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理伦探讨 > 医理纵横
编号:10379604
中国传统整脊学的椎曲论
http://www.100md.com 2004年4月26日 《中国中医药报》 第2135期
     从中国传统医学整脊技术史可以了解到,古人对脊柱创伤、损伤的治疗是以牵引法、悬吊法、旋转法、斜扳法、过伸法、屈曲法、整盆法和推拿按摩为主要治疗方法的。根据古人的启示,应用现代科学研究,就可发现中国传统医学的整脊术是依靠脊柱生理曲度的运动力学原理,调整因椎曲出现的病理改变,从而达到治疗脊柱伤病的目的的。

    人体正常脊柱从侧面观察有颈曲、胸曲、腰曲和骶曲四个生理曲度,用以维持躯体支撑头颅、内脏的功能。依据达尔文进化论,人类是从脊椎动物的四足动物进化而来,人类从胚胎发育至出生,其脊柱的曲度与四足动物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新生婴儿既无腰曲,也无颈曲。

    笔者在研究脊柱机能解剖学及脊柱轮廓平行四边形平衡理论中,已论证了人类颈曲和腰曲的形成是儿童6个月开始坐,12个月开始站立行走后,按照Wolff定律的平行四边形的数学法则逐步形成的,颈、腰曲的出现就决定了椎体之间的距离———即椎间隙的前后距离。也就是说,颈、腰曲向前弯曲,椎间隙是前宽后窄,从而决定了椎间盘在椎间隙的高低及其所承受脊柱压应力之大小。另一方面,椎管是靠每一个椎体的椎孔叠加组成的,椎体的叠加方位决定于椎曲———即向前倾斜的方向。神经根走行所经过的椎间孔,是由上下椎体的关节突组合而成,向前弯曲的椎体序列(椎曲),决定了椎间孔的大小及方位。在颈椎而言,行走于横突孔的椎动脉的弯曲度也由椎曲所决定。概而言之,组成脊柱的椎体和其内走行的脊髓、脊神经、椎动脉,以及椎体之间的椎间盘,均依靠在生长发育期形成的颈曲、腰曲的形态结构,决定其容积、方位及压应力。这也是人体形态结构与机能的统一协调性。
, http://www.100md.com
    脊柱的连接,是靠椎体相互组成的椎体关节,以及椎体后缘左右各一关节突关节(在颈椎称钩椎关节)三个关节构成三角形的三维结构,以完成屈伸、侧屈、旋转的六个运动自由度。屈伸和侧屈(左右)范围决定于椎体之间和关节突关节的距离;椎体相互之间的旋转度,则取决于维系椎体关节之椎间盘宽度及弹性。如果从脊柱整体而言,其轴向旋转,则取决于椎曲之弧度。运动力学研究表明椎曲的半径越大,旋转范围就越大。

    椎管是椎体的椎孔叠加组成,并按其正常椎曲排列,每一椎体的椎孔下缘直径大小与相连之下一个椎孔上缘直径大小是相一致的。笔者通过CT扫描证实:由于组成上的原因,一旦椎曲改变,椎体相互之间序列紊乱,椎体位移突入椎管,可出现椎管狭窄。笔者统计280例颈椎不同程度曲度改变的患者,发现椎曲变直后,颈椎之长度(高度)均有0.2cm~0.5cm不同程度的短缩,表明一旦椎曲改变,椎间隙和钩椎关节孔均可变窄,同时穿越颈1~6横突孔的椎动脉也可因之皱折,并可导致血流障碍。

    椎曲改变源于椎体之间椎间隙的改变,椎间隙的空间位置就是椎间盘的位置,椎间隙一旦紊乱、变窄,则椎间盘承受的内压升高———这是临床常见椎间盘突出诱因之一,也是临床上X线照片诊断椎间盘突出———椎间隙变窄、椎曲改变的依据。
, 百拇医药
    可见,临床上脊椎错位所致的运动障碍,脊髓、脊神经和椎动脉的损害的主要病理体征是椎曲改变。

    椎曲是椎体相互排列方位组成,任何一个椎体位移(旋转或倾斜)均可导致椎曲改变。由此,中国传统整脊学运用旋转法等八大疗法,都是通过调整椎体的位移整体调整椎曲的。

    旋转法是重要的整脊方法,但是当椎曲消失后或椎间盘退化后,脊椎就丧失了旋转的内在动力,如果单靠外力强行旋转,则可能导致脊椎的损伤(骨折或脱位)。同样,侧扳法也需依靠椎曲的存在和椎间盘的能动性,而其它的整脊法,如牵引、悬吊、屈曲、过伸和整盆法,则需视椎曲的实际情况,通过调整脊柱的枢纽关节来调整。因此,椎曲也是临床整脊手法适应症、禁忌症的重要依据。, http://www.100md.com(韦以宗 北京光明骨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