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2003年第7期
编号:10395142
补脾益肾、解毒活血利水法治疗慢性肾炎临床观察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第7期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07-1060-02

    近年来,我们采用补脾益肾,解毒活血利水法为主治疗慢性肾炎36例,疗效较好,并与西药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两组均为经检查确诊为慢性肾炎(尿毒症期除外)的住院或门诊患者。治疗组36例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14~55岁,平均(40.2±12.8)岁;病程7个月~19.8年,平均(6.4±2.8)年;对照组30例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7~58岁,平均(38.7±11.6)岁;病程1.2~18.4年,平均(5.9±2.5)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以补肾健脾,解毒活血利水法为主。基本处方:党参15g,黄芪30~60g,熟地30g,山药24g,山萸肉10g,枸杞子10g,菟丝子10g,杜仲10g,益母草30g,川芎15g,丹参30g,蒲公英15g,金银花15g,茯苓15g,泽泻10g,炙甘草6g。偏脾肾阳虚,见浮肿明显,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纳呆便溏者,加附子6g,肉桂6g,鹿角胶10g(烊化);阴虚阳亢,见视物模糊,头晕耳鸣,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者,加生龙牡各30g,牛膝10g,鳖甲10g;水肿甚者加车前子(包)10g,车前草10g,猪苓15g;血尿明显者加三七6g,白茅根15g,旱莲草15g;蛋白尿重者加金樱子15g,芡实15g;肾功能不全者加酒大黄10~15g,生牡蛎30g。上方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温服。
, 百拇医药
    1.2.2 对照组 给予肌注或静滴青霉素,口服强的松、复方丹参片、潘生丁,水肿明显者口服利尿剂,血压高者加服卡托普利等治疗。两组治疗观察时间均为2个月。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87年制定的慢性肾炎疗效判断标准评定 [1] 。完全缓解:水肿等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尿蛋白检查持续阴性或24h尿蛋白定量持续<0.2g,常规尿检及肾功能正常;基本缓解:水肿等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尿蛋白24h测定<1g,高倍镜下尿内红细胞不超过3个,尿检接近正常,肾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好转:水肿等症状与体征明显好转,尿蛋白检查持续减少一个+,24h尿蛋白检查持续减少<1.5g,高倍镜下红细胞不超过5个,肾功能基本正常或有改善;无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改善达不到上述标准或加重者。

    2.2 观察项目 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及尿蛋白、尿红细胞、肾功能变化情况。
, 百拇医药
    2.3 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计数均优于对照组(见表1、2、3)。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略)

    表2 两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变化比较 (略)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尿红细胞改善情况 (略)

    3 讨论

    慢性肾炎属于中医水肿、腰痛、虚劳等病证范畴。本病的发生,主要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不

    归正化,遂发生水肿。病变部位主要在肾脏,并可涉及脾肺心肝,而以肾脾二脏为主。肾主水,藏精,脾主运化水湿,本病迁延日久,必然导致肾脾二脏的虚损,使肾不主水、藏精,脾失运化,从而使水肿、尿蛋白持续难消,这是本病的根本。而由于肾脾亏虚导致的湿浊瘀毒是病之标,因此,我们把调补脾肾,解毒活血利水作为治疗本病的基本法则。方中以黄芪、党参、白术、茯苓调补脾气,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杜仲等补肾益精,益母草、川芎、丹参、茯苓、泽泻等化瘀利水,蒲公英、金银花等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调补脾肾,解毒化瘀利水之功。
, 百拇医药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慢性肾炎的发病机理与免疫反应有关,多表现为免疫功能低下,IgG、IgA和CTT均低于正常 [2] ,并表现为血液高凝状态,特别是肿瘤坏死因子的作用尤为重要。黄芪、党参等补气中药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对肿瘤坏死因子的产生和释放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药,既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同时可改善由肿瘤坏死因子所致的肾内凝血,而阻止肾功能恶化 [3] ,同时,化瘀利水类药物还可有效的减轻水肿。黄芪、党参、茯苓等对慢性肾炎蛋白尿有较好的疗效,与药物益气摄精,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很大关系。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87年制定的慢性肾小球肾炎辨证分型诊断及疗效标准.陕西中医,1988,(1):封三.

    2 周小梅.慢性肾炎中医本虚标实证候与免疫学的关系探讨.北京中医,1999,18(2):55-56.

    3 杜德极.中草药与肿瘤坏死因子.中草药,1992,23(2):92-93.

    作者单位:261021山东潍坊解放军第89中心医院

    (编辑 元红), 百拇医药(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