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各种动脉采取血标本的比较
【摘要】 目的 提高动脉采血一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 选拔60例3岁以下患儿,20例采用桡动脉穿刺抽取血标本,20例采用股动脉穿刺,20例采用颞动脉穿刺,比较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出现瘀斑等并发症的多少。结果 头皮颞动脉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桡动脉和股动脉穿刺,经X 2 检验,P<0.05,且很少出现瘀斑。结论 头皮颞动脉穿刺法易学易掌握,固定方法稳妥,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且便于观察。
关键词 动脉 采取血标本 比较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3)21-1992-01
动脉血标本常用于作血气分析,其标本的采集相对困难,尤其是小婴儿。1999年以前,我科常采用股动脉、桡动脉穿刺法采取动脉血标本。因深动脉穿刺相对损伤大,且股动脉现一般不作动脉穿刺采血用 [1] 。1999年至今,我科改用头皮颞动脉穿刺法采取血标本,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头皮颞动脉穿刺成功率高,不易出现瘀斑等并发症,且便于观察。本文搜集了60例年龄3岁以下患儿,对3种穿刺方法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临床资料
选择年龄3岁以下患儿60例,随机选取20例采用股动脉穿刺,20例采用桡动脉穿刺,20例采用头皮颞动脉穿刺,取血量均为1~2ml。
2 操作方法
2.1 用物准备 注射盘内加无菌干燥的1ml或2ml注射器一副、6号或7号针头一个(颞动脉穿刺法加放头皮针一个)、稀释肝素钠0.1~0.2ml(100~200U) [2] 、无菌棉球或无菌纱布、橡皮塞、2%碘酒、75%酒精、消毒棉棒、必要时备无菌手套。
2.2 穿刺法
2.2.1 桡动脉穿刺法 患儿平卧或侧卧,上肢外展,掌侧向上平放,暴露穿刺侧前臂,穿刺点为前壁桡侧近腕关节2cm扪及桡动脉搏动明显处,右手持注射器,呈45°角进针,见鲜红色回血后固定抽取所需血量,取针后用无菌纱布压迫5min,直至不出血为止 [1] 。
, 百拇医药
2.2.2 股动脉穿刺法 患儿仰卧,下肢伸直,略向外展,充分暴露穿刺部位,垫高臀部,穿刺点为腹股沟韧带中、内外1/3交界,股动脉搏动处,右手持注射器,垂直刺入,然后逐渐向上提针,见有回血停止提针,固定注射器,抽取所需血量,立即套上橡皮塞送检,取针后用无菌纱布压迫5~10min,直至不出血为止 [2] 。
2.2.3 颞动脉穿刺法 患儿仰卧或侧卧,充分暴露额部、顶部或颞部的颞动脉,穿刺点为头皮颞动脉(额部、顶部或颞部),自搏动处退后0.3cm,用头皮针以15°角进针0.3cm后加大角度至25°角进血管,见有回血,右手固定穿刺针方向及深度,左手抽取血液至所需量,抽血毕迅速拔针,立即将针头斜面刺入橡皮塞,以隔绝空气,并轻搓注射器使肝素与血液充分混匀,用无菌纱布在针眼及其上方0.5cm处加 压5min,直至不出血为止。
3 结果
按进针一次即获所需血量为成功标准,对3种穿刺法的成功率及穿刺后的并发症进行比较,见表1。
, 百拇医药
表1 3种穿刺法的效果比较 例(%)
注:经X 2 检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颞动脉穿刺一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用此法易于采取动脉血标本。
4 讨论
4.1 桡动脉穿刺法中,桡动脉靠近腕关节上方,对不合作儿童不便固定,血管经多次穿刺易造成瘀斑,对小龄儿童又不易扪及其搏动,易造成穿刺失败。
4.2 股动脉穿刺法中,股动脉易滑动,且针杆进入组织部分短,仅针的斜面在血管内,抽吸时易滑出血管及将针退出皮肤,导致穿刺失败。有时因血管滑动而上下反复穿刺,加重股动脉损伤,易出现瘀斑,甚至血肿,给患儿带来痛苦。尤其是新生儿,由于皮下脂肪薄,血管直径小,针在皮下的长度短,仅为0.5m [3] 。更难固定,而不合作的儿童的剧烈哭动也影响穿刺成功。
, http://www.100md.com
4.3 颞动脉穿刺法中,能用肉眼看到其动脉搏动和走向,可延其走向,由浅入深进针,使进入皮下及血管内针的长度较多,不易滑出;同时头皮动脉的位置不处于关节处,对不配合的患儿也便于固定,这样大大地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少了血管损伤,减轻了患儿的痛苦,穿刺方便且安全。如查血气分析,桡动脉、股动脉穿刺成功率小,多次穿刺使患儿加剧哭闹、屏气、挣扎等,直接影响血气的数值,特别是PaO 2[3] 。另外,本穿刺法类似于头皮静脉输液法的手法及固定,易学易掌握,穿刺并发症少,穿刺后便于观察有无供血不良及出血倾向,家长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1 张家骧.新生儿急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34-735.
2 吴敏.儿科护理常规,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57;307.
3 金汉珍.实用新生儿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2-13.
作者单位:404000重庆市万州区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小儿科
(编辑罗 彬), 百拇医药(饶钒)
关键词 动脉 采取血标本 比较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3)21-1992-01
动脉血标本常用于作血气分析,其标本的采集相对困难,尤其是小婴儿。1999年以前,我科常采用股动脉、桡动脉穿刺法采取动脉血标本。因深动脉穿刺相对损伤大,且股动脉现一般不作动脉穿刺采血用 [1] 。1999年至今,我科改用头皮颞动脉穿刺法采取血标本,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头皮颞动脉穿刺成功率高,不易出现瘀斑等并发症,且便于观察。本文搜集了60例年龄3岁以下患儿,对3种穿刺方法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 百拇医药
1 临床资料
选择年龄3岁以下患儿60例,随机选取20例采用股动脉穿刺,20例采用桡动脉穿刺,20例采用头皮颞动脉穿刺,取血量均为1~2ml。
2 操作方法
2.1 用物准备 注射盘内加无菌干燥的1ml或2ml注射器一副、6号或7号针头一个(颞动脉穿刺法加放头皮针一个)、稀释肝素钠0.1~0.2ml(100~200U) [2] 、无菌棉球或无菌纱布、橡皮塞、2%碘酒、75%酒精、消毒棉棒、必要时备无菌手套。
2.2 穿刺法
2.2.1 桡动脉穿刺法 患儿平卧或侧卧,上肢外展,掌侧向上平放,暴露穿刺侧前臂,穿刺点为前壁桡侧近腕关节2cm扪及桡动脉搏动明显处,右手持注射器,呈45°角进针,见鲜红色回血后固定抽取所需血量,取针后用无菌纱布压迫5min,直至不出血为止 [1] 。
, 百拇医药
2.2.2 股动脉穿刺法 患儿仰卧,下肢伸直,略向外展,充分暴露穿刺部位,垫高臀部,穿刺点为腹股沟韧带中、内外1/3交界,股动脉搏动处,右手持注射器,垂直刺入,然后逐渐向上提针,见有回血停止提针,固定注射器,抽取所需血量,立即套上橡皮塞送检,取针后用无菌纱布压迫5~10min,直至不出血为止 [2] 。
2.2.3 颞动脉穿刺法 患儿仰卧或侧卧,充分暴露额部、顶部或颞部的颞动脉,穿刺点为头皮颞动脉(额部、顶部或颞部),自搏动处退后0.3cm,用头皮针以15°角进针0.3cm后加大角度至25°角进血管,见有回血,右手固定穿刺针方向及深度,左手抽取血液至所需量,抽血毕迅速拔针,立即将针头斜面刺入橡皮塞,以隔绝空气,并轻搓注射器使肝素与血液充分混匀,用无菌纱布在针眼及其上方0.5cm处加 压5min,直至不出血为止。
3 结果
按进针一次即获所需血量为成功标准,对3种穿刺法的成功率及穿刺后的并发症进行比较,见表1。
, 百拇医药
表1 3种穿刺法的效果比较 例(%)
注:经X 2 检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颞动脉穿刺一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用此法易于采取动脉血标本。
4 讨论
4.1 桡动脉穿刺法中,桡动脉靠近腕关节上方,对不合作儿童不便固定,血管经多次穿刺易造成瘀斑,对小龄儿童又不易扪及其搏动,易造成穿刺失败。
4.2 股动脉穿刺法中,股动脉易滑动,且针杆进入组织部分短,仅针的斜面在血管内,抽吸时易滑出血管及将针退出皮肤,导致穿刺失败。有时因血管滑动而上下反复穿刺,加重股动脉损伤,易出现瘀斑,甚至血肿,给患儿带来痛苦。尤其是新生儿,由于皮下脂肪薄,血管直径小,针在皮下的长度短,仅为0.5m [3] 。更难固定,而不合作的儿童的剧烈哭动也影响穿刺成功。
, http://www.100md.com
4.3 颞动脉穿刺法中,能用肉眼看到其动脉搏动和走向,可延其走向,由浅入深进针,使进入皮下及血管内针的长度较多,不易滑出;同时头皮动脉的位置不处于关节处,对不配合的患儿也便于固定,这样大大地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少了血管损伤,减轻了患儿的痛苦,穿刺方便且安全。如查血气分析,桡动脉、股动脉穿刺成功率小,多次穿刺使患儿加剧哭闹、屏气、挣扎等,直接影响血气的数值,特别是PaO 2[3] 。另外,本穿刺法类似于头皮静脉输液法的手法及固定,易学易掌握,穿刺并发症少,穿刺后便于观察有无供血不良及出血倾向,家长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1 张家骧.新生儿急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34-735.
2 吴敏.儿科护理常规,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57;307.
3 金汉珍.实用新生儿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2-13.
作者单位:404000重庆市万州区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小儿科
(编辑罗 彬), 百拇医药(饶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