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 2003年第9期
编号:10394614
中药治疗冠心病1例报告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学研究杂志》 2003年第9期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680-6115(2003)09-0845-01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72岁,因反复胸痛,劳力性气急5年,再发并加重2天,于2002年12月3日门诊求治,患者既往有5年冠心病史,此次发病是因与家人外出旅游不慎受凉所致,自行在家中已服用“速效救心丸”,“地奥心血康”(剂量不详)等药,为求中医药治疗求治于我院门诊。刻诊见胸痛,上气喘急,心慌,呼吸困难,大便不利,脉沉滑,舌淡苔白腻,诊断为胸痹,证属痰涎壅塞,胸阳不振,治疗以通阳泄浊,方用栝蒌薤白半夏汤加减:栝蒌15g,薤白12g,法夏15g,桂枝9g,陈皮10g,枳实10g,白术12g,服3剂后上症大减,再服2剂而愈。

    2 讨论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范畴,是以喘息咳唾、胸背痛、气短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其病机是上焦阳虚,胸阳不振,阴邪上乘、正邪相搏,即《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篇》所说的“阳微阴弦”,阳微即是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阴弦即阴寒太盛,水饮内停之证。本证属本虚标实证,本虚即指阳气虚,标实即指阴邪盛,治疗以扶正祛邪,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法,祛邪以通阳宣痹为主,扶正以温阳益气为主,究其具体治疗,本着“症变治变”“证不同治亦不同”的原则、分别有栝蒌薤白半夏汤证,茯苓杏仁甘草汤证的不同治法。
, 百拇医药
    栝蒌薤白半夏汤适用于胸痹痰饮壅盛,闭塞心脉,胸阳痹阻之证,症见胸痛气短,不能平卧,即“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之说。由于胸痹的主证为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本症见胸痹不得卧,说明喘息咳唾,短气已经很严重,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的程度,“心痛彻背”说明胸背痛之甚,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痰浊痹阻较盛,即尤在泾所说:“有痰饮以为之援也”。本方所治胸痹之病机,主要是痰浊壅盛,阻塞胸中,心气壅塞,肺气不利,治疗以本方通阳散结,涤痰逐饮降逆,方中栝蒌开胸涤痰,薤白疏滞散结,白酒通阳宣痹,由于本证痰饮偏盛,故加半夏以涤痰逐饮降逆,全方共奏通阳散结宣痹,逐饮降逆之功。加减运用:如胸阳不振,胃阳亦虚者,加苓桂术甘汤,加干姜、陈皮、白寇通阳豁痰、温中理气;如气滞血瘀者,加行气活血化瘀之品,如香附、丹参、赤芍、川芎、红花、降香之属;如久病气虚,加党参、黄芪;阳气虚衰,手足逆冷,加附子、干姜;化热伤津,气阴两虚,加沙参、麦冬、五味子;肝气不舒者,则加四逆散。茯苓杏仁甘草汤与橘枳姜汤适用于胸痹轻症,即“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胸痹本有胸痛短气症,本症仅见气塞,短气而不言胸痛,说明症状较轻。究其气塞、短气的原因,则为饮阻气滞,但又有饮阻与气滞的偏重,即《金鉴》所曰:“水盛气者息促,气盛水者则痞塞”。本言所治胸痹的病机,主要是饮阻气滞,治疗根据“同病异治”的原则,对于偏于饮邪与偏于气滞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偏于饮邪者,治以宣肺化饮,用茯苓杏仁甘草汤,偏于气滞水饮内停者,治以行气化饮,和胃降逆,方用橘枳姜汤。如《金鉴》曰:“水盛气者则息促,主以茯苓杏仁甘草汤以利其水,水利则气顺矣;气盛水者则痞塞,主以橘枳姜汤以开其气,气开则痹通矣”。茯苓杏仁甘草汤中茯苓淡渗利湿化饮,杏仁祛痰利肺气,甘草甘缓调药和中,共奏宣肺化饮之功,使痰饮去,肺气利则病愈,亦即“水利则气顺矣”之意。橘枳姜汤中,橘皮宣通气机,化痰滞,枳实下气宽胸,生姜散水和胃降逆,共奏行气化饮,和胃降逆之功,使痹开气行则病愈,亦即“气开则痹通矣”之意。

    作者单位:563100贵州省遵义县中医院

    (收稿日期:2003-04-21) (编辑 元红), 百拇医药(李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