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19期
编号:10391143
浅谈泌尿系结石中西医诊断及治疗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19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19-2807-01

    本文就泌尿系结石的中西医诊断、治疗加以总结,分述如下。

    1 西医诊断及主要疗法

    1.1 西医诊断标准 (1)病史:有无肾绞痛及血尿史;有无脓尿及膀胱刺激症状。(2)体格检查:患侧肾区有无叩击痛,肋脊角有压痛,肾肿大者要考虑肾盂积水。(3)实验室检查:肉眼血尿与镜下血尿多与腰痛同时发生,合并感染时可检到脓尿。(4)腹部平片可显示结石。(5)B超可明确显示结石的大小、形态。(6)静脉尿路造影或逆行肾盂造影可发现腹部平片或B超不显影的结石,以及了解结石的位置、两侧肾的活动功能与结石的梗阻程度。

    1.2 西医疗法的主要选择 (1)结石梗阻者应尽快采用体外震波碎石以缓解肾内积水,同时配合推按运经仪促排石。(2)对有肾绞痛发作者给予解痉止痛。(3)合并感染者给予抗感染治疗。(4)肾功能损害者可参照肾功能不全治疗。(5)体位排石对肾下极结石采用倒立位或膝胸卧位排石。(6)溶石药物溶石治疗。
, 百拇医药
    2 中医的辨证分型、辨证分析、诊断及其治疗

    2.1 湿热下注型 (1)证候:腰部常突然疼痛,小腹拘急疼痛向会阴部放射,坐卧不安,汗流如珠,恶心欲吐或有尿频、尿急、排尿痛,或尿流中断;或伴有血尿。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2)辨证分析(病因病机、病位、病性):该病多因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味酒热之品损伤脾胃之气,脾失健运,湿热火毒内生,因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热流注下焦,煎熬津液,炼尿为石而成石淋,肾络不通则痛,故见腰部疼痛,脾气不升,胃失和降,故恶心呕吐,湿热下注膀胱故有尿频、尿急、排尿痛,热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小便灼热涩痛有血。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或滑数均为湿热蕴蒸之象。该病病位在肾、在脾,病性属湿热下注之实证。(3)中医诊断:石淋,湿热下注证。(4)治疗①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②方剂:石韦散与八正散加减;③方药(比例):君:石韦15g,金钱草50g;臣:瞿麦10g,滑石10g,木通10g,车前子10g;佐:赤茯苓15g,榆白皮10g;使:冬葵子10g,甘草10g。④方解:方中石韦、金钱草有较强的清热利水通淋作用,对湿热下注膀胱引起的小便短赤、淋漓涩痛之石淋效果尤佳。瞿麦、滑石、木通、车前子四味合用清热利水通淋。赤茯苓、榆白皮长于渗利湿热。冬葵子寒能泻热,滑石通关利尿排石,生甘草泻火而调和诸药。
, 百拇医药
    2.2 气滞血瘀型 (1)证候:腰腹部刺痛,辗转不定,小便排出困难或淋漓不尽,或有血尿。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滑而涩。(2)辨证分析(病因病机、病位、病性):该型多因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热移下焦,煎熬尿液,结为砂石。结石内阻,气机不畅,气滞血瘀则腰腹部刺痛,辗转不安,小便排出困难或淋漓不尽,或有血尿,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滑而涩。重点应分析气滞重还是血瘀重,气滞重则腰肋部疼痛阵作,走窜明显。血瘀重则痛点固定,多为持续性痛或尿中挟有血块。该病病位在肾、在肝;病性属气滞血瘀之实证。(3)中医诊断:石淋,气滞血瘀证。(4)治疗①治法:理气活血,利水通淋。②方剂:沉香散加减。③方药(比例):君:沉香10g;臣:陈皮10g,王不留行15g,石韦15g,滑石10g,冬葵子10g,当归15g;佐:白芍15g,甘草10g;使:大黄10g。④方解:方中沉香行气止痛为君药。当归、王不留行、陈皮助君药行气活血,石韦、滑石、冬葵子利水通淋共为臣药。白芍、甘草二药缓急止痛为之佐。大黄泻热逐水祛瘀为之使。

    2.3 肾气亏损型 (1)证候:腰部酸痛,膝软无力,头晕耳鸣,小便频数不利,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而弱。(2)辨证分型(病因病机、病位、病性):该型多由于房劳多产损伤肾气,或年迈肾气亏乏,肾虚气化无力致水湿痰浊内蕴,结为砂石,故见腰部酸痛,膝软无力,头晕耳鸣,膀胱固摄无力故见小便频数不利。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弱,均为肾气亏损之象。该病病位在肾、在膀胱;病性属肾气亏损之虚证。(3)中医诊断:石淋,肾气亏损证。(4)治疗①治法:补肾益气,通淋排石。②方剂:金匮肾气丸加减。③方药(比例):君:熟地30g,黄芪30g;臣:山茱萸20g,山药20g,炮附子10g,桂枝10g;佐:茯苓15g,泽泻15g,木通15g;使:琥珀15g。④方解:方中重用熟地、黄芪补肾益气为君药。辅以山茱萸、山药补肝脾益精血,并以少量炮附子、桂枝温阳暖肾取“少火生气”之义。佐以茯苓、泽泻、木通利湿通淋。使以琥珀利水通淋。

    作者单位:132012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

    (编辑小 川), 百拇医药(孙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