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药杂志》 > 2004年第2期
编号:10391567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药杂志》 2004年第2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077X(2004)02-0146-02

    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是常见的腰背痛疾病之一,其详细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是以积累性损伤引起的急慢性肌筋膜腰痛的一种表现,系常见的软组织疼痛性疾病。

    1 解剖特点

    正常腰椎呈生理性前凸,前凸的顶点位于第三腰椎。因此,为5个腰椎体的活动中心,成为腰椎前屈、后伸、左右旋转活动的枢纽。5个腰椎的横突在发育过程中所受拉力大小不等,其长短也不一,方向也各不相同,第三腰椎横突最长,次为第二、第四腰椎横突,第一和第五腰椎的横突最短,并向后方倾斜。腰椎横突是腰背筋膜前层的附着处。各横突间有横突间肌及横突间韧带,横突是腰方肌和横突棘肌的起止点,腹内斜肌和腹横肌通过腱膜也起于此,对腰背部运动和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臀上皮神经自L 1~3 椎间孔发出。穿出横突间韧带骨纤维孔之后,走行于L 1~3 横突的背面,并紧贴骨膜,经达横突间沟。穿过起始于横突的肌肉至背侧。当附着于横突的肌纤维组织因损伤产生粘连及瘢痕时,神经可受到嵌压产生疼痛。
, 百拇医药
    2 发病机制

    由于第三腰椎的横突最长,故作为杠杆所受的作用力最大,附着其上的所有韧带,肌肉,筋膜,腱膜承受到的拉力也最大,故较易于损伤,急性损伤者,可有肿胀,皮下瘀血,触痛明显,甚至有棘间过宽或棘突裂隙,(由于棘上韧带受牵拉产生多次小损伤,局部有出血,渗液,修复后可有瘢痕组织增生)损伤可因致伤因素不等,而出现轻重不同的炎症反应。轻者产生横突与肌肉附着处撕裂,出血、血肿,继而导致肌紧张和肌痉挛,也将因此而刺激或压迫脊神经后支的外侧支。同时出现的病理生理改变是被束缚的肌肉,筋膜之间的神经束,因神经本身的血液供应不足或中止而导致的神经水肿变粗,及因此而引起的臀上皮神经疼痛。

    3 临床表现

    本征多见于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壮年,男性多发,常诉有轻重不等的腰部外伤史,主要症状为腰部疼痛(弯腰时疼痛多呈持续性加重)疼痛因人而异,有的疼痛非常剧烈,有的则持续性钝痛。疼痛的性质,一般是牵扯样的,也有呈酸困状的。疼痛往往在久坐、久站或早晨起床以后加重。症状重的还有沿大腿向下放射的疼痛,可至膝面以上,极少数病 例疼痛可延及小腿的外侧,但并不因腹压增高(如咳嗽、喷嚏等)而增加疼痛症状。于第三腰椎横突尖端有明显的局压痛,定位固定,是本综合征的特点,有的病例可及第三腰椎横突较长,其尖端处可触及活动的肌肉痉挛结节(于臀中肌的后缘及臀大肌的前缘相互交接处可触及隆起的索条状物并有明显触压痛)在臀大肌的前缘可触及紧张痉挛的臀中肌,局部压痛明显。有的病例股内收肌可出现痉挛紧张,这是因为股内收肌由L 2~4 发出的闭孔神经所支配,当L 1~3 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受到刺激时,可反射性的引起股内收肌肌紧张和痉挛的缘故。
, 百拇医药
    4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症状和体征多能确立诊断,需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骶髂关节损伤,梨状肌综合征作以鉴别,对少数难以确诊的患者,在第三腰椎横突尖部诊断性注射利多卡因,疼痛立即消失,是有用的鉴别诊断方法。

    5 治疗

    大多数患者可经非手术治疗,有缓解或治愈。但有少数顽固性痛者需要手术治疗。(1)第三腰椎横突注射治疗:患者取俯卧位,腹下垫枕,在腰三棘突上缘水平,骶棘肌外侧缘压痛明显处,常规皮肤消毒,用7号8cm长针的穿刺针头,快速刺入皮肤,针尖略向内倾斜,缓慢进针,达横突尖部,注入消炎镇痛液5ml,并分别在横突尖部及上下和外侧缘各注入3~5ml,注药时病人可有向下放射的麻胀感。常用利多卡因强的松龙止痛合剂,5~7日1次,4次为1个疗程,可缓解疼痛或治愈。(2)应用电针灸、推拿、理疗,服用解痉镇痛药物可解除痉挛,缓解疼痛。(3)减少弯腰活动,也可外敷消肿止痛药物。

    作者单位:610041四川省交通厅公路局成都医院

    (收稿日期:2003-11-17)

    (编辑青 山), 百拇医药(朱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