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 2004年第1期
编号:10391384
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免疫紊乱与针灸的免疫调节作用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4年第1期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4)01-0034-03

    随着免疫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急性脑血管病在许多方面与免疫功能的改变有密切关系 [1] 。而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针灸调节机体免疫的作用已经得到充分肯定。针灸通过干预免疫过程的某些环节,降低免疫反应造成的继发性损害,针灸已成为治疗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综述了参与急性脑血管病病理过程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以及针灸调节脑血管病免疫紊乱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临床采用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进一步探讨针灸对于脑血管病患者的保护机制提供了新思路。

    1 急性脑血管病(ACVD)的免疫学表现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具有多种免疫学异常,免疫学机制在脑血管病(CVD)的发生发展可发挥重要作用。

    1.1 炎症反应 [2] 现已证实,CVD使脑内兴奋性氨基酸水平异常增高,神经元内钙稳态的破坏,一氧化碳和花生四烯酸的大量合成及自由基的产生等均与脑损伤后所致的神经元死亡关系密切。脑损伤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炎症反应,病理上称为“假炎症反应”。近年来在动物缺血模型的研究中这一炎症反应过程也能进一步加重脑损伤。
, http://www.100md.com
    细胞内第二信使系统的激活,氧自由基的增加和缺氧本身均可通过诱导转录因子(核因子-κB、干扰素调节因子1、STAT3)的合成来触发大量前炎症介质基因的表达。这样,受损的脑细胞产生大量血小板激活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等炎症介质。结果诱导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分子(ICAM-1、P-selection、E-selection)表达,粘附分子与中性粒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反应,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穿过血管壁进入脑实质,5~7天后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也到达缺血的脑组织。化学因子如IL-8、单核细胞化学粘附蛋白1由受损的脑细胞产生并引导血液中的炎性细胞向靶目标迁移。脑胶质细胞也参与炎症反应。缺血后4~6h,星形胶质细胞肥大,而小胶质细胞的突起卷缩如阿米巴样。 有很多机制参与缺血后炎症反应导致的缺血性损害:

    (1)中性白细胞浸润所致的微血管阻塞使缺血程度加重;(2)激活的炎性细胞和受损神经元产生大量调节因子产生严重后果;(3)浸润的中性粒细胞产生Inos,生成大量有毒的NO。(4)缺血的神经元表达COX2 (一种通过产生超氧化物和前列腺素来调节缺血损害的酶);(5)缺血的神经元产生肿瘤坏死因子α,加重缺血性损害;(6)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也可产生神经毒素如NO、活性氧和前列腺素。
, 百拇医药
    1.2 抗原特异性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反应变化 T细胞亚群相互作用维持着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当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和功能异常时,可导致免疫紊乱。近几年研究已确定脑卒中能引起T细胞的异常反应 [3] ,动脉粥样硬化(AS)是脑卒中的主要病因,AS的免疫发病机制已得到证实,在人类和动物模型研究中发现硬化的动脉内膜存在T细胞,且近1/3处于免疫活化状态,表现为:T细胞表达IL-IR;T细胞表达极晚期活化抗原-1;表达HLA-DR区抗原;旁分泌干扰素。这些活化的T细胞通过自身表面抗原和受体的表达及分泌细胞因子参与AS的发生发展[4] 。国内学者对脑血管病外周血的免疫功能检测多数结果表明,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总T细胞减少,CD 4+ 、CD 8+ T细胞减少,CD 4+ /CD 8+ 比值下降 [5~7] ,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下降,且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的程度与脑损伤的部位(左右侧脑损伤表现不同)及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 [8] 。脑损伤组织局部T细胞的浸润,可能系粘附分子所介导。CD 4+ 细胞上粘附分子的高表达对其进入病变组织起主导作用,在组织中CD 4+ 细胞对激活性信号的增强反应及CD 4+ 细胞的积累可导致外周血中这种细胞亚群的耗竭,从而也解释了外周血中CD 4+ 比CD 8+ 细胞数下降显著,CD 4+ /CD 8+ 比值下降,但在Shroeter等的研究中,为什么CD 8+ 细胞多于CD 4+ 细胞尚待进一步研究,国内多数研究认为急性期的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与脑卒中、脑水肿侵犯了基底节、下丘脑及垂体导致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的紊乱 [9] ,使这些腺体合成和释放的激素作用于胸腺和淋巴细胞,使T细胞功能下降。
, 百拇医药
    国外Oka首先报道了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皮质醇升高 [10] ,也有认为 [11~13] 在急性脑血管病时,由于脑结构的破坏,脑组织缺血、缺氧的应激刺激,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功能紊乱,使糖皮质激素升高,从而降低了T辅助细胞的功能,而增强了T抑制细胞的功能。前列腺素、ACTH、糖皮质激素对T淋巴细胞均呈免疫抑制作用。

    1.3 体液免疫的变化 自身免疫也可能是AS和CVD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 [14] 。Wiggin等 [15] 证实,循环免疫复合物可沉积在血管的基底膜上,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而动脉内膜通透性的增高,可增加血管壁结构抗原的释放,从而促进结构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加重AS损伤。Parums和Vlaicu等 [16,17] 也发现在AS斑块和内膜中有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脑出血和脑梗塞存在着相同的血管免疫病理基础。CVD患者血清Ig和C3水平较正常人高,可能与神经免疫调节障碍及脑血管病的应激致激素和介质的释放有关。目前已知,神经系统特别是丘脑下部和交感神经直接参与免疫调控 [18,19] 。脑血管病患者由于出血或缺血均可导致脑组织结构的功能发生改变。这些变化不但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紊乱,也会使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失平衡。丘脑下部或其交感神经径路受到破坏,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反馈抑制减弱,而脑组织的破坏可释放诸如脂—胆固醇脂、脂蛋白等嗜脂质的脂成分,二者均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多克隆B细胞被激活,而使IgG合成增多 [20] 。脑卒中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和CSF中免疫球蛋白IgG水平均增高,IgM和IgA无明显变化。
, 百拇医药
    1.4 细胞因子的变化 在病理过程中粘附分子、细胞因子及补体活化因子起着重要的作用,粘附分子是一类由细胞产生,存在于细胞表面,能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间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糖蛋白分子,粘附分子的配体相对应的形式发挥作用能介导炎症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并向血管内基质浸润。脑的微血管内皮粘附分子主要是3个家族:选择素包括位于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的P-选择素,位于内皮细胞的E-选择素和位于白细胞的L-选择素;整合素;免疫球蛋白相关受体分子(也称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包括细胞间粘附分子—1、2(ICAM-1、ICAM-2)、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它们主要在内皮细胞上表达。上述这些粘附分子家族在脑损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1]

    细胞因子作为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蛋白介质,在抗原刺激的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过程中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与相应靶细胞的高亲和力受体结合后在局部或全身发挥复杂的生物学功能。近年来研究表明内皮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而许多细胞因子也可作用于内皮细胞。在脑损伤组织中能产生细胞因子,它能刺激内皮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活化及粘附分子的表达,因此细胞因子与炎症及脑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是相关的。TNF-α、IL-1、IL-1、IL-6和IL-8与单核细胞化学趋化蛋白质-1在脑损伤中发挥着同等的作用 [22] 。补体活化因子的作用在脑损伤时,急性炎症反应相关的补体成分被活化,活化的补体可以促进细胞的损伤,也可以通过增加中性粒细胞的聚集而使损伤扩展。另外,C3a和C5a能导致组胺释放,C5b-9复合物能导致细胞膜完整性的破坏 [23]
, 百拇医药
    2 针灸的免疫调整作用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与人体正气的功能 状态密切相关。正气反映了机体的抗病能力,具有抗御病邪、调节阴阳平衡及协调脏腑、经络、气血,以免形成痰饮、血瘀等“积聚”的作用。这种能力与人体免疫系统所具有的防御传染、自身稳定及免疫监视的三大功能相类似。免疫功能可因为正气虚弱而受影响,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的盛衰决定着对某些致病因子(邪气)的易感性及疾病的类型、转归和预后,正气过低时一方面免疫防御功能低下,易感染疾病;另一方面免疫监视功能低下则邪气踞而不去,形成“瘕”、“积聚”(相当于肿瘤等疾病)。因此,以免疫功能为客观指标来分析、评价有关疾病的治疗效果 [24]

    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研究表明:针灸可使白细胞总数增加、网状内皮细胞吞噬机能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增加、免疫活性细胞活跃。同时促使体液免疫中各类免疫球蛋白(包括IgA、IgG、IgM)、杀菌素、补体、溶菌素等含量升高。上述这些生化及组织细胞的变化是针灸抗炎、抗过敏和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物质基础 [25]
, 百拇医药
    2.1 针灸可减缓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炎症反应 胡国强等 [26] 对缺血脑组织超微结构的观察表明,缺血再灌注组改变最为严重,其次为缺血组,再其次为缺血针刺组,缺血再灌注针刺改变最轻,以形态学角度充分肯定了针刺的作用。罗勇等 [27] 的研究进一步表明,电针可使线粒体肿胀程度明显减轻,减少的数据明显回升。

    许能贵等 [28] 夹闭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后发现脑及血中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含量增加,电针百会、大椎穴后可使其基本恢复到正常,提示电针督脉经穴可保护脑损伤,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可能参与电针的调整作用。金竹青等 [29] 的研究则表明,针刺可能通过抑制脑缺血后nNOS mRNA、iNOS mRˉNA的过量表达而起到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施静等 [30] 亦证实电针可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主要通过抑制NO代谢而实现。董裕等 [31] 发现暂时性脑缺血鼠再灌注时脑内NOS表达显著增高,且引起延迟性细胞死亡,包括坏死与凋亡。电针可明显减少神经细胞坏死,脑内NOS表达显著减弱,提示电针的神经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下调NOS,减少NO的过量生成有关。
, 百拇医药
    任丽民等 [32] 观察到急性脑梗塞患者在治疗前LPO升高至SOD水平下降,经百会透刺曲鬓穴后LPO水平下降而SOD升高。说明针刺能加速自由基清除,对脑损害有保护作用。

    动物实验的结果亦证实针刺后缺血脑组织SOD活性和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升高,丙二醛(MDA)、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和脑组织水含量降低,提示针刺对脑组织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继发神经损伤具有明显的治疗保护作用 [33,34]

    2.2 针灸可调整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特异性免疫 李忠仁等 [35] 实验证明:针刺中风患者的百会透曲鬓可使外周血淋巴细胞酸性α-醋酸萘酯酶(ANAE)阳性率由针刺前低于青年正常值,提高到高于青年正常值。其中T辅助细胞明显升高,T抑制细胞相对下降,而使机体免疫功能增强。

    在神经肽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人们发现β-内啡肽(β-EP)在脑梗塞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栗华魁等 [36] 观察到脑梗塞恢复期患者β-EP明显高于正常,经针刺风府、哑门穴为主要治疗后β-EP明显降低,说明针刺治疗脑梗塞偏瘫的机制之一,是通过体液来调节β-EP的分泌。吴绪平等人 [37] 用线栓法直接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制作急性脑梗塞模型,采用放免技术,实验结果表明头穴透刺后可使大鼠脑组织中cAMP的含量明显升高,使β-EP含量明显降低而趋于正常值,两者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证明头穴透刺可以通过调节脑组织中β-EP与cAMP的含量,改善梗死脑组织供血。成氏 [38] 认为淋巴细胞表面含有脑啡肽和内啡肽的受体,故脑啡肽、内啡肽可通过这些受体调控细胞免疫功能。
, 百拇医药
    热休克蛋白(HSP)是在热休克反应过程中,细胞内正常蛋白合成关闭并诱导产生的一组蛋白质,它能保护组织细胞免受骤起的热休克损伤,参与机体免疫反应。热休克蛋白可能是联系针灸和免疫的介导物质之一 [39] 。马岩等 [40] 发现醒脑开窍针法可增加梗塞区皮质、纹状体及海马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加HSP70的合成而起神经保护作用。

    3 结语

    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目前还未完全阐明,但现代研究已证实ACVD的发生发展与免疫功能改变关系密切。临床表明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有确实疗效,对于其机制的基础研究已从神经生理生化、细胞分子水平多层次多角度展开,而关于针灸免疫调节作用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

    参考文献

    1 山长武.衰老与免疫.医学综述,1996,2(12):653.
, http://www.100md.com
    2 陈东.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1,28(1):32-34.

    3 Rostrom B.Antibody defection in Guillain-Barre syndrome.Alta Neuˉrol Scand,1981,64:225.

    4 Sorna R.Immunopathogen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stroke.Ach Neurol,1982,26:489.

    5 Jander S.Throm botic therapy for cerebrovascular disorders.Cereb Blood FlowMetab,1995,15(1):42-45.

    6 Scheroeter M.The interferons bilogical effects,mechanism s of action and use in multiple sclerosis.J Neuroimm unol,1994,55(2):195-203.
, 百拇医药
    7 Wakita H.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 bosis associated with the primary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cta Neurpachol Berl,1994,87(5):484-492.

    8 Kawaharada M,Urasawaa K.Im munological functions and clinical cours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Nippon Ronen Iˉgakkai Iasshi,1992,29(9):652-660.

    9 刘俊艳.丙种球蛋白治疗老年人多器官功能衰竭.中华神经精神病杂志,1993,26(1):31.

    10 Dargenio P.In Immunotherapy with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Franceschini RStroke,1994,25:2142-2145.
, 百拇医药
    11 丁立宙.脑缺血与自由基.国外医学·神经病学,1995,22:207.

    12 Schedel I.In clinical use of 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s.Morell A&Nyelegger UE eds.Clin Im munel,1997,27:113-117.

    13 Pescdovsk Ho.In clinical use of Intravenous Im munoglobulins.Clin Exp Immunel,1985,59:622.

    14 Rastrom B.Elevated lecels of circulating cell adhesion molecules in unˉcomplicated essential hypertention.Acta Neural Scand,1981,64(4): 225.
, http://www.100md.com
    15 Fagioc.Risk factors and severity of cerebravascular disearse.N Engl J Med,1981,304(9):518.

    16 Parums D.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 estimated by133-xenon inˉhalation.Atheroscleresis,1981,38(2):211.

    17 Vlaicu R.Decreased incidense and mortality of stroke.Stroke,1985,55(1):35.

    18 Kewer SE.Effect of naloxone on neurologic deficit and cortical blood flowduring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in cats.Cell Im munol,1990,52(2):230.
, http://www.100md.com
    19 Cztonkowska A.A classification and ontline of cere-brovascular disˉease.Brain Behav Immonal,1989,2:197.

    20 宋长江.脑血管病患者体液免疫功能的初步研究.浙江医科大学学报,1995,24(4):149-150.

    21 Vasthare US.Stroke-1989.Surg Neural,1990,3:3261.22 Yabunchi K.The decline of stroke.Stroke,1994,26:135.

    23 Kaczorowski SL.Cerebrovascular disorders.Stroke,1985,6:464.

    24 王芗斌,吴炳煌.论针灸与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现代康复,2001,5(7):124-125.
, 百拇医药
    25 吴滨,周荣兴,何竞.针灸对免疫功能调节的研究现状与展望.上海针灸杂志,1999,18(1):46-48.

    26 胡国强,田菲,李平.醒脑开窍针法对脑缺血及再灌注家兔脑自由基病理学超微结构的影响.中国危重急救医学,1996,8(1):5.

    27 罗勇,黄仲荪,徐晨.针刺对缺血性脑梗塞大鼠皮层神经元线粒体影响的形态计量研究.上海针灸杂志,1996,15(6):28.

    28 许能贵,许冠荪,钟平,等.电针督脉经穴对急性脑缺血大鼠一氧化氮及内皮素的影响.针刺研究,1996,21(3):18.

    29 金竹青,程介士.电针对大脑中动脉阻塞大鼠脑内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针刺研究,1998,(2):126.

    30 施静,张静,刘晓春,等.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大脑皮层一氧化氮的影响.针刺研究,1999,24(4):268.
, 百拇医药
    31 董裕,李荣,程介士.针刺对暂时性脑缺血脑内一氧化氮合酶及神经细胞死亡的影响.针刺研究,2000,25(1):8.

    32 任丽民,唐启盛,刘建秋,等.针刺时急性脑梗塞病人抗氧自由基酶类影响的观察.针灸临床杂志,1995,11(3):13.

    33 许能贵,马勤耘,许冠荪,等.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小鼠脑血流量、脑组织水含量、SOD、MDA的影响.针刺研究,1998,23(3):175.

    34 陈志强,耿稚萍,张吉,等.电针对脑局部再灌流损伤大鼠自由基的影响.中国针灸,1998,18(7):409.

    35 李忠仁,陆念祖,盛灿若,等.针刺治疗中风高过氧化脂质血症的临床研究.上海针灸杂志,1991,(1):18.

    36 栗华魁,张曼君,郭友林.针刺对脑血栓形成偏瘫患者血浆β-内啡肽的影响.辽宁中医杂志,1995,22(4):177.
, 百拇医药
    37 吴绪平,韩肖华,王亚文,等.头穴透刺对急性脑梗塞大鼠脑组织中β-EP与cAMP含量的相关性研究.针刺研究,2002,27(3):170.

    38 成柏华.针刺对免疫调整作用的机制研究.中国针灸,1986,6(5):23.

    39 程金莲,张露芬.热休克蛋白、免疫及针灸.中国中医基础医学,2001,7(6):78-81.

    40 马岩,王舒,鲁斌,等.醒脑开窍针刺法干预实验性脑梗塞大鼠热休克蛋白基因表达的研究.中国针灸,2001,21(2):107.

    作者单位: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导师)

    (收稿日期:2003-12-06)

    (编辑青 山), 百拇医药(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