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补益汤 > 补血 > 炙甘草汤
编号:10394746
加减复脉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并发心动过缓132例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 2003年第2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726-6424(2003)02-0150-02

    流行性出血热,在祖国医学属温病的范畴。笔者在工作中发现许多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治疗过程中,低血压休克期之后,并发心动过缓,并有胸闷、头晕、汗出、动则加剧等症状,应用加减复脉汤益气养阴,通阳化气,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1994~2002年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病人281例,其中并发心动过缓者132例,男82例,女50例,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38.2岁。此组病人均符合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病程10天以上。

    1.2 治疗方法 以《温病条辨》加减复脉汤为主方。药用:炙甘草12g,生地20g,白芍15g,生姜9g,麦冬15g,桂枝9g,阿胶10g;余邪未净,舌苔厚腻,脘痞纳差者加藿香、薏苡仁、厚朴、芳香化浊,燥湿理气;胸闷气短者加菖蒲、桔梗、枳壳理气宽胸;汗出气喘者加黄芪、五味子以收敛肺气,每日1剂,早晚分服。

    2 结果

    经过3~9天的治疗,症状完全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心率升至60次/min者26例,疗效不明显者12例;总有效率91%。观察发现,年龄在40岁以下者并发心动过缓的机率较40岁以上者高,治疗效果也好。有出血倾向者较无出血倾向者发病率高,疗效差异无显著性。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26岁,因头痛发热5天,于1996年5月19日以“流行性出血热”入院。入院前检查符合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病人入院后,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发热、头痛等症状消失,入院后6天出现胸闷、气喘、乏力、汗出,动则症状加剧、舌淡少津、苔薄白、脉虚缓。BP105/70mmHg,心率47次/min,心律规整,心音较弱;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证属热病后期,热病伤阴,阳气复衰,治以益气养阴、通阳化 气、养血复脉,药用炙甘草15g,生地24g,白芍15g,阿胶10g,五味子15g,当归15g,防风10g,党参15g,麦冬15g,桂枝12g,生姜9g,白术12g,大枣6枚;水煎服,每日1剂。上方服3剂后,汗出、气喘症状消失,胸闷头晕症状明显减轻,心率增加至55次/min,上方去防风加黄芪10g,继服3剂,症状消失,心率至65次/min,至病人出院未再复发。

    4 讨论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心动过缓,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右心房窦房结周围出血水肿,使窦房结激动传导发生阻滞引起。中医辨证认为:温热之邪耗伤阴津。治疗过程中多用西药及寒凉发热之品,复伤阳气,致使阴虚不能荣养心血,阳虚不能宣养脉气,发为脉虚而缓,本组病人既有阴虚之征,又有阳虚之象。

    本组病人属温病后期“邪退而气血两亏”之征,当用补而不腻之品,以免邪留。炙甘草、党参、大枣益气以补心脾;生地、白芍、阿胶、麦冬养心补血,润肺生津;五味子收敛肺气;生姜、桂枝既无补益之功,且有耗津之弊,但取其通阳化气之力,使阳气得复,阴津得布,共奏滋因补血,益气复脉之功。, 百拇医药(李振玉)


    参见:首页 > 中医药 > 中医专业 > 中医方剂 > 常用方剂 > 补益汤 > 补血 > 炙甘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