。
, 百拇医药
    对于“师带徒”的教育方式,人们一致认为,它先让学生对疾病有一个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理论,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进入理性认识。这种认识过程是扎实的,合乎认识进程的科学要求的。所以,一般徒弟经过老师教导和自身的努力,出师以后又在临床实践中反复学习、思考提高,又能吸取前贤经验,也就可以逐渐成为名医。多少年后,又有人来向他拜师学徒,这样代代相传。这种教育方式虽然很古老,但它适应中医本身的特点——有一个庞大的学术体系,概念深奥而不够明晰,临床思维非常生动活跃而不够规范——同时也符合认识过程的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在实践中检验认识和推动认识的深化的要求。

    众所周知,当代中医学生在学习过程却首先学到概念、判断和推理,由于中医学的自身特点,学生学到中医的理论知识,如果没有在实践过程中的感性认识为它垫底,那么他们很不容易真正理解中医学各个问题的深刻含义,感到比较空泛甚至感到不知所云。我国中医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是参考了西医院校的模式,学制多为五年,前二年接触的临床实践较少,甚至有的连病人也未曾看到过。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学生非常刻苦用功,熟读了各科教材,也很难理解中医学中所讲授的深义。
, http://www.100md.com
    一些在读的学生向记者表示,现代中医教育以课堂上的集体讲授为主,感觉书本上的知识与临床的实际有距离,虽然学校集体教学也有实习,有老师带教,但熟悉一个人的思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有时专家一语点破胜过学生几个月的琢磨。轮科实习时间短,对于老师的经验,感觉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不容易学到真功夫。

    实际上,在很多名老专家的诊室里,经常有各种年龄、各种身份的学徒来抄方,有时他们和患者的数量一样多,并且也和患者一样风雨无阻地赶到诊室学习,这说明一些人不仅赞成师带徒的学习方式,而且还亲自实践着。

    然而,我们不禁又想,这种几千年来师承家传的方式是否真的适合当代的中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对15省市、17届中医学院本科毕业生的调查说明,受过正规大学中医教育的中医师,在岗位适应性、急性处理、科研、运用新技术等方面,均优于“师带徒”;在中医四诊、常见病和疑难病诊治等中医基本技能方面,与“师带徒”相当;只有在完成工作量一个调查项目上,分数低于“师带徒”。可以说,“师带徒”的局限不仅在培养的人数上,而且也受到老师个人学识与经验的束缚。何况,如今的病人,看病总要问个“得的是啥病”,对于中医师“阴虚阳亢”、“肝郁气滞”类的回答,肯定是一头雾水。

    而且,在以中医院校为载体的集体教育中,教材较为规范统一,学生接触的是多学科的内容,不仅有中医的课程,还有现代医学的知识和其他现代基础课程,可能更适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师带徒”模式是否合宜,在什么阶段采取,以学校为载体的集体教育和传统的“师带徒”教育孰优孰劣,尚无定论。但不管怎样,师徒传承中重视从实践中学和言传身教的优点,是应该吸取的。同时,我们也不应一味地以西医的模式去套中医药教育,要在借鉴的同时,从中医自己特色出发,培养出真正的中医。, 百拇医药(常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