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呼唤科学发展观
作者:陈宜瑜 来源:《光明日报》2004-4-9报道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时代的高度,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根本指导方
针,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全面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经验与教训的总结,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步的必然结果。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从自然界获取果实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并以多种方式影响着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近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使人们能够从自然界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大自然更成为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然而,也正因为无视自然界自身的发展规律,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1962年问世的《寂静的春天》促使人们开始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环境大会上,“罗马俱乐部”在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摒弃把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志的传统发展观,而主张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相互协调地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促进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高度融合,学科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促使人们的视野由局部转向全局、由区域研究扩展到全球问题研究;为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协调提供了知识支撑,为探索研究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 http://www.100md.com
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社会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国力竞争时代。当今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政府的基本方针。
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对社会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我们曾以“人口众多”而自豪,但是批判马寅初的人口理论给我们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负担;我们曾以“地大物博”而自居,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却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更让我们感到了资源与环境的压力。这些深刻教训促使我们反思,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是硬道理,到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再到党的十六大上政治文明的提出,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与教训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断总结而得出的结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我们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全面深化,体现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党的执政水平和能力不断成熟的标志。
, 百拇医药
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一项科技内涵十分丰富的大事业。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解决诸多历史和现实的问题,必须依靠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必须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落到实处,其中干部科学素质就成为关键因素。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实现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切实提高干部的科学素质。
首先,必须真正深化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这个论断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高度概括。生产工具的进步产生了农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带来了空前的工业革命。当今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更让人感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信息技术改变了生活方式,交通方式的变革改变了地域观念,现代武器改变了战争概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深入人心,但仍需要进一步深化,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人类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与应用都使生产率得以极大提高,带来物质生产水平的进步和经济大发展,进而促进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又促进了科学技术发展。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将科学技术放在最优先发展的位置。
, 百拇医药
第二,必须尊重科学,掌握规律,科学决策,提高统筹能力。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到五个统筹,必须把握统筹各方及其相互影响的规律,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扎实的科学基础,掌握科学方法和规律,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和统筹能力。“人定胜天”、“人进沙退”显示了人与大自然斗争的决心和勇气,但要做到真正有效地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必须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要树立“人文理性精神”,培养科学精神,在人类不断认识与适应自然、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理性地、正确地运用科学技术成果,谋取人类社会长远发展和子孙幸福,实现世代公平。
第三,必须切实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仅是口号,要在决策中体现,在行动中落实。要切实加强科研开发的投入,逐渐提高R&D的比例,真正将科学研究当作未来发展的基石;切实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把人才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用好现有人才,吸引海外人才,培养未来人才,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切实营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和优秀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提供支持。
, 百拇医药
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当今,世界各国都把基础研究放在确保和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高度进行超前部署,以赢得和占领知识经济的制高点。我们必须积极应对世界各国迅速发展基础研究的竞争态势,切实重视基础研究。
科学基金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要努力探索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规律,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鼓励创新,大力促进我国基础研究的繁荣和发展。要坚持以创新能力建设为主线,以支持创新人才为核心,以机制和体制创新为保障,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为迅速提高我国科学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和在世界新科技革命中的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切实的贡献。
(本文作者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百拇医药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时代的高度,着眼于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和根本指导方
针,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全面落实和贯彻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经验与教训的总结,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进步的必然结果。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从自然界获取果实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并以多种方式影响着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近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使人们能够从自然界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大自然更成为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然而,也正因为无视自然界自身的发展规律,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1962年问世的《寂静的春天》促使人们开始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1972年联合国第一次环境大会上,“罗马俱乐部”在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摒弃把单纯追求经济总量的增长作为衡量发展的唯一标志的传统发展观,而主张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相互协调地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促进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高度融合,学科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促使人们的视野由局部转向全局、由区域研究扩展到全球问题研究;为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协调提供了知识支撑,为探索研究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 http://www.100md.com
随着社会知识化、科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人类社会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国力竞争时代。当今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向人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政府的基本方针。
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对社会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我们曾以“人口众多”而自豪,但是批判马寅初的人口理论给我们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负担;我们曾以“地大物博”而自居,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却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更让我们感到了资源与环境的压力。这些深刻教训促使我们反思,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是硬道理,到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再到党的十六大上政治文明的提出,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与教训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断总结而得出的结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我们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全面深化,体现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党的执政水平和能力不断成熟的标志。
, 百拇医药
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一项科技内涵十分丰富的大事业。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解决诸多历史和现实的问题,必须依靠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必须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落到实处,其中干部科学素质就成为关键因素。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实现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切实提高干部的科学素质。
首先,必须真正深化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这个论断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高度概括。生产工具的进步产生了农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带来了空前的工业革命。当今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更让人感到了科学技术的力量:信息技术改变了生活方式,交通方式的变革改变了地域观念,现代武器改变了战争概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深入人心,但仍需要进一步深化,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人类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与应用都使生产率得以极大提高,带来物质生产水平的进步和经济大发展,进而促进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又促进了科学技术发展。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将科学技术放在最优先发展的位置。
, 百拇医药
第二,必须尊重科学,掌握规律,科学决策,提高统筹能力。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到五个统筹,必须把握统筹各方及其相互影响的规律,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扎实的科学基础,掌握科学方法和规律,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和统筹能力。“人定胜天”、“人进沙退”显示了人与大自然斗争的决心和勇气,但要做到真正有效地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必须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要树立“人文理性精神”,培养科学精神,在人类不断认识与适应自然、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理性地、正确地运用科学技术成果,谋取人类社会长远发展和子孙幸福,实现世代公平。
第三,必须切实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兴国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仅是口号,要在决策中体现,在行动中落实。要切实加强科研开发的投入,逐渐提高R&D的比例,真正将科学研究当作未来发展的基石;切实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使用,把人才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用好现有人才,吸引海外人才,培养未来人才,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切实营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和优秀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提供支持。
, 百拇医药
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当今,世界各国都把基础研究放在确保和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高度进行超前部署,以赢得和占领知识经济的制高点。我们必须积极应对世界各国迅速发展基础研究的竞争态势,切实重视基础研究。
科学基金作为我国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之一,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要努力探索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规律,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鼓励创新,大力促进我国基础研究的繁荣和发展。要坚持以创新能力建设为主线,以支持创新人才为核心,以机制和体制创新为保障,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为迅速提高我国科学技术原始创新能力和在世界新科技革命中的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切实的贡献。
(本文作者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