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医学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独特的理论体系,卓越的治疗效果。但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中医的现代发展受到了强大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中医该如何发展?该怎样看待中医?怎样研究中医?本文通过探讨个人对中西医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的理解,与同行共同切磋中医现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西医早期差异的形成
中西医形成初期,两种医学受到了不同学术思想的影响。中医学吸收了周易、道家、儒家等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并把它们转化为医学伦理,以此为基础来阐述和理解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和规律。西医学吸收了古希腊的元素论、原子论,并把它转化为医学理论,以此为基础来理解和阐明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和规律。由于在这个时期科学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人们无法突破整体,进行微观或部分的研究,因此医学也是注重整体研究、临床研究的。但即使在此时,中西医整体观的内涵仍然不同。
, 百拇医药
中医学以元气论为基本,强调整体的分化性及由此决定的不可分解性。一方面,人与客观环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人是自然之气演化的产物,从而提出了天人相应、五运六气、外邪六淫等理论。另一方面,人体自身是整体的、不可分解的,人体内部的结构与功能是由混沌未分的整体分化而成的,人的整体性具有原发的、先天的性质,中医学从这种整体性来理解人的生理、病理,并由此提出了藏象、经络等理论。
西医学以元素论和原子论为基础,认为整体性是组合的、可分的。一方面,把人理解为由元素或原子组合而成的,没有把人看作是自然宇宙分化的产物,也不认为人与环境存在母子关系;另一方面,按组合观点理解人的整体,认为人体是可分解的。因此,解剖、分解、还原成为其必然的研究途径,从而为近代西医学分解还原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中西医差异的扩大
从公元5世纪至公元17世纪,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同时在社会政治、经济的推动下,中医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中医理论沿着《内经》和《伤寒论》所开辟的道路,进一步贯彻和发挥了元气论为核心的思想观点,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以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学说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辨证论治体系走向成熟,脉学、病因学、病机学、证候学、针灸学等理论日益健全。逐步建立起了较为系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了朴素的系统论思维,学术思想上的中医特色正式形成。
, 百拇医药
此时的西方,以欧洲为代表进入了政教合一的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受到教会的严格控制和禁锢,哲学及科学都成了宗教神学的婢女。西医学开始背弃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唯物主义传统,否定元素论、原子论,走上了宗教神学的道路。
在这一时期中西方间的差异就由唯物论内部的元气论与元素论、原子论的差异,转变为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差异、元气论与神创论的差异。两种医学的差异进一步扩大。
三、近代中西医差异的加深
17世纪以来,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及科技革命实现了思想的解放,复兴了古希腊的唯物主义思想,并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西医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发展了还原研究,形成了医学还原论。打破了古代仅限于整体水平的研究,开始把人体分解,向部分及微观深入;打破了古代研究方法中的方法的直观、模糊、思辨等局限,开始应用分解方法、还原方法、实验方法、数学方法;冲破了古代单纯依靠临床经验总结的局限,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从经验医学阶段转向实验医学阶段。
, 百拇医药
而同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之中,没有类似欧洲那样的文艺复兴、科学技术革命,这种社会环境,不用说使中医得到发展,相反给中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困难和障碍。此时西医学逐渐传入我国,从此在中国形成中西医并存的局面。
四、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
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这样的观点,即西医的思维方式是还原论思维,而中医的思维方式是传统的系统论思维,为更好的理解中西医间的差别,让我们来看一下两种思维方式间的差异。
1.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不同。中国传统系统论思维认为世界的物质本原是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从《周易》的“太极”、道家的“道”和“一”、儒家的“太一”到元气论的“元气”,都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世界和万物是由这个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产生出来的。而西方原子论认为,整体是由部分组合而成的,复杂的高层次是由简单的低层次组合而成的,最终都是由最小的、作为本原的“原子”、“元素”组合而成的。
, 百拇医药
2.发生机制不同。中国传统系统论思维认为世界和事物是“分化”发生的,是由混沌未分的统一体分化而成。《易传》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老子》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明白无误地道出了与西方原子论完全相反的世界观。而西方原子论认为,整体是由部分组合而成的,复杂的高层次是由简单的低层次组合而成的,最终都是由最小的、作为本原的“原子”、“元素”组合而成的。
3.对事物整体性的认识不同。中国传统系统论思维认为世界和事物的本原是个统一体,事物从本原上就是不可分解的,部分始终是作为整体内的部分而存在,不可分解性是事物整体性的本质。人的组和特性决定了其可分解性。西方原子论的“组合”观认为人的整体可分为部分,再把各部分分解为更加细小的部分,直至分解到其本原——“原子”。
4.运动的源泉不同。与西方原子论强调原子不可分、没有内部矛盾相反,中国传统系统论思维认为事物运动的动力源泉在本原的内部,内在矛盾决定着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阴阳交而生物”,由此构成了内源的矛盾运动和事物的千变万化。
, 百拇医药
5.还原观不同。“还原”的本质是把事物或现象“还”到其“还原”来认识或说明,西医贯彻着还原论的“实体”观,按照原子论,是要“还”到“原子”来认识;按照中国的系统论,是要“还”到“混沌未分的统一体”来认识,“整体”才是本源性的最终说明。
总之,中医在中国传统系统思维的指导下形成了现有的中医学系统观,其内容包括:整体观、联系观、稳态观、自组织观。与此同时也形成了其特有的系统方法:整体观指导下的全身调节,联系观指导下的矛盾调节,稳态观指导下的功能调节等。这些都是中医的魅力所在。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西医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应用西医的思维方式去研究解释中医问题必然会遇到困难。
五、中西医的现状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历程,西方的医学思想和医疗模式也开始输入中国,由于西方医学在治疗技术上的方便性,使人们在医疗实践中能够较容易地接受西医的治疗方式,但正是这种实用主义和“全盘西化”思潮对中医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以西医的医学模式判释中医学以比较两者的优劣成了这个时代的中医学研究的重要特点。
, 百拇医药
由于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产生的“全盘西化”西体西用的理性进路,目前中医学的研究几乎全都是以西方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及科学模式对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及科学模式进行西化式的推定。从而脱离了自身的中国文化基础,成为西方和西医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异化。很多研究表明,以我们熟悉并习以为常西医思维进行中医学的研究,其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
如国内外对经络的研究进行了很大的投入,当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至今却无法揭示其本质内涵。其症结在于人们试图应用西医的思维模式,研究中医问题,即把经络的本质归结为解剖形态,或以解剖学为基础来阐明其本质,因此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经络是一个文学概念。研究经络如果抛开中国文化背景、抛开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只从现代科学入手,是很难找到经络的实质的。西医遵循古希腊哲学“原子论”的传统,任何事物都要从物质实体上去分析,以寻找事物的最基本单位为目的。中医遵循“元气论”的传统,认为事物的本原是“气”。“气”是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的统一体。“气”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是一种关系实在。而经络是气的通道。如用西医的“原子论”来研究,企图找到“气”、“经络”的物质实体、物质结构,可能永远无法实现。经络是以气的运行为客观基础的,经络是气的存在。按西方思维的方式,有该“结构”就一定是“物质结构”,就一定可以用实验、实测的方法找到。但按照中国传统思维的方式,“结构”不一定都是“物质结构”,更多的是“关系结构”,“物质”不一定都是物质实体而更可能是关系实体。经络就是一个关系结构、关系实在,它绝对不是某一种已知的物质结构如神经、血管、肌肉,而更可能是神经、血管、肌肉、体液等众多物质的关系结构,使人体众多物质结构的关系组合、关系实在、整体作用。
, 百拇医药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中西医两种思维方式间的巨大差异,可以看到应用西医的思维方式、概念、方法、模式来研究解释中医势必会遇到困难。时至今日,随着对西方科学文化产生的一系列误区的深入认识,中医学在医学实践中的特殊的、基本的疗效被肯定,中医学也逐渐受到重视。但是,对中医的肯定还停留在经验论的层次上,人们总是应用西医的观点、思维方式去衡量中医,这势必会对中医产生误解,而在研究中医问题时应用西医的思维方式去研究中医,势必会遇到困难,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目前中医界这种研究中医的方式究竟会对中医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这大概应该是我们都应该反思的问题。
总之,中西医间思维方式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仅仅应用西医的思维方式、方法去衡量中医是行不通的,中医现代化应该借鉴现代文明,同时也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这大概是我们在研究中医时应注意的问题吧。同时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中医目前的现状,去认识中医独有的魅力,深入挖掘、发展中医,使中医在今天更好地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百拇医药(宋小莉)
一、中西医早期差异的形成
中西医形成初期,两种医学受到了不同学术思想的影响。中医学吸收了周易、道家、儒家等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元气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并把它们转化为医学伦理,以此为基础来阐述和理解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和规律。西医学吸收了古希腊的元素论、原子论,并把它转化为医学理论,以此为基础来理解和阐明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和规律。由于在这个时期科学技术水平的相对落后,人们无法突破整体,进行微观或部分的研究,因此医学也是注重整体研究、临床研究的。但即使在此时,中西医整体观的内涵仍然不同。
, 百拇医药
中医学以元气论为基本,强调整体的分化性及由此决定的不可分解性。一方面,人与客观环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人是自然之气演化的产物,从而提出了天人相应、五运六气、外邪六淫等理论。另一方面,人体自身是整体的、不可分解的,人体内部的结构与功能是由混沌未分的整体分化而成的,人的整体性具有原发的、先天的性质,中医学从这种整体性来理解人的生理、病理,并由此提出了藏象、经络等理论。
西医学以元素论和原子论为基础,认为整体性是组合的、可分的。一方面,把人理解为由元素或原子组合而成的,没有把人看作是自然宇宙分化的产物,也不认为人与环境存在母子关系;另一方面,按组合观点理解人的整体,认为人体是可分解的。因此,解剖、分解、还原成为其必然的研究途径,从而为近代西医学分解还原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中西医差异的扩大
从公元5世纪至公元17世纪,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同时在社会政治、经济的推动下,中医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中医理论沿着《内经》和《伤寒论》所开辟的道路,进一步贯彻和发挥了元气论为核心的思想观点,进一步丰富发展了以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学说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辨证论治体系走向成熟,脉学、病因学、病机学、证候学、针灸学等理论日益健全。逐步建立起了较为系统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了朴素的系统论思维,学术思想上的中医特色正式形成。
, 百拇医药
此时的西方,以欧洲为代表进入了政教合一的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受到教会的严格控制和禁锢,哲学及科学都成了宗教神学的婢女。西医学开始背弃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唯物主义传统,否定元素论、原子论,走上了宗教神学的道路。
在这一时期中西方间的差异就由唯物论内部的元气论与元素论、原子论的差异,转变为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差异、元气论与神创论的差异。两种医学的差异进一步扩大。
三、近代中西医差异的加深
17世纪以来,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及科技革命实现了思想的解放,复兴了古希腊的唯物主义思想,并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西医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发展了还原研究,形成了医学还原论。打破了古代仅限于整体水平的研究,开始把人体分解,向部分及微观深入;打破了古代研究方法中的方法的直观、模糊、思辨等局限,开始应用分解方法、还原方法、实验方法、数学方法;冲破了古代单纯依靠临床经验总结的局限,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从经验医学阶段转向实验医学阶段。
, 百拇医药
而同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之中,没有类似欧洲那样的文艺复兴、科学技术革命,这种社会环境,不用说使中医得到发展,相反给中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困难和障碍。此时西医学逐渐传入我国,从此在中国形成中西医并存的局面。
四、中西医思维方式的差异
目前人们普遍接受这样的观点,即西医的思维方式是还原论思维,而中医的思维方式是传统的系统论思维,为更好的理解中西医间的差别,让我们来看一下两种思维方式间的差异。
1.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不同。中国传统系统论思维认为世界的物质本原是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从《周易》的“太极”、道家的“道”和“一”、儒家的“太一”到元气论的“元气”,都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世界和万物是由这个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产生出来的。而西方原子论认为,整体是由部分组合而成的,复杂的高层次是由简单的低层次组合而成的,最终都是由最小的、作为本原的“原子”、“元素”组合而成的。
, 百拇医药
2.发生机制不同。中国传统系统论思维认为世界和事物是“分化”发生的,是由混沌未分的统一体分化而成。《易传》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老子》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明白无误地道出了与西方原子论完全相反的世界观。而西方原子论认为,整体是由部分组合而成的,复杂的高层次是由简单的低层次组合而成的,最终都是由最小的、作为本原的“原子”、“元素”组合而成的。
3.对事物整体性的认识不同。中国传统系统论思维认为世界和事物的本原是个统一体,事物从本原上就是不可分解的,部分始终是作为整体内的部分而存在,不可分解性是事物整体性的本质。人的组和特性决定了其可分解性。西方原子论的“组合”观认为人的整体可分为部分,再把各部分分解为更加细小的部分,直至分解到其本原——“原子”。
4.运动的源泉不同。与西方原子论强调原子不可分、没有内部矛盾相反,中国传统系统论思维认为事物运动的动力源泉在本原的内部,内在矛盾决定着事物的运动变化,是“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阴阳交而生物”,由此构成了内源的矛盾运动和事物的千变万化。
, 百拇医药
5.还原观不同。“还原”的本质是把事物或现象“还”到其“还原”来认识或说明,西医贯彻着还原论的“实体”观,按照原子论,是要“还”到“原子”来认识;按照中国的系统论,是要“还”到“混沌未分的统一体”来认识,“整体”才是本源性的最终说明。
总之,中医在中国传统系统思维的指导下形成了现有的中医学系统观,其内容包括:整体观、联系观、稳态观、自组织观。与此同时也形成了其特有的系统方法:整体观指导下的全身调节,联系观指导下的矛盾调节,稳态观指导下的功能调节等。这些都是中医的魅力所在。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西医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应用西医的思维方式去研究解释中医问题必然会遇到困难。
五、中西医的现状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历程,西方的医学思想和医疗模式也开始输入中国,由于西方医学在治疗技术上的方便性,使人们在医疗实践中能够较容易地接受西医的治疗方式,但正是这种实用主义和“全盘西化”思潮对中医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以西医的医学模式判释中医学以比较两者的优劣成了这个时代的中医学研究的重要特点。
, 百拇医药
由于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产生的“全盘西化”西体西用的理性进路,目前中医学的研究几乎全都是以西方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及科学模式对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概念、范畴及科学模式进行西化式的推定。从而脱离了自身的中国文化基础,成为西方和西医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异化。很多研究表明,以我们熟悉并习以为常西医思维进行中医学的研究,其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
如国内外对经络的研究进行了很大的投入,当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至今却无法揭示其本质内涵。其症结在于人们试图应用西医的思维模式,研究中医问题,即把经络的本质归结为解剖形态,或以解剖学为基础来阐明其本质,因此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经络是一个文学概念。研究经络如果抛开中国文化背景、抛开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只从现代科学入手,是很难找到经络的实质的。西医遵循古希腊哲学“原子论”的传统,任何事物都要从物质实体上去分析,以寻找事物的最基本单位为目的。中医遵循“元气论”的传统,认为事物的本原是“气”。“气”是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的统一体。“气”不是一种物质实体,而是一种关系实在。而经络是气的通道。如用西医的“原子论”来研究,企图找到“气”、“经络”的物质实体、物质结构,可能永远无法实现。经络是以气的运行为客观基础的,经络是气的存在。按西方思维的方式,有该“结构”就一定是“物质结构”,就一定可以用实验、实测的方法找到。但按照中国传统思维的方式,“结构”不一定都是“物质结构”,更多的是“关系结构”,“物质”不一定都是物质实体而更可能是关系实体。经络就是一个关系结构、关系实在,它绝对不是某一种已知的物质结构如神经、血管、肌肉,而更可能是神经、血管、肌肉、体液等众多物质的关系结构,使人体众多物质结构的关系组合、关系实在、整体作用。
, 百拇医药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中西医两种思维方式间的巨大差异,可以看到应用西医的思维方式、概念、方法、模式来研究解释中医势必会遇到困难。时至今日,随着对西方科学文化产生的一系列误区的深入认识,中医学在医学实践中的特殊的、基本的疗效被肯定,中医学也逐渐受到重视。但是,对中医的肯定还停留在经验论的层次上,人们总是应用西医的观点、思维方式去衡量中医,这势必会对中医产生误解,而在研究中医问题时应用西医的思维方式去研究中医,势必会遇到困难,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目前中医界这种研究中医的方式究竟会对中医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这大概应该是我们都应该反思的问题。
总之,中西医间思维方式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仅仅应用西医的思维方式、方法去衡量中医是行不通的,中医现代化应该借鉴现代文明,同时也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这大概是我们在研究中医时应注意的问题吧。同时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中医目前的现状,去认识中医独有的魅力,深入挖掘、发展中医,使中医在今天更好地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百拇医药(宋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