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胃散治疗牙龈肿痛100例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23-3203-01
自2000年6月~2002年8月,我们采用清胃散治疗牙龈肿痛患者100例,并设同期对照组100例,进行临床观察,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均为门诊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口腔学》中的诊断标准,随机将200例患者分为两组,清胃散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男46例,女54例,年龄9~70岁,平均38岁,病程2d~6个月;对照组男45例,女55例,年龄10~70岁,平均33岁。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口服清胃散:生地15g,当归10g,丹皮10g,黄连3g,升麻3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夏日均可加量);对照组采用乙酰螺旋霉素片或甲硝唑片,每天3次,每次2~3片,两组观察均为5~7天为一疗程。
2 结果
均治愈(1周内红肿消退,痛止,无松动牙,牙龈外形恢复正常,无牙龈出血及脓性物,体温及白细胞均正常),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彻底,复发性少。
3 讨论
中医认为,牙龈肿痛患者属热郁阳明,胃火炽甚,胃热上行于齿,牙痛牵引头脑,面颊发热,其齿恶热喜冷,现认为复发性口疮、牙龈炎等牙周病症。
胃热上行于齿,则经病而非腑病,胃经气血皆盛,故气热则血随以上行,轻为齿痛、牙宣、腮肿、龈烂,重则吐血、衄血,以胃热伤血伤阴,故以滋阴养血为治,本方生地滋阴壮水以清火源,丹皮凉血泻热,黄连清心火,当归养血脉,升麻升清泄热,若患者胃热过盛加石膏以去胃腑之热,便秘者加大黄3g,牙龈肿痛甚者加天花粉、连召、竹叶,牙龈出血明显加蒲黄、仙鹤草、白茅根等,复发性口疮加连召、银花、射干等。现代医学研究此方具抗炎、抑菌作用,还具免疫作用,本方治疗彻底,疗效确切,为升阳清火之剂,胃火炽盛之良方。
作者单位:336000江西省宜春市第六人民医院
(编辑 维 兰), 百拇医药(张宜兰)
自2000年6月~2002年8月,我们采用清胃散治疗牙龈肿痛患者100例,并设同期对照组100例,进行临床观察,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均为门诊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口腔学》中的诊断标准,随机将200例患者分为两组,清胃散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男46例,女54例,年龄9~70岁,平均38岁,病程2d~6个月;对照组男45例,女55例,年龄10~70岁,平均33岁。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口服清胃散:生地15g,当归10g,丹皮10g,黄连3g,升麻3g,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夏日均可加量);对照组采用乙酰螺旋霉素片或甲硝唑片,每天3次,每次2~3片,两组观察均为5~7天为一疗程。
2 结果
均治愈(1周内红肿消退,痛止,无松动牙,牙龈外形恢复正常,无牙龈出血及脓性物,体温及白细胞均正常),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彻底,复发性少。
3 讨论
中医认为,牙龈肿痛患者属热郁阳明,胃火炽甚,胃热上行于齿,牙痛牵引头脑,面颊发热,其齿恶热喜冷,现认为复发性口疮、牙龈炎等牙周病症。
胃热上行于齿,则经病而非腑病,胃经气血皆盛,故气热则血随以上行,轻为齿痛、牙宣、腮肿、龈烂,重则吐血、衄血,以胃热伤血伤阴,故以滋阴养血为治,本方生地滋阴壮水以清火源,丹皮凉血泻热,黄连清心火,当归养血脉,升麻升清泄热,若患者胃热过盛加石膏以去胃腑之热,便秘者加大黄3g,牙龈肿痛甚者加天花粉、连召、竹叶,牙龈出血明显加蒲黄、仙鹤草、白茅根等,复发性口疮加连召、银花、射干等。现代医学研究此方具抗炎、抑菌作用,还具免疫作用,本方治疗彻底,疗效确切,为升阳清火之剂,胃火炽盛之良方。
作者单位:336000江西省宜春市第六人民医院
(编辑 维 兰), 百拇医药(张宜兰)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清热剂 > 清虚热 > 清骨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