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诊断 > 信息
编号:10379603
中医抗癌进行时——随王三虎教授临证日记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2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35期
     王 星 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

    燥湿相混又一因 癌痛多为寒凝涩

    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王三虎老师继“寒热胶结致癌论”之后,又提出“燥湿相混致癌论”。在肺癌患者中,一方面痰浊上泛,一方面阴虚燥热。食道癌则往往食道乃至胃肠津亏血燥,梗噎难咽,大便干如羊矢,同时又有痰浊白沫上泛,此正是由于气血津液不能循经运行供养全身才导致津泛为痰。这种燥湿相混的病机,往往贯穿在疾病始终,而且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治疗起来每每相互掣肘,滋阴不利痰浊,化痰容易伤津。王老师说这个问题早在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的第一条就讲到了:“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只不过张仲景仅是如实反映却没有强调和指出这种燥湿相混的情况还不止肺痿一种病,而且还是癌症的一个重要病因而已。值得一提的是本条指出的消渴是肺痿(肺癌)的原因之一,目前已得到公认,如有人指出“恶性肿瘤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是恶性肿瘤形成、发病的一个相关因素。”王老师在临床上对于这类病证的用药主要从麦门冬汤等名方中精选出麦冬、半夏、苍术、元参,生地、黄芩等药,使化痰而不致燥,祛湿而不伤阴。
, 百拇医药
    不经意间冬天已经到了,虽然还末立冬,可已寒气逼人。患者赵先生依然来得挺早,他说服药后后背疼痛已大减,可是这两天又有些疼。赵先生是一位退伍军人,今年75岁,1999年4月因肾癌行右肾切除术,术后病检确诊为透明细胞癌,经生物治疗、化疗数个疗程。2000年12月CT示肺转移,胸膜下散在分布7、8个0.3×0.3cm大小圆形结节,后又进行生物治疗(白介素-2),并服灵芝系列药物,2003年7月CT示肿块数量增加。2003年9月4日初诊于王老师处,当时患者精神尚可,体胖,唇紫,咳嗽痰黑,畏寒,后背隐痛半年余,时有乏力,喜热饮,舌淡苔薄有瘀点,脉沉。王老师诊断后认为肺肾两虚,痰浊瘀血互阻。法当温阳散寒,补益肺肾,活血化痰。处方:补骨脂10g,肉桂6g,人参10g,熟地15g,山芋肉12g,白术15g,云苓15g,炙草10g,蜂房12g,山慈姑15g,土贝母15g,水蛭10g,6剂,每日1剂,水煎服。王老师特别强调寒主凝涩,寒邪是形成肿瘤的一个重要原因,早在《灵枢·水胀》中就指出:“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即已提到寒邪致癌。宋代严用和在《济生方》中写到“癥者征也,有块可验。瘕者假也,假物成形。其结聚浮假,推移乃动。此无他,皆由饮食不节,寒温不调,气血劳伤,脏腑虚弱,受于风冷,与气血相结而成也。”也比较全面的提出了寒邪在内的癌症病因。但近年来对癌症的病因,重视热毒、气滞、瘀血者多。又因寒邪可以化热,所以,临床往往重热轻寒,对寒邪致癌认识不够。治疗多以清热解毒,以毒攻毒,活血化瘀为主,重视温补者少。而这位患者唇紫,畏寒,后背隐痛,喜热饮,舌淡苔薄有瘀点,脉沉等症皆为寒凝所致,又寒凝生痰成瘀,故当以温阳散寒为主。

    今天患者第6诊,服药后诸症减轻,也比以前有劲了,可是这两天背又有点痛,胃脘偶觉不适,舌淡红苔薄,脉沉细。王老师认为寒象虽减,但近日外寒邪盛,当加强温中散寒之品干姜。处方如下:补骨脂10g,肉桂6g,干姜8g,淫羊藿20g,人参12g,熟地15g,山芋肉12g,白术15g,云苓15g,炙草10g,蜂房12g,山慈菇15g,土贝母15g,水蛭10g,6剂,每日1剂,水煎服。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补骨脂、肉桂、干姜这几味温阳之药,均有抗癌作用。用药14味,温阳散寒,补益肺肾,化痰活血面面俱到。正如王老师常说“读书宁涩勿滑,临证宁拙勿巧。”说的是读书一定要细,不能粗枝大叶;临床诊治有条有理,不能投机取巧。本案辨证准确,条理清晰,用药精当,此为拙乎?, 百拇医药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肿瘤 > 抗癌防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