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医药杂志》 > 2003年第9期
编号:10395512
巨大肝血管瘤致心脏杂音并误诊为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1例
http://www.100md.com 《中华医药杂志》 2003年第9期
     【文献标识码】 D 【文章编号】 1680-077X(2003)09-0848-02

    患者,女,59岁,因“腹胀8年,发热、乏力4个月”于2002年5月8日入院。患者于8年前出现腹胀,渐加重。3年前出现胸闷、气短,于活动时加重。4个月前出现发热,体温波动于37.4℃~39.8℃间,伴寒战、多汗。曾在当地中医院诊为“先天性心脏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SIE),应用抗生素治疗1个月,效差,入我院。入院检查:T37.8℃,P86次/min,R17次/min,BP120/76mmHg。患者老年女性,神志清,睑结膜苍白,唇无紫绀;右肺中下野呼吸音减低;心前区无异常隆起,胸骨左缘第2肋间触及收缩期震颤,肺动脉瓣区闻及4/6级粗糙收缩期喷射性杂音;腹膨隆,肝脏肋下6cm,质韧,肝上界位右锁骨中线第4肋间,右腋中线第5肋间,肝区有叩痛,无血管杂音。实验室检查:WBC6.2×10 9 /L,N79.7%,HGB98g/L,PLT207×10 9 /L,抗“O”阴性;C-反应蛋白65.1mg/L;肝功、肾功、血脂分析、心肌酶检查均正常;血培养(共5次)阴性;肥大氏、外斐氏反应阴性;支原体抗体阴性;可提取性核抗原多肽抗体谱测定阴性;心电图大致正常;胸部X线正侧位片示:右膈肌明显抬高,右肺见盘状肺不张;CT检查:肝内多发性血管瘤,最大者17cm×14cm,位于肝右叶,脾脏增大,胃体受压;心脏彩色Doppler检查:右心房与肝左缘相贴,肺动脉狭窄,主动脉瓣钙化。入院诊断为:肺动脉狭窄、SIE、肝血管瘤。给予抗生素治疗24天,疗效差,转外科行肝血管瘤切除术。术中见血管瘤为多发,大者24cm×18cm×16cm,位肝脏第Ⅵ、Ⅶ、Ⅷ段,另一10cm×8cm×5cm,位肝脏第Ⅱ、Ⅲ段,海绵状,质韧。剥开瘤体见血凝块坏死组织。术后恢复顺利,未再发热。1个月后复查,患者体温正常,胸骨左缘第2肋间震颤消失,杂音减弱为2/6级;3个月后复查,心脏杂音基本消失。

    讨论: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即肝血管瘤,是一种较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直径多小于4cm;直径大于4cm者称肝巨海绵状血管瘤;直径超过15cm者仅占10%。小的肝脏血管瘤常无任何症状,少数较大的肝血管瘤,压迫邻近脏器,出现压迫症状。临床以上腹不适、腹痛(一般不剧烈)、腹部肿块为常见表现。病理研究发现,病程久者,瘤内可有血栓、瘢痕组织甚至钙化灶。但肝脏疾病引起心脏杂音及肝 血管瘤引起发热,临床少见报道。此病例巨大肝血管瘤推压心脏,导致肺动脉扭曲狭窄,血液湍流,引起心脏震颤并产生心脏杂音;同时巨大瘤体内部组织坏死产生肿瘤坏死吸收热,导致误诊,故应引起重视。

    作者单位:261041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收稿日期:2003-04-01)

    (编辑 晓勇), 百拇医药(牟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