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 2003年第3期
编号:10392993
气候变化的护理对策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3年第3期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726-7587(2003)03-0275-02

    天气、气候和季节的变化,对人体心理和生理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对疾病的影响更大,可使病情加重。医学气象学作为生物气象学的一个分支,在临床医学的研究和应用中逐步广泛和深入地进行着。利用医学气象学理论与知识解决护理学中问题更成为必要,对疾病康复有着重大意义。

    1 寒冷气候的护理对策

    1.1 寒冷对机体的损害 在超越体温调节功能限度的严寒中,体温降低,当(直肠温)达35℃以下称低体温,达27℃~30℃时,意识丧失,随着身体机能丧失而死亡。寒冷对局部可引起血流障碍,皮肤真皮血管麻痹扩张瘀血,使血管通透性增强。生活在0℃以下寒冷环境中,体表冻疮发展为冻伤,轻者形成水泡,皮肤剥脱,重者局部组织坏死。

    1.2 寒冷对疾病的影响 寒冷可诱发某些疾病发生,可使某些疾病加重。在呼吸道防御机制中,最重要的是纤毛粘液输送系统与气温的关系,低温使其机能低下,粘膜渗透性降低,毛细血管收缩,因而支气管炎、肺炎、流感等呼吸系统疾病多发,且死亡亦多集中冬天。寒冷与心绞痛有一定关系,疑有心绞痛病人,将其手和腕置于0℃冰水内1.5min,则诱发心绞痛和ST段下移。冠心病、脑出血、心肌梗死多于寒冷季节发病,诱发或加重;寒冷使末梢血管收缩,导致血液循环障碍,新陈代谢缓慢,痛阈下降,使腰痛、外伤后遗症、硬皮病、神经痛、肌肉痛、周期性风湿病加重,等等。
, http://www.100md.com
    1.3 机体对寒冷的反应 气温在28℃~32℃范围内,人体靠皮肤血管收缩与舒张调节散热,保持体温平衡,使体温维持一定水平。气温低于上述水平,单纯以血管收缩抑制散热来维持已不可能,同时要增加产热。具体来说,机体对寒冷出现保热反应和产热反应。

    保热反应:通过血管收缩,使皮肤血流减少,散热减少;血管对流进行热交换,热量从温度高的动脉向温度低的表皮静脉传导,保持体温。产热反应:骨骼肌短时间不随意反复收缩(寒战),产生热能,增加热量,达安静时2~3倍。

    1.4 护理对策

    1.4.1 保温 室内气温在18℃~25℃,使患者避免寒冷刺激,尤其是对上述患者,如诊疗器械的温度不宜过低,患者洗嗽用水温不宜低于28℃。应用空气调节器,由于其对室内外气温差的应激可产生疲倦、头痛、腹痛等,要作好预先解释。

    1.4.2 通风与空气消毒 一到寒冷季节,屋子窗户多半关闭,人们在通风不良的屋子里闭门不出,这种状态是感冒病毒传播的条件。病人打喷嚏、咳嗽、呼吸排出的病毒,细菌在关闭的室内长时间浮游在空气中,传播感染的机会增多。因此,定期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减少感染机会,必要时采用紫外线照射消毒等。
, 百拇医药
    1.4.3 保证足够热量 正常成年男子的基础代谢率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每小时为40千卡左右,骨骼肌产生热量占总热量25%左右,在寒冷情况下,肌肉活动增加,产热可增加至正常的十余倍。因此,病人应有足够的能量来源,根据疾病补充适当的、足够的蛋白质、糖、脂肪和维生素类等。

    在低体温治疗中,当体温达30℃时,由于心肌传导束支硬化,有导致心律紊乱和(或)心脏停搏的危险,一旦出现可用37℃左右毛毯等缓慢加温,设备条件好时可置于40℃~42℃温水中迅速加温,同时注入35℃的5%葡萄糖盐水,10%低分子右旋糖酐以维持血压。

    2 暑热气候的护理对策

    2.1 暑热对机体的损害 暑热对机体产生以下损害:①热痉挛:在暑热环境中,由于出汗量过多使盐分损失,出现肌肉痉挛、疼痛等。②热衰竭:由于大量出汗使体内水分和盐损失过多,出现头痛、口渴、恶心、呕吐、乏力、出汗减少、血浆浓缩、意识障碍及体温上升。③热中风:全身出汗减少或停止,皮肤干燥,体温升到40℃以上,意识丧失。
, http://www.100md.com
    2.2 暑热对疾病的影响 暑热通过环境因素→生物(人)发病的。在感染性疾病中,环境因素对病原体、感染途径、人体三方面发生影响。夏季是蚊虫繁殖季节。由于乙型脑炎,疟疾通过蚊虫传播,使乙型脑炎、疟疾等疾病发病增多,导致流行。胃肠炎、痢疾等肠道传染病多在夏季流行。

    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机体已不能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来散热,相反受到周围物体的辐射和对流加热,此种情况下蒸发成为机体散热的唯一方式,高热病人散热发生困难。暑热气候时患者出汗,细菌繁殖,外科伤口亦发生感染;暑热季节影响病人休息,亦使部分病人消化功能降低,影响病人康复。

    2.3 机体对暑热的反应 ①暑热时机体心率增加,血管扩张,通过传导与对流增加散热。②发汗量增大,当皮肤温度为34℃时,每1g汗液从皮肤表面蒸发0.58千卡的热量。③汗液中氯化钠浓度的变化:出汗速度越慢,汗液中氯化钠浓度越低;出汗速度越快,汗液中氯化钠浓度越高,这是由于汗腺排出管和重吸收速度变小所致。对高温未适应的人,每日从汗液中丧失氯化钠可达15~20g。当机体大量出汗可造成高渗性脱水。④血浆量增加,这是抑制发汗造成的体液减少以及控制皮肤血流增加,心输出量增加的结果。
, 百拇医药
    2.4 护理要点

    2.4.1 通风 合理自然通风,使病室里热空气从窗户流出,新鲜空气进入病室,是降低室温的有效措施,加速对流和蒸发措施,减少辐射热,排除湿气,有利病人休息和康复。使用电扇,最好放在窗边,使用时间不宜过长。治疗操作时应停止用电扇,避免将房内的灰尘、微生物卷起,以防污染治疗器械。

    2.4.2 供给合理饮料及营养 由于夏季出汗,大量丢失水份及氯化钠,应根据不同疾病补充食盐及水份。普通病人大约每日宜补15g盐,供水2~4L。夏季机体代谢率增高,蛋白质需要量增加,加上汗液中排出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增加),应补足蛋白质和维生素。

    2.4.3 避免使用减少汗液分泌的药物 抗胆碱能神经药物阿托品、普鲁本辛、654-2等抑制汗腺分泌,一般情况下不宜用。

    2.4.4 维持心肾功能 暑热对心脏功能有一定影响,心率 增快,心输出量增加,对有心脏疾病者应注意避免诱发心力衰竭,应限制病人活动量,减少消耗,减少出汗。暑热气候人体以排汗为主要散热方式,使尿量减少,服磺胺类药物易发生结晶,因而多饮水维持肾功能也是必要的。
, 百拇医药
    3 湿度变化的护理对策

    3.1 湿度对疾病的影响 病毒、细菌、真菌对温度的抵抗力存在差异。一般而论,高湿度条件下有助于病毒、细菌生存、繁殖。而流感病毒适于低湿度的条件下生存,在21℃~24℃以下被喷雾的病毒,湿度在50%以上6h以后的生存率3%~5%,而湿度20%时,有66%生存率。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则在高湿度条件下生存率高。因而,在湿度低的冬季流感易于流行,湿度高的夏季易发生流行病毒,柯萨奇病毒感染。

    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痛风、增生性关节炎、椎间盘病变、腰痛、神经痛与风湿性疾病当气压下降而温度上升时,患者症状加重。风湿病患者经主诉气象前锋经过时症状加重,特别雨前疼痛加重雨后减轻。我院统计46例风湿病29例受气象影响,占63%,28例晴天减轻;与此相反受坏天气影响雨前14例,雨天11例,阴天5例,与人工气象室的实验结果一致。

    有实验结果说明,低温低湿,高温高湿的环境下血GOT显著增高,气候急剧变化,可能是心肌梗死的诱因。

    3.2 护理要点 维持室内湿度相对稳定。病室湿度一般宜在50%~60%,对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以及过度通气患者,湿度宜偏高一些。高湿度季节注意室内通风,减轻病人出现“压抑”感;低湿度季节室内喷洒些水,减少病人咽喉,鼻腔干燥。

    药物治疗时注意事项:湿度大不利于解热镇痛药物的出汗散热作用,亦不利于物理降温作用,因此应调节药物剂量,改善病室通风,有利于发热病人对降温措施的退热作用。空气流速大,有助于溶液中药物的吸收,气雾剂的吸收以减少药物在空间停留时间。

    (收稿日期:2003-05-11) (编辑 何蓓), 百拇医药(陈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