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学版 > 期刊论文 > 中华医药荟萃 > 中华中西医杂志 > 临床医学
编号:10395745
脑囊虫病105例临床回顾分析
http://www.100md.com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年4月 第4卷 第8期
     【摘要】 目的 了解脑囊虫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0年来诊断为脑囊虫病的临床资料及MRI特点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脑囊虫病具有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其中占前10位的分别为抽搐48.6%、头痛44.8%、癫痫大发作30.5%、乏力30.5%、头昏18.1%、呕吐17.1%、恶心16.2%、视力减弱6.67%、皮下结节6.67%、肢体麻木6.67%;MRI检查发现活虫病灶平扫与增强均表现为特征性的单房囊性结构。结论 按临床表现可将脑囊虫病分为6型;MRI对于脑囊虫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脑囊虫病 磁共振 临床表现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3)08-1182-03

    脑囊虫病是猪囊尾蚴引起的常见的颅内寄生虫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易识别,磁共振(MRI)等影像学表现对于诊断及治疗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总结我院近年收治的脑囊虫病的病例,以期归纳出其临床与MRI特点。
, 百拇医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共收集到我院1991年1月1日~2001年12月31日出院诊断为脑囊虫病的病例,其诊断依据1985年郑州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脑囊虫病105例,其中男69例(65.7%),女36例(34.3%),男女比例为191.6:100。正常人群男女比例为101.6:100(1997年上海市人口统计资料,由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提供),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患者年龄6~68岁,按发病年龄分组,0~9、10~19、20~29、30~39、40~49、50~59及60岁以上等各组人数分别为5例(4.76%)、21例(20%)、23例(21.9%)、21例(20%)、18例(17.14%)、13例(12.4%)和4例(3.8%)。其中10~19、20~29、30~39岁年龄组人数较多,共占全部病例的61.9%。

    对105例患者职业进行调查,其中农民24例(22.86%),学生24例(22.86%),工人16例(15.24%),干部8例(7.62%),个体9例(8.57%),职员8例(7.62%),退休职工4例(3.81%),教师4例(3.81%),其他8例(7.62%)。
, 百拇医药
    1.2 病程绝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在3年之内,占全部病例的86.7%(91例),其中1年以内的占81.9%(75例),1~3年占18.1%(16例);3~10年的6例(5.7%),10年以上的3例(7.6%)。

    1.3 临床表现 脑囊虫病具有复杂多变的临床表现,其中占前10位的分别为抽搐48.6%(51例)、头痛44.8%(47例)、癫痫大发作30.5%(32例)、乏力30.5%(32例)、头昏18.1%(19例)、呕吐17.1%(18例)、恶心16.2%(17例)、视力减弱6.67%(7例)、皮下结节6.67%(7例)、肢体麻木6.67%(7例)。抽搐、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大约半数的患者曾有抽搐发生,其中72.5%(37例)发作频率较少,27.5%(14例)频繁发生。有癫痫大发作的占全部病例的30.5%(32例),在发生抽搐的51例患者中,有大发作史的62.7%。4例患者曾有排出绦虫史,占3.8%。

    1.4 临床分型 根据症状与体征将105例脑囊虫病分为以下6型:癫痫型74例(70.5%)、脑膜炎型11例(10.5%)、颅高压型10例(9.5%)、痴呆型2例(1.9%)、脊髓型1例(0.95%)、混合型4例(3.8%),另有3例(2.9%)因无上述表现暂定为未分型。
, 百拇医药
    1.5 辅助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表明,白细胞总数介于(2.5~16.4)×10 9 /L之间,其中<4.0×10 9 /L占4.76%(5例),(4.0~10.0)×10 9 /L占91.42%(96例),>10.0×10 9 /L占3.82%(4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0%占74.3%(78例),<70%占25.7%(27例);嗜酸粒细胞百分比最高为12%,>5%占12.4%(13例),<5%占87.6%(92例)。

    105例患者中有34例在病初曾行脑脊液检查,绝大多数外观为无色,清亮,仅2例(5.9%)为淡黄色,5例(14.7%)微混;潘氏试验15例(44.1%)为阴性,10例(29.4%)为弱阳性,6例(17.6%)为阳性,3例(8.8%)为强阳性;白细胞数<8×10 6 /L有30例(88.2%),>8×10 6 /L有4例(11.8%),最高为161×10 6 /L;氯化物低于120mmol/L有15例(44.1%),高于120mmol/L有19例(55.9%),最低为102mmol/L;蛋白>0.4g/L的有5例(14.7%),0.2~0.4g/L有29例(85.3%),最高为4.04g/L;糖<2.5mmol/L有4例(11.8%),2.5~4.5mmol/L有29例(85.3%),>4.5mmol/L有1例(2.9%),最低为1.9mmol/L。
, 百拇医药
    79例患者行囊虫皮内试验,其中阳性65例(82.3%),阴性14例(17.7%);对92例患者检查囊虫血循环抗体,阳性79例(85.9%),阴性13例(14.1%);26例患者曾行脑脊液循环抗体检测,阳性10例(38.5%),阴性16例(61.5%)。

    1.6 影像学表现 105例患者均行CT或MRI检查,102例(97.14%)患者影像学有异常改变,其中病灶数目单个的有54例(52.9%),1~3个的有8例(7.9%),>3个的有40例(39.2%);另外3例(2.86%)患者无明显异常发现。

    79例患者曾行头颅MRI检查,按病变部位分型,皮质型68例(86.1%),脑室型4例(5.06%),蛛网膜下腔型2例(2.53%),脊髓型1例(1.27%),混合型4例(5.06%)。根据MRI下不同的影像学改变,脑囊虫引起的病变可分为4期,(1)活虫期:19例(24.1%),典型表现为T1加权像上可见囊性低信号影,直径2~10mm(多数6mm),内有偏心的小点状中等信号头节影,周围可有环行强化;T2加权像上囊液呈明显高信号而囊壁及头节呈相对低信号,即活虫病灶平扫与增强均表现为特征性的单房囊性结构;(2)变性水肿期:38例(48%),病灶范围较前扩大,头节变小,囊壁增厚,周围有较明显的长T1、长T2水肿带;(3)非活动期:3例(3.8%),虫体死亡后钙化,表现长T1、短T2或等T1、短T2点状信号影,周围无水肿带;(4)混杂期:19例(24.1%),指同时有两种以上表现存在,多为小囊状影与钙化影共存,T1、T2表现为混杂信号。
, 百拇医药
    1.7 治疗经过 在105例患者中,采用驱虫药物治疗者有99例(94.3%),未治疗的有6例(5.7%)。在药物治疗的99例患者中,单用阿苯达唑治疗的89例(89.8%),单用吡喹酮治疗的6例(6.1%);先后采用阿苯达唑和吡喹酮治疗的有5例(5.05%),其中1例(单发病灶)经3个疗程阿苯达唑和1个疗程吡喹酮治疗后病灶无改变,后经脑外科手术病理证明为囊虫;完成治疗1个疗程的有50例(50.7%),2个疗程的31例(31.3%),3个疗程的10例(10.1%),4个疗程的6例(6.1%),5个疗程的0例,6个疗程的0例,7个疗程的有1例(1.01%)。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治愈:(1)驱虫治疗后,排出绦虫头节,症状消失;(2)大便常规未找到虫卵,并随访3个月未再有虫体节片排出。好转:症状好转或消失,偶见虫体节片排出或大便找到虫卵。

    2.2 治疗结果 105例患者中,临床治愈20例(19.05%),好转78例(74.3%),无变化5例(4.76%),加重2例(1.9%)。
, 百拇医药
    3 讨论

    脑囊虫病是由猪带绦虫的虫卵感染人体,孵化成囊尾蚴后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所致的脑寄生虫病,属于食物源性寄生虫病的一种,其感染途径包括自身内感染、自身外感染和外源性感染三种方式,最常见的是由于食用了未熟透的含有囊尾蚴的猪肉(俗称米猪肉)所致,本病多发于农村青壮年,男性远多于女性。本组病例亦表明,男女比例为191.6:100,较一般人群差异明显,10~19、20~29、30~39岁年龄组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20%、21.9%、20%。

    脑囊虫病多为散发,但亦表现为一定的地方性和流行性,往往与卫生条件或者饮食习惯有关。职业分析表明,农民所占比例最高,为22.86%;学生、工人、个体等亦占相当比例,说明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及部分地区城乡差别的缩小,脑囊虫病的地域及人群分布有了进一步扩大化的趋势。

    脑囊虫病一般起病较慢,病程一般在3~5年之内,开始往往表现为头昏、乏力等非特异性的症状,临床表现十分 复杂多样,可表现为头昏、头痛、呕吐、抽搐、癫痫发作,严重的可致颅内高压、视力损害和精神异常,临床容易误诊误治,其中抽搐是本病的常见症状 [1,2] 。病变多位于脑皮质,也可侵犯脑室、脑干、小脑和脊髓,有时可合并眼或皮肤囊虫病,影像学检查常可见颅内密度异常改变的病灶。本组病例绝大多数病程在3年之内(92.8%),约一半(48.6%)的患者有抽搐发生史,近1/3(30.5%)的患者有癫痫大发作史。以往文献报道有相当部分患者合并猪带绦虫感染及皮肤型囊虫病,而在本组病例中,有排绦虫史的极少,仅占3.8%,合并皮肤型囊虫病的患者亦只有6.67%。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表现尽管出现的比例较低,但特异性较强,一旦出现则对诊断的帮助较大。
, 百拇医药
    脑囊虫病由于受取材部位所限,病理诊断往往机会较少,本组病例中仅有6例(5.7%)经病理证实,因此辅助检查就显得十分重要。本组中囊虫皮内试验阳性率达82.3%,血囊虫循环抗体阳性率达85.9%,而脑脊液囊虫循环抗体阳性率较低(38.5%)。头颅CT或MRI检查有异常表现的占97.14%。所以对于有头痛、抽搐或癫痫大发作的患者要及时行影像学检查 [3] ,若发现有异常改变而又不能除外寄生虫病,可行免疫学检查如寄生虫皮内试验、循环抗体检查等以协助诊断 [4,5] ,对于合并皮下结节的应及时作病理活检以增加确诊的机会。若临床高度怀疑而又缺乏可靠的依据,必要时可采用阿苯达唑或吡喹酮行诊断性治疗,若出现治疗反应或治疗后病变有明显改善则有助于诊断。

    MRI对于脑囊虫病的诊治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6,7] 。一方面可以更准确的了解病变的大小、部位及分布状况。同一囊虫病灶,就其病程先后又可分为存活期、变性期和死亡期。因感染的时间不同,多发性脑囊虫病在同一张MRI上,又可呈现为活虫期、变性水肿期、非活动期、混杂期等四种类型。活虫病灶平扫与增强均表现分为特征性的单房囊性结构。囊虫死亡期以钙化为主,此期MRI诊断不如CT准确,脑膜型及脑室型MRI容易漏诊,应采用增强扫描帮助诊断。
, 百拇医药
    目前对于脑囊虫病的临床分型方法较多,归纳起来为按病变部位及临床表现分型两大类。早期的临床分型由于太过繁琐且不宜划分,实际应用较少。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按病变所在部位分为皮质型、脑室型、蛛网膜下腔型、混合型,其中未包括脊髓型,且对影像学依赖大而与临床关系较小。根据我院诊治脑囊虫病的经验,认为可按临床表现分为癫痫型、脑膜炎型、颅内压增高型、痴呆型(或精神障碍型)、脊髓型及混合型6型,可大体反映患者的临床特点。

    脑囊虫病的治疗一般选用阿苯达唑(每日15~18mg/kg,10日1个疗程)或吡喹酮(每日18~20mg/kg,10日1个疗程) [8,9] 。由于副作用较小,可先用阿苯达唑,宜从小剂量开始,同时合用脱水剂及抗癫痫治疗,大多需要2~3个疗程,颅内多发或较重的病例往往需要更多疗程,直至病灶清除。若患者无明显症状或病变处于非活动期,可不必急于治疗,随访影像学改变 [10] 。部分病例若对阿苯达唑反应差,可换用吡喹酮治疗。本组病例中大多采用阿苯达唑治疗(89.8%),有4.2%的病人先后采用阿苯达唑和吡喹酮治疗。
, 百拇医药
    参考文献

    1 Garg RK.Medical management of neurocysticercosis.Neurol India,2001,49(4):329-337.

    2 Flisser A.Neurocysticercosis and epileps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1,70(5):707-708.

    3 Ng SH,Tan TY,Fock KM,et al.The value of MRI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neurocysticercosis.Singapore Med J,2000,41(3):132-134.

    4 Garcia HH,Parkhouse RM,Gilman RH,et al.Serum antigen detection in the diagnosis,treatment,and follow-up of neurocysticercosis paˉtients.Trans R Soc Trop Med Hyg,2000,94(6):673-676.
, 百拇医药
    5 张星虎,赵海龙.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诊断脑囊虫病的应用价值.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7,15(4):220-223.

    6 Chang KH,Lee JH,Han MH,et al.The role of contrast-enhanced MR imaging in the diagnosis of neurocysticercosis.AJNR Am J Neuroradiol,1991,12(3):509-512.

    7 邬海博,牛广明,韩晓东,等.MRI对于各型脑囊虫病征象的诊断价值.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11):818-820.

    8 Sotelo J,Jung H.Pharmacokinetic optimisation of the treatment of neuroˉcysticercosis.Clin Pharmacokinet,1998,34(6):503-515.

    9 Gogna A.Praziquantel therapy in neurocysticercosis.J Assoc Physicians India,1996,44(2):149.

    10 Garg RK.Medical management of neurocysticercosis.Neurol India,2001,49(4):329-337.

    作者单位:239200安徽省来安县人民医院

    (编辑 张璇), http://www.100md.com(赵家滨)