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23期
编号:10392583
消化性溃疡的中医辨治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23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23-3202-02

    消化性溃疡,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近10年来,笔者在本病的治疗中,运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收效甚著,体会颇深,介绍如下。

    1 探求病机,强调“虚”、“滞”

    消化功能的正常,依靠脾胃功能相互协调及肝胆疏泄功能的正常运行。脾胃健旺则气血生化有源,肝胆司职,则脾胃升降有序,若饮食不节,则可损伤中气,致胃无以受纳腐熟,脾无以运化输布。脾胃气虚既久,气血生化乏源,脏腑失于濡养,胃络失常则痛;脾胃升降失常,气滞不行,壅阻中焦,胃络不通亦痛,故可出现以胃脘痛为主症的一系列症候群。在脾胃气虚病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若机体遭受不良的精神刺激如:紧张、劳累、恼怒等,则可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脾胃气虚,运化失职,水液不行,停聚体内,蕴为痰滞;胃失受纳,脾失运化则饮食难消,渐成食滞;阳气亏虚,血行缓慢,瘀阻脉络,形成血滞。如此种种郁滞,皆可伴随脾胃虚弱先后发生,因此,“虚”与“滞”是消化性溃疡发生的病理基础。
, 百拇医药
    2 辨证施治着眼于“通”

    由于消化性溃疡的病机为脾胃虚弱,郁滞内阻,而脾气宜升,胃气宜降,升降的前提则在于气机通畅,所以在治疗上应着眼于一个“通”字,以疏其壅塞,消其郁滞,并承胃腑下降之性;推陈出新,导引食浊壅滞下行。而“通”之法,可灵活多变:健脾益气,温运脾阳之为通;疏肝和胃,调理气机之为通;消食导滞之为通;通腑泻热之为通;化瘀通络亦为通。总之,临证治疗目的,即是消除脾胃郁滞状态,恢复脾胃正常的受纳、腐熟、运化功能,使脾阳回复,气机通畅,郁滞消散则胃痛诸症不复存在。

    3 虚则补之,补宜得当

    消化性溃疡,多系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当标本同治,攻补兼施。论其补法,不外脾以“守”为补,胃以“通”为补,肝以“散”为补的治疗原则。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吸收,脾喜甘,治宜甘温健脾,以所喜为补。对于胃的治疗则要处处顾护脾胃之气,用药以中正平和为宜,以“清不损胃,行不破气,养不滋腻”为原则。胃者,水谷之海,主纳运,以通降为顺。胃之通降,有赖肝木疏泄,肝气郁结,气机不畅,亦可导致胃之通降失常,因此,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亦为“以通为补”之法。临证治疗,笔者补脾常用君子汤、理中汤化裁,以“守”为补;治胃常用温胆汤、木香槟榔丸化裁,以“通”为补;调肝常用柴胡疏肝散化裁,以散为补,因辨证准确,用药得当,常可收到满意疗效。
, 百拇医药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48岁,反复胃脘疼痛3年,加重1周。伴呃逆泛酸,腹胀纳差,口干喜饮,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胃镜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证系痰热阻滞中焦,胃失和降所致。治拟清热化痰,理气和胃,方用芩连温胆汤化裁:陈皮10g,姜夏10g,茯苓15g,枳壳10g,黄连6g,黄芩10g,内金10g,蒲公英30g,乌贼骨20g,瓦楞子20g,竹 茹10g,莱菔子10g,熟军10g,服方3剂,胃脘疼痛减轻,呃逆泛酸亦减,守方更进5剂而病瘥。

    按:《内经》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胃喜通降而恶壅滞。本案系痰热蕴于胃腑,胃失和降而改胃脘疼痛,故拟芩连温胆汤化裁清化痰热,加莱菔子、内金理气和胃,乌贼骨、锻瓦楞制酸止呃,熟军通腑泻热以推陈致新,诸药合用,使痰热清,胃气平,诸症悉除。

    作者单位:430014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

    (编辑 李 木), 百拇医药(姚世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