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 2003年第8期
编号:10394423
距骨骨折脱位中使用可吸收材料棒固定治疗17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3年第8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0-6115(2003)08-0735-01

    我院从2001年6月至今,利用可吸收材料治疗距骨骨折脱位17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20~65岁,均经X片检查或CT扫描证实为距骨骨折。骨折在距骨头部5例,颈部6例,体部6例。按Howkin分类法(1):Ⅰ型5例,Ⅱ型8例,Ⅲ型2例,Ⅳ型2例。

    1.2 可吸收装置 直径2.0mm,3.0mm,3.5mm。长度4.0cm,6.0cm,7.0cm粗细不等的可吸收棒,术中按实际需要选取适宜可吸收棒。

    1.3 手术方法 硬膜外麻醉成功后,取平卧位,驱血带驱血,患肢上止血带,采取常规手术入路或黄昌林等 [1] 主张的“腓骨下端截骨后外侧翻转显露踝关节”手术入路。开放性骨折严格清创,显露骨折部位,尽量减少骨折部位骨膜及所附属血运组织的剥离 [2]
, 百拇医药
    骨折端常规处理复位后,点式复位钳暂时固定,选1.5mm钻头交叉钻孔,自攻丝扩孔后,选2枚直径适宜的可吸收棒置钻孔内,待可吸收棒膨胀后,撤去复位钳,骨折缺损处可一期植骨。松止血带后彻底止血,另行切口放置引流条,生理盐水冲洗,依次缝合切口无菌敷料包扎。术后24~48h拔除引流条,石膏外固定8~10周,6~8周内避免负重。

    2 结果

    17例中,12例解剖复位或近似解剖复位(A组),5例复位不满意(B组)。距骨体缺血坏死3例,其中A组1例,B组2例。缺血坏死颈部1例,体部2例。Ⅰ、Ⅱ型未发生坏死,Ⅲ型发生1例,Ⅳ型发生2例。坏死一旦出现后,首先采取理疗,功能锻炼等保守治疗12~24周,其中2例自行恢复,未出现塌陷,1例采用Dennis改良的Blair胫跟固定术治疗。根据Howkin标准评定疗效,未并发创伤性关节炎,踝关节功能恢复均较满意。

    3 讨论
, 百拇医药
    距骨无肌肉附着,全部骨质几乎为关节面所包围。黄昌林等 [1] 研究表明,距骨在骨内外均有血循环,距骨头的骨间动脉起源于胫前动脉和足背动脉分支,距骨体大部分由跗管内的吻合动脉发出4~5个分支供应。其主要分支均有距骨颈下方进入。本组病例显示:距骨体部骨折坏死率最高,颈部次之。且骨折移位越严重,特别是距下关节脱位越严重,坏死率越高。这和上述解剖特点相吻合。距骨颈骨折并不是距骨体无菌性坏死唯一的原因,颈部骨折后,距骨体明显的缺血变化,意味着周围的软组织损伤较骨折本身损伤为重。Waston Jones认为,即使距骨头失去血液供应发生无血管性坏死,如能达到解剖复位,仍可能有血管再生,功能恢复相当满意。在本组3例坏死中,2例自行恢复,1例行胫跟固定术,且总体功能恢复良好。

    足够的强度和适度的降解速率,是生物降解内固定物必备的基本条件。可吸收材料的相容性弥补了传统钢板、克氏针内固定的许多不足,符合AO到BO过渡的指导思想(即从原来强调生物力学固定的观点向生理的、合理的、生物学为主的观点的过渡)。体内试验结果表明:不锈钢板及克氏针易发生断裂、针体松动,对骨折端的局部刺激,易引起排斥反应及骨矿物质的丢失,影响骨折的愈合。可吸收材料在完成固定作用的同时,于人体组织相容后,对人体的局部刺激要小的多,有利于骨折愈合 [3] 。另外,应用可吸收材料固定,避免了二次手术取出所造成的再次创伤以及经济、精神上的损失,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黄昌林,催华明,黄涛,等.距骨骨折脱位手术入路的解剖研究临床应用.中华骨科杂志,1994,14(12):736-738.

    2 克伦肖,AH.过邦辅,蔡体栋,杨庆铭,等.坎贝尔骨科手术大全.上海:远东出版社,1991,784-785.

    3 辛景义,张铁良,万怡兆,等.可吸收及部分可吸收材料的研究进展.临床骨科杂志,2000,3(1):66-68.

    (收稿日期:2003-05-09) (编辑 于少伟), 百拇医药(张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