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证(二)
http://www.100md.com
《中医内科学2》
(一)辨证要点
(1) 辨虚实
临床表现
实喘
虚喘
呼吸
深长有余,呼出为快,气粗
短促难续,深吸为快,气怯
声音
高大,伴有痰鸣咳嗽
低微,少有痰鸣咳嗽
病势
骤急
徐缓,时轻时重,遇劳则甚
脉象
数而有力
微弱或浮大中空
实喘当辨外感、内伤:
外感者起病急,病程短,多有表证;内伤者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外无表证。
(2) 辨病位
病位
肺
肾
心
病因
外邪、痰浊、肝郁气逆
久病劳欲
肺肾病变累及于心
病机
邪壅肺气,宣降不利
肺肾出纳失常
心气心阳衰惫,水饮内停,或血脉瘀阻
喘息程度
操劳后气短而喘
静息时也有气短息促,动则更甚
喘息持续不已,不能平卧
伴随症状
面色苍白,自汗,易感冒
面色苍白或颧红, 怕冷,或烦热,腰膝酸软
心悸,浮肿,紫绀,颈脉怒张,脉结代。
(二)治疗原则
(1) 实喘治肺 治以祛邪利肺,区别寒、热、痰、气之不同,分别采用温宣、清肃、祛痰、降气等法。
(2) 虚喘治在肺肾,以肾为主 治以培补摄纳,针对脏腑病机不同,分别采用补肺、纳肾、温阳、益气、养阴、固脱等法。
(三)分证论治
实喘风寒闭肺
临床表现:喘息,呼吸气促,胸部胀满——风寒客肺,邪气壅实,肺气不利;痰多稀薄,色白——寒邪伤肺,津聚成痰;头痛,鼻塞,无汗,恶寒或发热——风寒束表,表卫失和;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风寒表证。
治法;散寒宣肺
方药:麻黄汤
药物: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加减:
(1) 表证不明显者,也可用华盖散,即麻黄汤去桂枝,加苏子,桑白皮,陈皮,茯苓;
(2) 风寒表证明显者,加紫苏,生姜温肺散寒;
(3) 喘促明显,加半夏,苏子;
(4) 外寒里饮,加小青龙汤或加细辛,生姜;表邪明显,去芍药,五味子之酸敛,加杏仁,苏子以顺气化痰;
(5) 营卫不和,恶风,发热,有汗,汗出而喘不平卧者,要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以和营卫,宣肺气;
变证:
表寒里热
病机:表寒未解,内已化热;或肺有郁热,感受风寒,寒邪束表
临床表现:喘咳上气,鼻煽息粗,胸部胀痛,咳痰稠粘不爽,形寒发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夹黄,舌边尖红,脉浮数或滑。
治法:宣肺泄热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
加减:
(1)痰热较甚,加黄芩,桑白皮,瓜蒌,知母;
(2)痰涌喉间,漉漉有声,加葶苈子,射干泻肺祛痰。
痰热遏肺
临床表现: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稠粘色黄——邪热壅肺,蒸液成痰,肃降无权;或有血痰——热伤肺络;身热,有汗,渴喜冷饮,咽干,面红——痰热郁蒸于肺;尿赤涩,或大使秘结——里热壅盛;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泄痰热
方药:桑白皮汤加减
药物:桑白皮、黄芩清热化痰,黄连、栀子清泄里热,杏仁、贝母、半夏、苏子化痰利气。
加减:
(1) 痰多粘稠,加瓜蒌,射干,海蛤粉清化痰热;
(2) 痰涌便秘,喘不得卧,加葶苈子,大黄,芒硝涤痰通腑;
(3) 痰有腥味,加鱼腥草,冬瓜子,薏苡仁,芦根清化痰热排脓解毒;
(4) 身热甚,加生石膏;
(5) 热邪伤津,而见口渴,咽干者,加天花粉;
(6) 痰热灼伤肺络者,加丹皮,藕节,三七凉血止血。
痰浊阻肺
临床表现: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稠色白,咯吐不利——中阳不运,积湿生痰,痰浊壅肺,肺气不降;兼呕恶,食少,口粘不渴——痰湿蕴中,脾胃不和;苔厚腻,脉滑。
治法:化痰降逆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药物:二陈汤和胃降逆化痰;三子养亲汤豁痰利气,用于气实痰盛之候,其中苏子长于降气化痰,莱菔子长于消食化痰,白芥子长于温肺化痰。
注意;本型与痰湿蕴肺证咳嗽治法方药相同,因二者病机相同,临床表现,咳乃喘之渐,喘必兼见咳嗽,久咳必由轻到重而成喘证。
加减:
(1) 痰湿较甚,舌苔厚腻,加苍术,厚朴燥湿化痰;
(2) 痰多气逆,加杏仁,紫菀,旋覆花化痰肃肺降逆;
痰郁化热,痰粘而稠,参照痰热郁肺证治疗。
水凌心肺
临床表现: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心悸,面目肢休浮肿,小便量少——心肾阳虚,气化不利,水饮内停,凌心射肺,肺气不降,心神不安;舌体胖,苔白滑,脉沉细——均为阳虚水停之象。
治法:温阳利水,泻壅平喘
方药: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药物:药用附子温阳;白术、茯苓、生姜利水;葶苈子泻肺除壅,大枣和中,白芍敛阴。
加减:
(1) 水饮内停明显者,加五苓散以加强利水之力;
(2) 阳虚血液运行不利,可致血瘀,可加泽兰、益母草、桂枝、丹参活血利水。
(3) 出现气虚之象,可参照虚喘论治。
肝气乘肺
临床表现:喘促每因情志刺激而诱发——肝气冲逆犯肺;发时突然呼吸短促,气憋,胸闷,咽中如窒——肝气犯肺,肺气郁闭,失于肃降;胸闷胸痛——肝肺之络气不和;精神抑郁,失眠,心悸——心肝气郁,心神不宁;苔薄,脉弦为肝郁之候。
治法:开郁降气平喘
方药:五磨饮子
药物:槟榔行气导滞,沉香降气平喘,木香、枳壳、乌药疏肝顺气。
加减:
(1) 气郁甚加些胡,郁金,青皮;
(2) 腹胀便秘,加大黄,或用六磨汤;
(3) 痰多加苏子,杏仁,厚朴,开郁降气化痰;
(4) 心悸失眠加百合,合欢花,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
注意:因本病病起于肝气郁结,七情伤肝,故在治疗时除了使用药物外,心理疗法亦非常重要。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症状 > C > 喘证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