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20期
编号:10392492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淤胆型肝炎68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20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20-2911-01

    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度淤胆型肝炎68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其中门诊40例,住院28例;男42例,女26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12岁,平均年龄34.19岁;病程最长2年,最短15天。诊断符合1995年北京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诊断标准,并伴有谷丙转氨酶(ALT)升高和血清总胆红素(TBiL)超过171μmol/L。其中急性淤胆型肝炎22例,慢性淤胆型肝炎46例。

    1.2 治疗方法 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西药静滴甘利欣30ml,门冬氨酸钾镁20ml,25%硫酸镁注射液20ml,每天1次,15天为一疗程,根据肝功能情况及时调整用药剂量和时间。中医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利胆退黄。以自拟活血化瘀、利胆退黄汤加减。组成:丹参、茵陈、金钱草、田基黄各30g,白花蛇舌草、虎杖各20g,茯苓、白术各15g,赤芍、桃仁、郁金各10g,红花6g。随症加减,皮肤瘙痒甚者加丹皮15g,牛蒡子15g;纳差加生麦芽30g,山楂30g;湿重加佩兰10g,薏苡仁30g。每天1剂,水煎早、晚分服,用至黄疸消退。
, 百拇医药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主要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TBiL恢复到17.1μmol/L以下。显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正常,TBiL降至24.1μmol/L以下。有效:主要症状明显好转,TBiL降至治疗前的1/3~1/2,ALT、γ-GT明显降低。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善,肝功能指标无变化。

    2.2 治疗结果 本组68例,治愈36例(52.9%),显效22例(32.3%),有效6例(8.8%),无效4例(5.9%);总有效率为94.1%。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36岁,工人,2000年8月13日初诊,目黄,皮肤黄疸,瘙痒,纳差乏力,厌油,恶心,肝区闷痛。尿色如浓茶30天。诊见:精神疲倦,皮肤、巩膜深度黄染,舌质暗红,有瘀点,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检查:右肝区轻度压痛,叩击痛,肝右肋下1.5cm,质软,无触痛,脾正常。肝功能:ALT320.5U/L,TBiL250.2μmol/L,D-TBiL150.2μmol/L,I-TBIL100μmol/L。西医诊断:急性淤胆型肝炎。中医诊为阳黄,证属湿热疫毒内蕴肝脾,黄疸日久,气滞血瘀。治宜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利胆退黄。以自拟活血化瘀,利胆退黄汤加减治疗1月,症状体征消失,复查肝功能正常,病愈,随访1年无复发。
, 百拇医药
    4 讨论

    重度淤胆型肝炎由于胆汁淤积,血清总胆红素超过171μmol,黄疸深,病情危重,进展快,死亡率高,容易发展为肝硬化,故迅速消退黄疸是本病治疗的关键。目前,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淤胆型肝炎患者肝细胞损伤,肝内循环障碍,血液粘度高,血管紧张素Ⅱ增加,肝脏亚微结构改变,使毛细胆管内胆汁流动不畅,胆汁淤积 [1] 。病人黄疸严重,持续时间长,不易消退,临床常规护肝、利胆退黄治疗效果不满意。近年来通过临床观察,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效果显著。中医认为淤胆型肝炎其病因病机为湿热郁结,瘀热互结。故有“脾色以黄,淤热以引”,“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以及“治黄需解毒;毒解黄易除”,“诸病黄家,得利其小便”的论述。自拟中药方剂中,丹参、赤芍、红花、桃仁活血化瘀,茵陈、金钱草、田基黄疏肝利胆,退黄;虎杖、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茯苓、白术健脾利湿以利小便。全方贯穿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利胆退黄之治则。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表明,凉血活血行气中药能减轻肝内胆小管炎症和上皮细胞肿胀变性与坏死,促进胆小管上皮细胞再生,保持胆小管通畅,改善胆汁淤滞状态,促进胆红素结合,抑制TXB2,使胆汁变稀,有助于黄胆消退 [2] 。西药中硫酸镁能解除胆道平滑肌痉挛,扩张毛细胆管,有利于胆汁排泄。中西医结合效果显著,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友礼,丁红.中药配合强力宁、654-2治疗重度黄疸型肝炎.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2):117.

    2 汪承柏,贺江平.胆红素结合与排泄障碍的长期黄疸肝病治验.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5,5(2):1.

    作者单位:523600广东省东莞市清溪医院

    (编辑维 兰), 百拇医药(刘文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