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内分泌科 > 肥胖病 > 单纯性肥胖
编号:10391226
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研究现状与进展
http://www.100md.com 《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年第21期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09-6614(2003)21-1981-03

    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受瞩目的营养性疾病之一。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国进行的两次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单纯性肥胖症已成为中国儿童期严重的健康问题,极大地危害了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目前公认超过标准体重的10%为超重,超过20%~29%为轻度肥胖,超过30%~49%为中度肥胖,超过50%为重度肥胖 [1] 。美国儿童肥胖专家委员会的诊断标准为:BMI[即体重/身高 2 (kg/m 2 )]值大于或等于同龄同性别人群95百分位数值为肥胖,在85百分位和95百分位之间为超重 [2] 。本文就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1 肥胖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当前对啮齿类动物肥胖模型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 [3] ,自1992年在肥胖小鼠第2号染色体上克隆到agouti基因以来,又分别克隆到obese(ob)基因等6种基因。但迄今为止,除发现的少数几例肥胖者是因上述单基因突变所致以外,大多数肥胖症患者与这些单基因突变无关,同时亦未识别与人类肥胖有关的数量性状位点,人类肥胖病因及发病机制比较复杂,除基因的作用外尚存在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基因的作用往往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加强或减弱。因此,引入必需基因和易感基因两个概念来对人类肥胖机制加以阐述。
, 百拇医药
    现已发现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UCP)及β 3 -肾上腺素能受体(β 3 -AR)基因多态性与肥胖发生有关,属于易感基因。UCP是棕色脂肪组织(BAT)线粒体的一种组份,分布于线粒体内膜上,其功能主要是参与能量代谢的平衡调节。UCP主要在BAT中表达,但近来发现在健康成人的白色脂肪组织(WAT)中亦可检测到UCPmRNA的存在,高脂肪膳食具有促进其表达的作用。另外,在免疫细胞中也有UCP的表达;在机体感染状态下UCP2活性增加,产生较多的热量,从而使机体出现发热症状。β 3 -AR在动物BAT和WAT中均存在,而在人类主要存在于内脏脂肪组织中,其主要功能是参与基础代谢和脂肪水解。在成熟的BAT细胞中,β 3 -AR是主要的调节UCP表达的肾上腺素能受体。可见UCP和β 3 -AR在机体能量代谢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体重的调节存在特定的生理机制。1994年,Friedman等利用定位克隆的方法成功克隆了小鼠的肥胖基因(obgene),并且发现正是由于该基因突变造成的生理、生化过程改变导致了小鼠的肥胖 [4] 。Consiˉdine、Hosoda和Maffei等在检测人血清中的肥胖抑素(leptin,LEp瘦素)时发现,单纯性肥胖症患者血中的LEp水平是正常个体的4倍甚至更高,LEp的浓度与体脂百分数高度正相关;随着体重的减轻,血中LEp的水平也相应下降 [5~7] 。表明高LEp血症是人类单纯性肥胖症的重要特征。LEp正常的生理功能是感受体脂总量的变化,由脂肪细胞分泌入血,通过大脑脉络膜上的LEp受体转运入脑,并与下丘脑的受体结合,诱导神经肽Y(NPY)等各种神经递质的产生,通过这些神经递质作用于效应器官,导致机体食欲下降,活动增加,产热增加等,使多余的能量得以消耗,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多数单纯性肥胖症患者对其本身高表达的内源性LEp并不敏感,即“LEp抵抗”现象 [8]
, 百拇医药
    目前发现人类ob基因突变和LEp受体基因突变者均表现出了与突变鼠相似的表型特征,因此可谓人类肥胖发生的必需基因,但是例数较少,分别只有5例和3例。对于大多数肥胖症患者,引起肥胖发生的必需基因仍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2 儿童单纯性肥胖症与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又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多见于成人。而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在单纯性肥胖儿童和青少年中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儿童的肥胖程度、体脂分布及肥胖持续时间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2型糖尿病儿童中肥胖(年龄/体重大于第95百分位)的发生率为50%~100%,多数报道肥胖儿童比例在80%以上。al-Asfoor等 [9] 调查发现,体重指数(BMI)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呈正相关,腰臀围比、腰围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危险性呈正相关。腰围(单独或与臀围一起)成为预测2型糖尿病危险性的简单而独立的指标。Ferˉrannini等 [10] 报道肥胖持续的时间也是导致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长时间的肥胖增加了2型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性,并且这一危险性不受BMI的影响。
, http://www.100md.com
    向伟等 [11] 研究证实,单纯性肥胖儿童空腹血糖水平升高,说明肥胖儿童有糖代谢紊乱,支持肥胖与糖尿病密切相关的论点。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血糖水平呈上升趋势,重度肥胖儿血糖浓度明显升高,说明重度肥胖儿童患糖尿病的可能性更大。同时发现躯干型肥胖儿童较周围型肥胖儿童血糖水平明显增高,血糖与反映躯干型肥胖的肩胛下皮褶厚度及腰围/臀围比相关性最好,证实躯干型肥胖儿患糖尿病危险性更大。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肥胖症患者存在着明显的胰岛素抵抗。许多研究还表明,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游离脂肪酸(FFA)升高在胰岛素抵抗中起了重要作用,肥胖和2型糖尿病中的FFA升高可抑制组织中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FFA升高既可增加胰岛素抵抗,又可引起高胰岛素血症。在胰岛素完全代偿的情况下,可以不发生2型糖尿病。胰腺B细胞如果长期高负荷并存在高血糖毒性作用,则会导致胰腺B细胞功能损伤和失代偿,最终发生2型糖尿病。

    3 肥胖儿童红细胞钙镁水平及ATP酶活性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
, 百拇医药
    肥胖儿童高血压的发病率远高于正常儿童,然而肥胖儿童易发高血压的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朱树森等 [12] 研究发现,单纯肥胖儿童红细胞Na + -K + -ATP酶和Ca 2+ -ATP酶活性显著降低;与单纯肥胖儿童相比,高血压肥胖儿童两酶活性又有显著降低,提示两种酶的活性降低可能在儿童肥胖引起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实验研究证明Mg 2+ 通过调节细胞离子泵活性而影响细胞内Ca 2+ 、Na + 浓度和血管平滑肌张力;Touyz等 [12] 报道原发 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血小板和红细胞胞浆Mg 2+ 均显著降低,用镁制剂治疗高血压有降压作用。朱树森等研究亦显示高血压儿童血浆和红细胞Mg 2+ 均显著低于正常儿童,这与Touyz的结果一致。所有ATP酶活性的正常表达都依赖Mg 2+ 的参与,Mg 2+ 可能通过影响细胞膜ATP酶活性而影响细胞Ca 2+ 、Na + 、K + 等离子代谢,从而发挥其对血压的影响。
, 百拇医药
    4 单纯性肥胖儿童脂肪细胞基础凋亡率及脂肪肝的研究徐萍等 [13] 对15例单纯性肥胖儿童和15例非肥胖儿童腹壁皮下脂肪细胞的基础凋亡状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单纯性肥胖儿童脂肪细胞的凋亡率明显低于非肥胖儿童(P<0.02),鉴于肥胖者的脂肪细胞常过度增殖,且处于高度分化状态,也许这两种异常在一定程度上共同促使肥胖儿童脂肪细胞的数目更加明显增多。人体脂肪细胞数目在小儿出生前3个月、生后1年及11~13岁这3个阶段增多最迅速,若肥胖发生在这3个时期,则引起细胞增多型肥胖,治疗困难 [14]

    万燕萍等 [15] 对306例6~18岁单纯性肥胖儿童进行肝脏B超检查,结果显示轻度脂肪肝62例,脂肪肝70例,共132例,检出率为43.1%。132例中脂肪性肝炎33例,占脂肪肝患儿25.0%,占总肥胖儿10.8%,33例患者乙肝表面抗原和丙肝抗体检查均为阴性。同期对755名10~18岁学生体检,肥胖检出率为11.9%,脂肪肝患病率为46.7%;超重者脂肪肝检出率(12.8%)明显高于正常体重儿童(0.7%),进一步说明随着体重增加脂肪肝的检出率明显增加。肥胖儿伴脂肪肝如未及时治疗可发展为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及脂肪性肝硬化,应引起足够重视。
, http://www.100md.com
    5 儿童肥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动脉扩张功能研究

    朱卫华等 [16] 选择27例单纯性肥胖症儿童和16例正常对照儿童,通过家族史调查,生化分析法检测血脂、血液粘度以及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肱动脉舒缩顺应性。结果发现肥胖者在儿童期颈动脉内膜—中层的厚度已经开始增加,内皮依赖性动脉扩张功能降低,并可以合并高脂血症和高脂蛋白血症。提示儿童的肥胖、脂质代谢异常导致动脉血管壁损伤;动脉粥样硬化是小儿时期得病、成人发病的一种疾病。郭君等 [17] 研究亦提示,中、重度单纯性肥胖症儿童已经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动脉硬化的早期改变,且随肥胖时间延长、肥胖程度加重以及脂质紊乱程度加重而愈加明显。另有研究显示肥胖儿童一氧化氮(NO)和6-酮前列环素(6-K-PGl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内皮素(ET)则高于正常对照组,说明肥胖儿童血管内皮功能已发生紊乱,内皮源性收缩因子与舒张因子间失衡,血管有可能长时间处于一种收缩状态,这可能是肥胖儿童血压升高的病理基础 [18]
, 百拇医药
    6 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导致心理和社会问题的研究

    儿童期单纯性肥胖症迟滞儿童的有氧能力发育,提前动用心肺储备功能,降低体质健康水平,阻碍心理-行动发展;还造成儿童难以克服的心理行为损伤,使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严重损伤,压抑儿童潜能发育,对儿童的性格塑造、气质培养、习惯养成有破坏性的负面影响 [19] ,产生自卑、怕羞、社交退缩等 [20] 。由于社会习俗和认同方面存在的偏见,肥胖者在升入名校、求职、社交、婚嫁方面面临着更多的压力。

    7 单纯性肥胖症防治对策研究

    单纯性肥胖症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疾病,是医学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领域。防治对策是以运动处方为基础,以行为矫正为关键技术,饮食调整和健康教育贯彻始终;以家庭为单位,以日常生活为控制场所,肥胖儿童、家长、教师、医务人员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疗方案 [19] 。其预防措施包括:(1)人群一级预防;(2)婴幼儿期预防;(3)学龄前期预防;(4)青春期及青春早期预防。一般性治疗有:(1)肥胖儿童的膳食调整;(2)肥胖儿童的运动处方;(3)肥胖儿童的行为矫正3个方面。另外还有药物、手术、中药治疗等 [1]
, 百拇医药
    杜仲民等 [21] 研究发现,肥胖儿童食用纤维素食品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体重显著减轻,腰围、臀围、BMI、腰围/臀围和腰围/身高显著减少,胰岛素和血脂浓度显著下降,说明膳食纤维有良好的减肥作用。近年来随着对脂肪分化调控研究的深入,已经有望将改变脂肪细胞表型的方法引入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治疗当中 [22] ,从而获得根本有效的治疗方法。有研究证实,侧脑室注射神经肽YY5(NPYY5)受体基因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能够抑制肥胖大鼠的进食行为、减少其进食量,呈现显著的减肥降脂作用;而且可能通过下调脂肪组织中TNFα基因的表达,改善肥胖大鼠体内的高胰岛素血症,减少肥胖患者2型糖尿病发生的可能性 [23]

    目前发现仅有5%的单纯性肥胖症患者伴有相对的LEp缺乏,简单地利用重组LEp进行替代疗法虽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是针对LEp作用通路的药物仍然是最有发展前景的。利用转基因技术把UCP基因转入C57BL/6J小鼠和A vy 肥胖小鼠的脂肪组织细胞中表达,已成功地达到了减少体内脂肪量的目的;另外大量研究表明,β 3 -AR激活剂对于肥胖鼠具有增加产热、促进代谢而降低体重的作用,其对于人类肥胖症也将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途径 [3]
, http://www.100md.com
    综上所述,为解决儿童单纯性肥胖症这一21世纪严重的健康-社会问题,提高儿童乃至整个人类的身体素质,对单纯性肥胖症儿童采取早期干预措施势在必行 [17] 。防治必须从生后开始,而且在孕前期和孕期就要加以预防 [24]

    参考文献

    1 包美珍.儿童肥胖病诊断与治疗中的若干问题.临床儿科杂志,2003,21(5):315-316.

    2 张惠文.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诊断.临床儿科杂志,2002,20(7):437-438.

    3 齐可民.肥胖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1999,26(4):200-204.

    4 Zhang Y,Proenca R,Maffei M,et al.Positional cloning of the mouse obese gene and its human homologue.Nature,1994,372:425-432.
, 百拇医药
    5 Considine R,Sinha MK,HeimanML,et al.Serum immunoreactive-lepˉ tin concentrations in normal-weight and obese humans.N Eng J Med,1996,334:292-295.

    6 Hosoda K,Masuzaki H,Ogawa Y,et al.Development of radioimmunoasˉsay forhuman leptin.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1996,221-239.

    7 Maffei M,Halaas J,Ravussin E,et al.Leptin levels in human and roˉdent:measurement of plasma leptinand ob RNA in obese and weighireˉduced subjects.Nature Med,1995,1:1155-1161.
, http://www.100md.com
    8 许婉宁,丁宗一.肥胖基因表达研究的方法学及进展.中华儿科杂志,1999,73(11):705-707.

    9 al-Asfoor DH,al-Lawati JA,Mohammed AJ.Body fat distribution and the riskof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in the Omani population.East Mediterr Health J,1999,5(1):14-20.

    10 Ferrannini E,Camastra S.Relationship between impaired glucose tolerˉanoe,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and obesity.Eur J Chin Invest,1998,28(suppl2):3-6.
, 百拇医药
    11 向伟,陈炽,赵水平,等.单纯性肥胖儿童血糖水平及相关性探讨.临床儿科杂志,2001,19(6):346-347.

    12 朱树森,符云峰,卢振敏,等.肥胖儿童红细胞钙镁水平及ATP酶活性与高血压关系的探讨.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16(3):148-150.

    13 徐萍,丁宗一,杜丽蓉.单纯性肥胖儿童和非肥胖儿童脂肪细胞基础凋亡率的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02,40(5):299-302.

    14 阮仁芝.126例婴儿单纯性肥胖资料分析.安徽医学,2001,22(4):53-54.

    15 万燕萍,陈之琦,吴颖洁,等.儿童单纯性肥胖病伴脂肪肝综合治疗后转归.临床儿科杂志,2003,21(7):428-430.

    16 朱卫华,黄先玫,蒋国平,等.儿童肥胖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动脉扩张功能.临床儿科杂志,2003,21(5):274-276.
, http://www.100md.com
    17 郭君,周清,于嫦琴,等.单纯性肥胖症儿童动脉硬化的研究.临床儿科杂志,2003,21(4):228-230.

    18 江翼,朱峰海,寻文龙,等.单纯性肥胖儿童血管内皮分泌功能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的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00,38(7):414-416.

    19 丁宗一.儿童期单纯性肥胖症防治常规.中华儿科杂志,2000,38(9):568-570.

    20 杨勤.100例肥胖儿童心理行为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8(3):195-196.

    21 杜仲民,朱逞,高杰,等.膳食纤维对儿童肥胖治疗作用的临床观察.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11):681-683.

    22 Zhou YT,Wang ZW,Higa M,et al.Reversing adipocyte differentiation: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 of obesity.Prac Natl Acad Sci USA,1999,96:2391-2395.

    23 郭锡熔,陈荣华,费莉,等.神经肽YY5受体反义寡核苷酸对肥胖大鼠血清胰岛素与C肽水平及脂肪组织TNFα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中华儿科杂志,2002,40(11):667-671.

    24 丁宗一,杜丽蓉.167065名中国0~7岁儿童BMI/Kaup指数研究.中华儿科杂志,2002,40(4):222-224.

    作者单位:541001广西桂林市妇幼保健院

    (编辑亦 平), 百拇医药(唐志刚)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内分泌科 > 肥胖病 > 单纯性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